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央视《新闻联播》“一线调研•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专栏播出《杭州:数字之城乘“视”而上》,报道全文如下:
数字经济,是杭州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相关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近三成。尽管如此,杭州还在悄悄谋划着数字经济的“二次爆发”。这一次,他们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向和赛道?来看记者的一线调研。
当记者来到杭州时,恰巧碰上这里举办的一场少儿棋赛。在这个赛场上有位特殊的选手——围棋机器人,它在棋盘上精准落子,靠的一个关键部件,就是这个AI摄像头。
记者在杭州又来到一家牙科诊所,医生正在给患者做牙齿取模。这个伸到嘴巴里的扫描头,可以实时采集三维数据,误差控制在微米级。
在杭州近郊的一家工厂,记者又发现,这里检测产品合格率,不靠人工靠机器。巨幅薄膜上,任何杂质甚至小到蚊虫的痕迹,都难逃这个高精度检测仪的法眼。这些应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智慧眼”,都指向同一个新兴产业——视觉智能。
视觉智能企业先临三维首席执行官 李涛:视觉智能,就是我们用技术的手段,给机器装上“眼睛”和“大脑”,用相机作为“眼睛”,用软件作为“大脑”,能够让机器看见看清,还能看懂看准。
作为“数字经济之城”,杭州已经生长出一批互联网企业,还是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不过,这些既有的应用和技术优势,一度散落在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如何整合资源、串珠成链?一个新想法诞生,一个新的产业地标出现。
司机师傅:这个就是“中国视谷”,就到了。
就在今年,以视觉智能这一新兴产业为核心的“中国视谷”进入实质运行,3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随着企业不断入驻,“中国视谷”也接收到了来自一些新企业的“集体困惑”——初来乍到,他们不知道方圆几公里内有哪些企业可以为自己做零部件、做研发、做各类配套。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王越剑:那我们就举办产业链精准对接会,让这些“邻居企业”见个面,找到上下游合作伙伴,从而在这个“谷”里形成“链”,再形成“圈”,把产业“生态圈”变成企业需要的“朋友圈”。
目前,杭州已拥有视觉智能规模以上企业超840家,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
浙江视觉智能创新中心总经理 罗伟节:在“中国视谷”当中,我们不仅仅是有应用型的龙头企业,同时我们今年还关注到吸引了更多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做基础技术的一些企业入驻,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矩阵。
视觉智能产业,为什么在这里能够迅速起势?记者在杭州市科技局里看到这样两张图,或许能够给出答案。让人很难想象的是,三年前,相对尖端的科研机构只有寥寥几家;而现在,这个数字变成了几十家,它们持续为视觉智能等杭州五大重点产业链提供创新支撑。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楼秀华:我们围绕五大产业链,创建培育了30家“概念验证中心”,主要是对产业链所需要的科技成果进行概念验证,致力于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能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眼下,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记者注意到,杭州的目标中有四个“超过”: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4%,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总和超过8000亿元,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5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万家。
来源:央视新闻 | 撰稿:刘柏煊 李唐 高珧 王建帆 陶高旸 浙江台 杭州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