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是党和国家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为实现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关于“筑基提质、补短扶弱、做优建强、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的总体要求,教育部组织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成为破解教师教育资源不均衡、加强师范院校协同治理、增强师范教育内生动力的创新举措。
按照教育部部署,华南师范大学作为全国10所组团牵头高校之一,在广东、山西、河南、江苏四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协同支持下,联合山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重点支持忻州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和商丘师范学院,通过创新工作模式,探索共同坚守师范主业、整体提升办学水平、精准服务基础教育的共建、共享、共赢发展路径。
协同创新,共同守好师范教育主业
审视师范教育发展困境,多年来不同层级师范院校之间泾渭分明,部分高水平师范院校坚守主业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地方师范院校资源短缺、发展乏力,这些都是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全国师范教育体系中,高水平师范院校(含“双一流”及省属重点师范院校)仅35所,约占师范院校的16%,占开设师范类专业高校的5%,其中10所“双一流”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生数量占比约3.7%。由此可知,绝大多数基础教育师资是由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为此,通过政策强力推动与引领,打破师范院校发展壁垒,推动师范院校从封闭、孤立走向协同、联动,全面提升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就成为优化教师教育治理模式、推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追根溯源,面对复杂系统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公共事务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有助于整个系统的稳定和有序,能从质和量两方面放大系统的功效,创造局部没有的新功能。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组团帮扶之初通过多方参与制定协同工作方案,按照“需求导向、多方协同、就近结对、错位帮扶、突出亮点、模式创新”工作原则,由4省教育厅和7所高校共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形成高校共同驱动业务转向“齿轮”、省教育厅发挥行政驱动作用、强化统筹机构与执行机构紧密沟通联结的“行政+业务”双轮驱动工作机制。
在此基础上,组团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地举措,实现组团三级协同联动:一是就近结对组建“1+3”对口支持工作专班,强化校际联动;二是高校校内党政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双统筹,加强校内驱动;三是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单位积极精准对接具体项目,增强校内外互动,让多方真正实现协同,为师范院校赋能提质。
通过资源共享和帮扶共建,共同坚守好师范教育主业,是协同提质的重要目标。多年来,无论是师范生比例还是师范生从教率,华南师大在全国师范院校中都居于前列。同时,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帮助他们提升人才培养培训质量对于全面支撑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尤为关键。依托“协同提质计划”,华南师大与组团内高校聚焦人才培养,创新联合培养机制,忻州师院、周口师院、商丘师院的多名教师被选送到华南师大、山西师大、河南师大攻读“协同提质计划”专项博士,商丘师院、周口师院的多名教师被江苏师大、河南师大聘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团高校之间的多项联合教育科研课题也相继启动。
目前,协同提质成效已初步显现,组团内师范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都得以提升。正如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指出:“华南师大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组团高校齐心协力、汇聚力量,细化落实方案,发挥各院校学科、人才等优势,促进组团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协同联动,实现有效支持和相互支撑,从源头上提高了教师队伍质量。”
综合施策,破解师范教育资源不均难题
协同治理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通过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自愿平等的协作,推动整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变。实践证明,要避免师范院校无序竞争,破除东西部高等院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提升薄弱师范院校办学综合水平,单向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口帮扶以及单一的教育援助政策,作用都相对有限。
正是总结以往政策的成效和不足,为深化协同发展机制,激发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发展活力,“协同提质计划”通过综合施策,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共同教研、资源共享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推动师范院校之间的深度协同,成为真正推动师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
如何实现组团高校之间的有机联合、共建共享,是华南师大作为牵头高校在机制设计时考量的重点,经过集思广益,组团探索出“平台聚力、学科引领、联盟组团、成果共创、顶层规划、机构推动、研究驱动、队伍支撑”(即“I-SUPPORT”)工作模式,明确“组团内每一个成员互相支持”发展理念,努力营造学科共建、人才共育、学术共研、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良好协同生态。
具体来说,华南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学部/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和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为平台(Institute),充分发挥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学科体系完善、服务基础教育能力强大的优势,打造立足广东、联通中东西部、辐射港澳、服务全国的协同格局,通过以教师教育学科建设(Subject)为引领,以组团及结对专班联盟建设(Union)为依托,以教科研成果共创(Product)为渠道,进行顶层规划(Plan),通过三级组织机构推动(Organization),加强专项课题立项研究驱动(Research),凝聚师资队伍支撑(Teachers),聚焦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学校管理与发展建设四大领域,确定了教师教育专家工作室跨校建设、教育硕士学位点培育、师范类专业认证推进、师范院校附属学校联盟建设、中小学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学校规划治理协同建设、教师教育智慧管理等7个抓手、20项具体行动计划,有效推动组团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展望协同提质的目标愿景,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认为,这一系列创新举措的逐步落实,将引领组团高校实现“五个显著提升”,即在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学科专业建设成效、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学校管理与发展能力、协同提质项目影响力等五方面都能实现显著提升,进而走出一条从“输血”到“造血”、从“扶智”到“扶质”的组团帮扶新路。
精准服务,做扎根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
作为教育部“强师计划”的一项关键举措,“协同提质计划”旨在以提升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教书育人能力素质,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如何通过重心下移,精准服务,对接基础教育需求,提升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实现师范院校与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协同联动,也是“协同提质计划”的建设目标之一。
“做扎根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一直是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的价值追求。学部率先成立“教师发展与管理”硕士、博士培养方向,创新教师培训工作模式方法,在推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方面做出一系列改革探索。作为华南师大协同提质牵头工作的实施部门,学部以优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师教育专家工作室建设为载体,以建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和打造区域中小学教师发展学校为抓手,与师范院校附属学校联盟建设联动,通过对接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加强高校教师教育者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指导能力建设,服务基础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
一方面,组团高校协同遴选优质中小学校和教师发展机构作为优质教育实践基地,并加强对教育实践基地的指导与合作,提升师范院校师范生职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组团高校组建教师教育专家工作室,高校专家作为工作室主持人,高校青年教师、中小学一线教师、教师发展机构教研员及师范生代表作为工作室成员,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引导高校专家下沉到基础教育一线,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强化基础教育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
“协同提质计划”实施以来,组团高校主动作为,在协同推进服务基础教育能力建设方面亮点颇多。2022年暑期,组团内的7所高校通过资源共享,创新大中小学教师接力上课的方式,邀请专家对16个学科义务教育新课标进行解读,活动产生强烈反响,共计18万人线上观看,30多万人点击浏览。2023年上半年,在华南师大推动下,商丘师院借助希沃远程互动智慧教室,多次组织区域内教师进修学校和小学“同上一节课”,协同江苏师大举办多期骨干教师和名师培训班。在组团指导下,周口师院和忻州师院也相继与地方教育部门协同成立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智慧中心,推动与地方的联合办学实践。
自主驱动,优化师范教育发展新生态
从本质上说,协同理论是一种自组织理论,这种自组织伴随协同作用而进行。当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占到优势的主导地位时,就意味着系统内部已经自发地组织起来,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的效能。“协同提质计划”虽然是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实施,需要外部资源支持和社会力量参与,但其良性的、长期的计划实施需要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和特色优势,在平等协商中充分激发组团高校的创造活力,通过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在深度交流共享中不断增强发展的内驱力,共同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有序运转、实现价值创生的“自组织”。
当前,抓住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契机,华南师大组团已率先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协同提质的改革探索。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华南师大充分发挥资源和经验优势,引领组团高校开展师范生、教师教育者及中小学教师的数字素养系统培训和技术指导,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
今年2月底,华南师大、忻州师院、周口师院、商丘师院及学院所在地的3所教育实践基地学校、3所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共建设10间智慧教室,协同开展10余次师范生教育实践、高校—中小学—教师发展机构教师集体教研、组团院校工作研讨等活动。通过虚拟教研等形式,组团定期举行学科公开课教学与指导、基于课堂教学能力AI测诊的教研实践、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结对教学实践反思等活动,打破时空局限,联通大学及中小学教研交流,实现高水平专业教学、高质量专家资源共享、高技术智能支持、高效率教研协同,实现优质资源同步共享与录播资源共建共用,同时开展“师范生教学视频录制与智能测诊”,辅助组团高校提升师范生免试认定工作效能。
8月中旬,华南师大牵头组织主题为“教师教育数字化——AI赋能教师课堂能力测诊”的暑期学校,遴选组团高校35名本科生到广州开展为期7天的集中学习,通过理论讲座、名师访谈、录课教研、企业参访等多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学习,培养智能时代教师不可替代的专业底气和核心竞争力,对组团内跨校际人才协同培养进行了有益探索。
除了华南师大的组织引领,组团内河南师大、江苏师大、山西师大作为地方重点师范大学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各自的优势学科,通过组团帮扶,他们在师范生培养模式创新、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以及基础教育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各展其能,通过“大组团+小组团”工作模式,指导推动地方师院协同发展。比如,山西师大作为参与帮扶高校,通过深度调研,帮助忻州师院制定了“一校一案”工作清单,全方位助推忻州师院高质量发展。河南师大重点支持周口师院,聚焦高水平人才培养、学科点建设、教科研能力提升等进行系统跟进指导。江苏师大发挥其在服务基础教育方面的优势,协同商丘师院在名优教师培训、管理干部培训、双向交流挂职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同时,通过协同工作机制,华南师大与3所地方师大也在探索学科共建、研究生导师互聘、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等合作方式,推动实现优势互补,做强组团高校的整体优势。
令人欣喜的是,作为重点支持对象,3所师范学院发挥主动性,充分利用协同工作机制,重点突破,在教育教学上有了可喜的成绩。周口师院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首次获河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商丘师院的历史学和化学两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在河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3门课程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忻州师院2023年有3位教师被录取为“协同提质计划”专项博士,开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新通道。这些发展进步彰显了协同提质效能最大化,也增进了构建发展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的信心。
展望未来协同提质工作的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将携手组团高校,在实践和研究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协作模式,强化协力发展、互相成就的联动机制,凝练师范院校协同发展范式。同时,“协同提质计划”的深入实施,除了组团高校自身努力,还需要更多外部支持机制和保障举措:其一,加强协同提质工作的专项研究,探析其治理规律,找到推动师范院校协同治理的“序参量”,即起主导作用的关键变量和关键因素,进一步优化协同提质的工作机制;其二,完善高水平综合大学、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机构参与协同提质工作的推进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做好资源调配,推动教师教育发展的高水平协同;其三,尽快完善协同提质工作的科学评价机制,明确评价标准,以对基础教育服务贡献度为评价导向,引导师范院校自觉提升办学质量,努力增强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的能力,不断为健全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红,系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 撰稿:王红 | 责编:丁萨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