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抓准脉搏 讲好故事 寻求真理 记录历史
中国网 · 张渊 陈鹰 | 发布时间2021-11-08 17:11:21    

   到点了你下班了吗?这个问题在我们这个职业的人群中几乎不存在!今天是11月8日,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自己的节日。自2000年国务院同意将中国记协成立日定位中国记者节,到如今已经过去了21个年头。

图片1.png

  01

  没有“节日”之前的岁月更加悠长。数十代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记者,怀着满腔热血,站立于国家航船前行的“瞭望塔”,走进社会的角角落落,走进人性的沟沟坎坎,寻求真相,寻找良知,寻找人性的光芒。

  前辈的行为就是灯塔。如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邵飘萍先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杰出的新闻家、记者范长江,都在引领、践行一个具有“共性”的新闻职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变化。而新闻记者的基础职责从来没有变化。

  到了今天这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传播年代。这个资讯和传播都非常发达的时代,信息海量,真假掺杂,尤其需要记者的调查、求证、核实和追问。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追问成了我们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报道有无深度,信息有无价值,表达有无思考。在众声喧哗中,我们不能停留在记录者角色,要有更深更广的思索。要继续追问、深掘,找到事实的真相。尤其面对公共事件、公共舆论,如果不追问、不调查、不求证、不核实,就失去了记者的天性和职责。

  我们必须发挥职业优势、专业优势、价值优势,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多一些追问、多一些求证、多一些核实,尽可能逼近真相、传递真相。让我们的报道更深一步,把更多的事实和价值传递给受众。

  绝不能简单地迎合,要带领受众突破心理舒适区;不追求刺激,要探究奇特景象背后的原因;不流于表面,要对报道的对象,无论是人还是事,保持清醒的警觉和追问,多设置几个“为什么”。

  当无价值信息充斥周围,当审美疲劳、猎奇疲劳、唯流量疲劳的时候,大众就会返回来寻找最有意义的内容,并且对报道价值提出更高的要求。

  记者的追问和核实的能力,就是满足公众更高要求的基本武器。

  02

  作为记者,我们深深知道肩负的职责,深深崇敬人民的力量。我们的记录和追问,是基于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负责。这也是我们永远不敢懈怠的原因。

  一直记得一家媒体在某年的元旦发刊词的那些生动而也甚或有些“悲壮”的语句: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

  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我们深深懂得,社会对新闻工作的尊重和认同来自于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更来自于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职业操守。作为社会民主、文明、进步的推动者,我们时刻不忘身份,落笔不忘责任。

  如今,国家进入了新的年代,启航于更加前景广阔的海面,也必将迎来更多的波涛汹涌。由小康而迈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正在建设和铺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同样肩负着让世界平衡的责任。社会转化中的各类矛盾依旧存在,并且难以避免。记者记录、追问时代问题的职责同样不能卸下。

  这是我们永远不能辜负的职业要求:用笔尖、用镜头、用声音,捕捉世界每一个不寻常的变动,记录人类每一缕绚烂明丽的阳光;用真情、用坚守、用担当,向时空讲好每一个故事。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张渊 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张渊 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