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两节”寄语:公职者 莫用“人情”遮望眼
中国网 · 林鲁伊 孙彤栋 杨国超 | 发布时间2021-09-14 09:36:10    

   较之赤裸裸的行贿受贿,以礼代贿打着“人情”的幌子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发现并揭露它有一定的难度。变味“人情”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廉洁性的影响和破坏,丝毫不亚于传统的受贿方式。有些贪官平日里慑于法纪,尚且“安分守己”不敢把手伸得太长,好不容易遇见一个大年小节的,“人情”的私欲便火山一样爆发,得意忘“洁”、乐而忘“廉”、心安“礼”得,一切警示和前鉴全然抛掷脑后,结果是“钱财前门进,原则后门失”,久而久之为将来的牢狱之灾埋下了伏笔。

  红包及其礼品,本为逢年过节“人情往来”的传统重要媒介,亲朋好友间提着大包小包走家串户互赠红包,不图回报不求办事,只为见个面话话家常彼此祝福,真心实意、坦坦荡荡,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异样”的送礼风气大行其道,本意用来传递真情的“红包”因为“加持”了特殊含义而连年水涨船高,成了别有用心者敛财受贿的极佳手段,也成了权钱交易等的好借口,致“礼轻情意重”的内涵换了模样、改了性质,不仅仅是为了送人情、还人情,更是一些官员借“人情”之名、行违纪违规之实,借“往来”之名、行中饱私囊之实。他们打着“人情”的招牌,糟蹋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范畴,将其当成了权力寻租、受贿敛财的良机,造就了“阳光下的罪恶”。一幕幕群魔乱舞、权钱交易的狂欢丑剧,赋予了“人情”往来以腐败的罪恶,也成为个别腐败者敛财的“遮羞布”。

  人情往来缘何成为权力腐败的“遮羞布”?毋庸置疑,在某些心怀叵测者的心中,人情往来可以夹杂着许多东西,就是交易罢了。在他们看来,良好的民俗习惯的“异化”已无所谓,岂能够放过这好机会?基于此种无边界的放纵,就会对之趋之若鹜。由此可见,由于思想的不健康、意识的不到位,个别问题官员和借机拉关系、走后门的人,一拍即合,沆瀣一气,歪曲了正常的人际关系,污染了清洁氛围,把正常的人际交往,赤裸裸地沦为“情感投资”式的“权钱交换”。此“情”能使人丧失意志 ,是人生的绊脚石、暗沟和悬崖。这种歪风邪气必须阻止,必须时刻警醒自己和身边的人,予以警惕和抵制乃至打击,否则,“疫必殃其身,祸必临其头”将不晚矣。“风俗人情”不是借口,更不是违纪问题的护身符,想以此逃避审查、蒙混过关,到头来只不过是“掩耳盗铃”、此地无银三百两。从近年查处的官员违纪案件看,相当一部分腐败分子,都以自欺欺人的心理收受红包礼金迈出了腐败的第一步,欲盖弥彰的是,他们都认为这不过是人情往来、不过是朋友情义,以求得心理安慰。殊不知,等到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之时,其腐败的肇始,正是这不起眼的一笔笔礼金红包。千里长堤,毁于蚁穴,此言甚是。

  人心均有善恶,之所以善,盖因自律他律所严,但"人情"一旦遮望眼,这蝇头之利则被无限放大,以致模糊、式微乃至毁灭了眼中的"正义"。事有所畏,则行有所止。遏制所谓的“人情往来“式的腐败,除了党纪严究、政纪严处、国法严惩之外,必须加大预防、监督力度,克服“攻瑕索垢”式的误解和糊涂认识,从思想上加强学习、政治上加强提高,淡化党政干部的变了味的“人情”情结,这同样需要党员干部有颗敬畏之心。敬畏党纪法规,敬畏人民群众,敬畏自己的职责,明辨是非,划清法规和人情的界限,勿因人情肆意践踏党纪法规,更不要把“人情往来”当作发家致富的捷径。中秋节、国庆节就要到了,希望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人情往来中千奇百怪的新“变种”,笼紧一颗谨慎的心、睁大一双警惕的眼、收回两只暧昧的手,为党为国更为家为己,拨开“遮望眼”的迷雾,时时敲响防微杜渐、敬畏法纪、敬畏权力的长鸣之钟,切实做到严守纪律听“招呼”、廉弦紧绷听“警钟”,廉洁自律守规矩,公是公,私是私,情是情,法是法,不可游戏半步、不可含糊半点。否则,人情两面刀,一旦突破“底线”、触摸“红线”、超越“警戒线”、碰到“高压线”,那等待的肯定是失去自由的“诗与远方”,是铁窗的泪、牢房的悔、亲朋的痛惜。

来源:中国网    | 撰稿:林鲁伊 孙彤栋 杨国超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林鲁伊 孙彤栋 杨国超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