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新闻详情
潮评社:此等“旅游支教”背离了“支教”的崇高本意
发布时间 | 2024-01-25 10:54:25    

   近日,一条质疑短期支教成为生意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与之相关的“旅游支教”活动也因此进入公众视野。

  这个“旅游支教”是个什么模式?它因何引发关注和热议?

  01

  疫情消退后,此类以“支教”为名的旅游团十分火爆。在小红书近三个月的相关贴文就有一万多条,各类组织发布的招募广告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据称,这类旅行团行程大多为一周左右,报名费千元至万元不等,地点既有国外度假热门区域,也有国内落后山区,形式则大多以公益助学、保护动物、环境等志愿服务展开。

  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旅游支教”正在演变为商业目的为出发点的产业。

  尤其是一些针对贫困地区的支教项目,不仅规划好每天活动的时间地点,游玩体验时间多数长于教学时间,密集的行程单和旅行社出团通知格式基本一样。而组织方名为“义工组织”,实为商业化公司。虽然宣称能够为参与者申请国内外名牌高校“提升背景”,含金量却模糊不清。

  让人惊诧的还有其幌子下不菲的收费:动辄几千上万。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扭曲过程,把本意公益支教演化为商业味道浓厚的“旅游”,并且招摇过市、肆无忌惮地做成了所谓的“产业”?

  02

  追根溯源,此类活动起源于欧美国家流行的“公益旅游”(Voluntourism)。其出发点非常“正能量”:主张旅行者在旅游中承担一些社会责任。

  而到了这里,一桩本来是“边旅游边做公益”的温馨之事,却因商业化而逐渐变了味,不少机构更是以盈利为目的将其做成一门生意。

  支教本是一件极具意义和价值的事,旨在倡导和实施教育公平理念。在大众心目中,“支教”是非常值得尊敬的职业:一位优秀的支教老师,能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带到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给当地孩子们带来知识、关心和关爱,拓宽他们的视野。

  但是,将支教项目一旦被扭曲成“生意”就彻底远离宗旨了——或成为家庭优渥的孩子用来粉饰简历、申请留学的工具,或成为面向城市未成年学生的旅游产品。

  这类“支教”时间本来就很短,结果游玩体验时间长于教学时间。也难怪大众质疑:这样的支教有何质量可言?这样的老师又何谈责任心?

  本来一个创意不错、在其他地区流行了很多年的公益支教模式,到了我们这里,却通过商业操作,生生把“旅游支教”扭曲、演化为“支教旅游”。

  此等“旅游支教”,有名无实。

  03

  如果是真正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那无可厚非;如果只是旅游项目去高额收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那也无可非议。

  问题是,这是打着“支教”之名行“旅游”之实,且潜藏和传播着与社会道德完全相悖逆的元素,这就不能不令人失望进而愤怒了。

  据调查,大学生和中学生是参与此类项目的主要群体。这就更让人担忧了。很多根本没有教学经历,甚至连基本的职业素养、简单的教学内容都一无所知,又如何为偏僻地区的孩子们提供需要的帮助?况且,以这样的方式去让大中学生参与,会给他们本身带来多么恶劣的影响?

  在组织机构目标即赚钱,“支教”者一边旅游观光,一边“提升背景”时,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却在课堂上,以渴望的目光迎来送往着一拨又一拨有名无实、衣着鲜亮的新“老师”。

  有旅游之名,无支教之实。这是对这类“旅游支教”最客气的评价。事实上,一个有着崇高境界的职业被扭曲成这个样子,是对社会高尚情操的顺带践踏。

  我们奇怪的是,为什么有些人、有些组织把这个都要精心设计成商业“项目”,而罔顾其本有的公益性质?这种变味的操作才是应该通过监督或者社会舆论全力制止的。

  否则,整个社会都会在追寻商业和金钱、你追我赶的喧嚣中迷失了正确的前行的方向。

  “支教”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不要让此类变形的“支教”玷污了这个大众心目中温暖、感人的词语!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辛文    | 责编:周宣印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