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新闻详情
构建素质教育“五中心” 创新“五育并举”新模式
发布时间 | 2023-09-27 14:59:18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得以从繁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个人兴趣,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时间空出来,学生该如何拥抱素质教育?

  浙江省宁波市借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东风,建立了“行政推动+专业引领”的素质教育新模式,成立了五个素质教育指导中心(体育、美术、文艺、劳动、综艺),汇聚多方社会资源,创新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以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张力迸发出强大的机制活力,在推进“双减”落地、实现“五育并举”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一、跨界协同、博取众长,迭代完善素质教育支持机制

  素质教育一直以来是教育改革的难点,从改革角度看有三个难题始终未破:一是素质教育资源的行业分布性;二是区域资源禀赋的统筹融合性;三是素质教育校内校外贯通重构的机制体系性。

  宁波市素质教育“五中心”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跨界融合和系统设计,在学科优势强劲的教育机构设立秘书处,组建核心团队。同时,成立由体育局等八部门组成的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出台行动方案,锚定行业资源统筹、专家智库支撑、学科能力提升、教学改革试点、评价标准设计、课后服务组织等六个发力方向,实施“三进三引”行动,即走进高校、走进行业协会、走进“馆院厅台”等专业平台,引进行业名家、社会课程、展演平台,全面动员行业成熟平台、文艺甬军、活动品牌等优质资源参与“双减”工作,为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开展提供全方位指导和全过程服务。

  二、一查四找、全链贯通,构建“教—学—赛”育人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有三个考量值得关注:一是系统化的设计理念,即要融合课内课后两种渠道,打通学科知识和课外拓展的衔接;二是分类分层的培养模式,即搭建立交桥,从需求或纠偏维度出发,面向人人开展兴趣培养,同时通过标准监测和过程筛选,为禀赋异常的学生提供平台;三是行业资源的统筹机制,在多部门管理框架下,与行业协会、行业机构及社会组织开展深度合作,整合成熟平台和优质资源,实施精准投放。

  “一查四找”是“五中心”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即查学生综合素质画像,找名师、找课程、找赛事(活动)、找答案。宁波市素质教育平台以“一查四找”为主线,建立起摸清底数到寻找教育资源的基本逻辑,打造“一站式”的素质教育基础底盘和综合超市,并开通智能服务搜索端和咨询端,打造个性需求和问题溯源的学习方案,进一步支撑“教—学—赛”贯通式的教学改革,推动“一生一技”“一生一艺”有效落地。

  “一查”是指查询学生综合素质画像。宁波市建成了学生综合素质平台,供学生和家长查询各方面素质报告单。以其中的学生体质健康和综合素质智能分析平台为例,目前已采集了全市72万多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包括体检报告内容和学校运动能力测评,同时通过与知名高校、三家医院合作,给学生生成数字化体质健康报告,并提出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和生活处方。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宁波市已经获评教育部首批“信息技术支撑综合评价改革”试点,接下来,像这样的“数字画像”以及精准干预还将拓展到学生的艺术素养、劳动素养等方面。

  “找师资”是指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综合素质画像,在综合素质平台找到优质师资。宁波市教育局与体育、文旅、文联、总工会等部门合作,聘请了包括奥运冠军、音协、书协、美协专家及教育系统名师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特聘导师。目前,综合素质平台已聘请校内外导师500多名,学校和家长可通过平台与导师进行预约,学生也可以就专业发展进行线上咨询,有效缓解了各地各校课后服务师资不足、渠道不明的困境。

  “找课程”是指学生或家长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在综合素质平台找到针对性课程。“五中心”共开发了包括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教育、视觉创意、语言表达、文明礼仪等15个门类519门课程。最新开发的《“美育PBL”百堂精品课例》《木工与产品设计3D打印》等129门精品课程及微课得到全市中小学生的广泛好评,点击率呈井喷式上升。

  “找赛事(活动)”是指学生或者家长可以在综合素质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赛事和展演活动。平台初步集成了“生—班—校—区—市”“日—周—月—季—年”赛事和展演体系,学校和家长可以随时关注赛事进度和比赛情况。通过参与赛事有效调动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参与面,也推动树立了“文体展演即课程训练、现场表演即过程测试”的观念。

  “找答案”是指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综合素质平台与“五中心”进行对话,“五中心”会根据专业领域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精准帮助学生发展特长。“一查四找”以目标、问题为双重导向,将“教—学—赛”一体设计、贯通实施的机制落到了实处。“一查四找”架设起素质教育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桥梁,让每一个孩子的特质发展为特长。

  三、系统设计、精准投放,打造素质教育推进机制

  “活”和“精”是“五中心”实践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没有时代感和品质感的素质教育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没有系统化、精准化的素质教育也很难落地生根。“五中心”始终秉持“做有品质的素质教育”理念,通过系统性的设计和清单化的组织,凝练特色品牌,集聚多元力量,让学生沉浸式地体验到素质教育的质感和成就,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

  依据学科定位和职能特色,“五中心”推出实施清单和场所图谱,线上出单、线下点单双管齐下。劳动教育指导中心依托社区实践基地,组织开展了木工与产品设计3D打印、农田种植、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等10多种课程项目,全年举办了25场次劳动实践活动。同时,“五中心”强化市、县联动,组建了以行业协会、区(县、市)青少年宫和特色学校等为组成单位的课后服务联合体,把更多更优的素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农村、海岛等偏远地区,帮助孩子从小培养体艺兴趣,满足多样化需要,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五中心”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具有宁波辨识度的好模式、好做法。如组织奥运冠军杨倩、石智勇走进李惠利中学、鄞江中学等中小学校,进行现场教学,分享超越自我、顽强拼搏的奥运精神。石智勇的体能训练课,不仅让学生提高了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心中树立了一颗“崇尚奥运、崇敬冠军”的精神种子。全国劳动模范竺士杰走进应麟书院,技校毕业的他用自己的生动实践阐释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之路,成为孩子的另一种偶像。此前推出的“四明云课堂”网络直播品牌,邀请文艺、体育、劳动、卫生领域的大咖加盟,让全市中小学生在疫情期间和寒暑假享受了优质、便捷的素质教育大餐,累计收看学生达1200余万人次。截至目前,“五中心”已为全市426所中小学校的课后服务提供线下素质教育课程,受益学生60万多名。与此同时,“五中心”还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组织各种赛事,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激励机制,构建起交流、展示、竞技、成长的平台。

  四、实证研究、综合评价,持续优化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素质教育面广点多、实践性强是导致评价难的原因之一,宁波市在探索中形成了由基础数据、评价标准、分析模型、干预措施等组成的评价体系,用好“指挥棒”,牵住“牛鼻子”,避免素质教育流于活动化、赛事化。

  “五中心”运行以来始终将标准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各个中心依据职能陆续研制体育、美育、劳育及职业大类等适应性评估标准,选择部分学校开展试点评估,引导中小学生依据评估结果理性认识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也为学校开展“普适+专长”“学段+进级”的素质教育提供支持。同时,结合体质健康模型分析结果及各地各校素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比对,分析素质教育开展的类型、项目、频度等因素与体质健康、综合素养结果的关联规律,为素质教育后续的矫正实施和督查考核提供参考。下一步,宁波市将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数字画像,及时调整学校的食堂膳食结构、体育课程安排等,努力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张光明系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周贤丰系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体艺劳处处长)

来源:人民教育    | 撰稿:张光明 周贤丰    | 责编:丁萨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