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余杭化危为机,谁在贩卖焦虑?
中国网 · 刘雪松 | 发布时间2020-08-22 17:55:09    

  2017年底至2018年初,求贤若渴的杭州市余杭区在全国“抢人大战”中先人一步,分两批面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聘100名硕博研究生,为余杭区党政机关储备人才,此举引发全国关注,一时成为佳话。

  然而时隔2年,这本颇有先见之明的“人才经”,被网上个别“有心人”故意念歪了。8月20日,微博用户“湾区大佬”以《杭州事业单位招聘情况公示》为题,将余杭区2年前面向清华北大招聘党政机关储备人才的录用公示信息图片,移花接木植入贴文,刻意营造政府机关所有事业编制招聘均为清北硕博的假象,对我国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提出质疑,散布后疫情时代就业形势的各种焦虑。

  有人有意带风向,有人就接着跟风。某教育类微信公众号以《一定要努力读书上清北,将来才有机会考余杭的街道办事处》为题,以今年高考余杭本土学校“清北”录取数,对比余杭8个街道办事处分别录用的清北硕博毕业生数字,可以说将焦虑贩卖出了“新高度”。

  改革高地,梧桐高筑。余杭作为全国数字经济的前沿高地,党政机关如何匹配高地的服务水平,人才最是关键。余杭2年前以改革的锐气、前瞻的勇气、实力的底气,向中国最顶尖的高校硕博毕业生伸出诚邀之手,社会为之惊叹,也受到了人才的热情响应,当时清华一年硕士毕业生也就2700人左右,而余杭第一批41个岗位中,两校报名人数就达366人,其中博士毕业生70人。如今余杭区不仅面向清华北大招贤纳士,每年也面向国内外其他高校招聘优秀人才。像今年5月份,就面向全国“双一流”高校和世界百强名校的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共推出13类紧缺专业的60个岗位,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干部队伍结构。

  余杭是片热土,良禽择木而栖。即便未来,回头来看,余杭这波操作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神操作”。今天这些纷至沓来、百里挑一的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深耕厚植,有的已经进入街道基层进行实操锻炼,他们为余杭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也为余杭党政机关积蓄了充沛的后备力量。无论是人才个人前景、还是余杭发展未来,这样的状态都是非常难得的,也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宝贵财富。

  那些移花接木的网文,显然并不是对余杭人才招聘背景的一概无知,而是有意为之。形式上是“质疑”,实质上潜藏着各自的用心,是有意带节奏,煽动社会情绪。

  从价值观上看,那些暗讽清北硕博生引进之后在街道办事处工作是大材小用、糟蹋人才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误导。

  一方面,众所周知,如今的余杭,其街道办事处层面需要协调、服务的事项并不轻松,动辄便是与阿里巴巴、之江实验室这样的顶级企业,抑或是数字经济巨无霸、独角兽对接工作。属地党政部门倘若没有匹配的人才去服务,要么坐失良机,要么服务缺位。要补上这块“短板”,要扛起这份责任,必须有前瞻,必须有担当。

  另一方面,党政机关后备人才到街道层面的基层深入锻炼,也是培养人、锻炼人、考核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并不是说重点高校招来的人才,个个都得身居高位、安排要职,才显得尊重人才。如果以人才进街道办事处工作和锻炼为耻、为贬值,以此否定现有用人用才机制的不当,则无疑是对人才价值与人才成长规律的极度无知,而非一知半解的误读。

  再者,那种以为清北人才的引进耽误了本地人才前程的误导,是极为短视的,也是有着“近亲繁殖”的狭隘诉求的。

  万类霜天竞自由。2年前余杭面向清北硕士博士生招聘时,相关部门不仅向外地的清北生伸出了橄榄枝,也将余杭籍清北本科生请到专场,邀为“座上宾”,既体现了对余杭本地人才的高度重视,也呈现了余杭党委、政府渴望本地人才建设家乡的亲情与呵护。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余杭,必须想方设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立足余杭、杭州、浙江,面向全国、全球,余杭的人才观,是对标一流的世界视野,这片改革的热土、创新的沃土,目标期许是走在前列、走向世界,所以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充实这片充满未来感的城市与乡村。筑巢引凤,为这些愿意献身余杭建设、参与余杭发展的人才,设置与高地相匹配的收入,同样也是人才长远战略的重要举措,体现的是善待人才、善用人才的人才格局。这是那些有意误导的短视者、煽动情绪而希望近亲繁殖者,所难以理解、也不愿意理解的。但是相信面向未来的余杭百姓,能够理解,并且能够在面对面的接触中切身体会到这样安排的用心。

  疫情时代,余杭化危为机,成为了两战都要赢的先锋,后疫情时代,余杭更是需要化焦虑为乘势而上的力量,坚定信心、坚韧逆行。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余杭要创造更美好的未来,需要众志成城、扫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在这些有意误导、散布焦虑的风言风语中保持好自己的节奏,呈现坚定的信心和力量,迈出坚定的步伐,以干部的实绩和群众的肯定,让这些无谓的争议不攻自破。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李斌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李斌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