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数字浙江 新闻详情
重访乌镇 看八年“网事”的数字之光
浙江新闻客户端 · 翁宇君 郑嘉欣 | 发布时间2022-09-21 09:03:28    

   新旧交融,快慢交织。重逢乌镇,如新如故。

  桨声欸乃、枕水人家、白墙黛瓦,是乌镇的底色;5G、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是乌镇的新貌。从“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到“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自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以来,一场与互联网的邂逅,让这座千年古镇绽放出了数字文明之光。

  “杏”福

  在位于乌镇银杏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72岁的乌镇老人朱瑾挎着菜篮子悠闲地走进3楼的智能健康小站,她熟练地点击自助设备测量血压等指标。这些年来,定期到这里进行自助检测已经成了她的生活日常。7年前,就在这个智能健康小站所在的位置,一段47秒的视频对话曾点亮乌镇老人的幸福晚年。

  2015年12月16日下午,通过网络摄像头,乌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老人们与“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的智慧乌镇展台进行了一次远程通话视频通话,老人围们站屏幕前,用灿烂的笑容讲述了被互联网扮靓的老年生活,“当时就在这,我们40多人围在屏幕前挥手,那时候真的激动啊!”站在曾经站立的位置,回忆起这段视频对话,朱瑾不自觉地拉高了声调,连说了3次“激动”。

  从退休以来,朱瑾一直是乌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常客,因为家住附近,她常来进行日常的保健检查,参与老人兴趣活动项目,还担任起了照料中心的监督管理员一职。在晚年邂逅一个被互联网点缀后的乌镇,朱瑾十分感慨:“我们年轻时候都是吃过苦的过来人,现在享福了,享福了!”

  在互联网的浸润下,乌镇智慧养老模式转化成了古镇老人们实实在在的幸福。

  83岁的“网红奶奶”胡晖在照料中心开设了舞蹈班,用上了智能手机,学会了网上直播、网上购物,苍苍白发与精致妆容里透露时髦,恰似从古朴中走来的这座古镇。

  年龄愈长,对健康的时时关注愈发重要。最近刚刚从中风康复的胡奶奶配备了智能手环,随时随地贴身监测。“这是具备一键呼救的智能设备,老人们跌倒后可以按下SOS按钮,我们就可以在乌镇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时定位到老人的位置,进行救助。目前大概有300名重点监护的老人已经配备了手环。”乌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项目主管高伊莹介绍。

  7年时间里,这样的“杏”福不断蔓延,从唯一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发展成为1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4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5名养老护理员,乌镇实现了所有村(社区)的养老服务全覆盖。“截至目前,乌镇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数据量囊括了乌镇全体2.6万名老人及3000余名残疾人。”高伊莹介绍。

  “网”事

  除了古稀老人的活力暮年,经历智慧化蝶变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乌镇“网”事。

  走进位于乌镇陈庄村的“竹芸工坊”,非遗手工艺人钱鑫明正坐在单椅上,双手灵活地在竹丝间巧妙穿插,凭着脑中的图纸,竹丝成网,编织出一个异形的竹编作品“假山石”。

  房间不大,阳光从天窗照进来,洒在轻盈的竹编作品上,若隐若现,时间仿佛停在了这一刻。

  作为乌镇的竹编非遗传承人,今年69岁的钱鑫明从15岁接触竹编,到如今已有50多年。从普通的竹筐、竹篮、竹席到现代竹编艺术品,钱鑫明的竹编梦从未停止,但传统手工艺的困局此前曾一度萦绕钱鑫明的心头。幸运的是,来自互联网的“阳光”也透过乌镇的天空,洒在这一非遗技艺之上。

  三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一门面临传承困境的传统手工艺因“网”而兴、涅槃重生。钱鑫明的儿子钱利淮说,这些年来,通过撰写推文、开辟电商渠道、开设直播教学等“互联网+”的方式,竹编手艺迎来了新的机遇。

  在乌镇,除了有一道道竹丝篾片交织,编就成“网”,还有一条条网线在悄无声息间编进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筑成现代化的智慧水乡,“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不断传来新讯——

  近年来,乌镇打造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成为了全国首个“无感支付”景区,2019年还被认定为全球首个5G智慧小镇……千年古镇正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世界客厅”。而智能驾驶微公交、智慧公厕、智慧旅游等一批又一批的互联网技术落地乌镇,又不断惠及当地百姓。

  去年8月,乌镇迭代推出以数字孪生为底座的全新城市大脑平台“云享乌镇”2.0,通过“网格+”模式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打造多跨场景应用。

  云享乌镇平台运营人员陈平举例介绍,“乌镇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压力大,容易存在事故隐患。该平台可以帮助企业配合应急、消防、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数字化监管,并进行智能预警,极大提高了监管效率。”

  “脑”力

  离开云享乌镇平台运营中心,一辆自动驾驶测试车吸引了浙江在线记者的注意力,透过车窗望去,驾驶位上空无一人。当测试车平稳地开行,灵巧的避让时,波澜不惊背后,是一场数据的竞技。

  江南韵味的底色之上,乌镇的“算力”正对标世界舞台出击。

  从2017年举办第一节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始,乌镇始终沿着指引,以最大努力承接世界互联网大会红利释放。2021年,被称为浙江省“最强大脑”的全省首个大型超算中心“乌镇之光”落成。

  “相比于传统的普通计算机,它的计算能力特别强,每秒能进行181.9千万亿次浮点运算。这意味着,如果每人1秒能进行一次运算,那么14亿人一起努力,要连续算上7年才能赶上超算一秒钟的运算量。”乌镇超算中心展厅负责人李梦瑶介绍,这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而这样的算力也正在不断转化成乌镇的脑力,利用这台超级计算机,众多高校、企业、项目向乌镇云集,并借此酝酿孵化新科技。据了解,截至目前,“乌镇之光”平台用户达1536个,算力使用率为40%,已承接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服务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

  “脑”力升级,大会八年来也不断带动着数字经济发展。“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来,桐乡累计注册数字经济企业数从2014年底的335家增加到2021年底的2732家。”桐乡市经信局数字经济科科长何琪浩介绍,近年来,乌镇所处的桐乡顺势紧抓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围绕智能汽车、智能计算、智能传感和工业互联网“三智一网”产业,加快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数字产业集群。目前,桐乡“三智一网”产业生态初步形成,智能汽车产值达140亿元,智能传感产值达55亿元,智能计算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孵化集聚工业互联网企业达到50家。

  今年7月12日,作为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潮流、深化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成立。从乌镇被圈定为大会永久会址到乌镇峰会转型为国际组织年会,八年来,世界互联网大会未曾缺席;八年来,乌镇用发展塑造浙江数字文明的绝佳视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乌镇焕然新生,绽放时代光华。

  重访乌镇,似水年华,既可见岁月的痕迹,亦可见未来的萤火。乌镇,它正如西市河上的摇橹乌篷船,伴着两岸的石板古巷,驶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星辰大海。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 撰稿:翁宇君 郑嘉欣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