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能不能以一个科学的视角看待“神童”现象?
中国网 · 陈鹰 | 发布时间2021-11-18 15:39:07    

   没料到昔日“神童”魏永康的英年早逝在引来无限惋惜的同时,还引出让人非常“脑洞”的怪异评价。

fcfaaf51f3deb48f29928919902c4a202cf5783e.png

  01

  媒体报道称,曾经备受人们关注的“东方神童”魏永康11月9日因病离世。只有令人惋惜的38岁。

  他的故事早年已被大家熟知。

faf2b2119313b07e8b8431306de4e12a97dd8c8d.jpg

  魏永康1983年出生于湖南岳阳华容,4岁学完初中课程,8岁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湖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7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录取,硕博连读。2003年,因欠缺生活自理能力,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

  此后,魏永康经历了很长一段的灰暗时期,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后回归普通的生活,妻子曾说“他从神童变成懂得生活的丈夫”。

  他和常人一样经历着琐碎生活的喜怒哀乐。所谓“神童”光环,多是人们强加给他的。

  02

  围绕“天才少年”,从来就是一个热门话题。天才少年的人生路程,也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大概主要在于他们有观照的价值,科学研究希望从他们不同寻常之处介入,寻找能提供人才培养的借鉴。

  魏永康一度“神童”光环加身,后来归于平淡,也算是一种正常现象。这个在他失去光环之后居然被说成是“拔苗助长”却适得其反的典型,本来就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

  魏永康刚出生两三个月,母亲就教识字,还常给儿子读唐诗。据称,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1000多个汉字。

  这个起步算得上是一个“神童”。

  数十年以来,“神童”一直被普罗大众和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奇特”的现象对待和研究。总的趋势是,大众越来越能够以常规的、普通的、正常的心态看待神童,猎奇者日渐减少,好奇心理日益平复。

  但是那类莫名其妙的看法和评论依旧不能彻底销匿。比如,就有人评论说,这是“过慧易夭”,这内含着浓郁的迷信味道。

  03

  据新华社2017年的一个调查报道,过去38年来,中科大少年班共毕业超过3400名本科生,约90%考取国内外研究生。毕业10年后的学生中,有超过200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另有55%投身于企业界、19%活跃于金融界,在世界500强任职者达到35%。

  这些少年,多数人活出了“不负少年”的模样,并非“过慧易夭”的宿命。当然,有的成长也非一帆风顺,退学和“出家”的,都引发过社会关注。这种现象其实也正常,在普通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出现的沉浮,分道扬镳,不会沿着一条笔直的路走下去,在“神童”们的身上,也基本一样。

  神童其实并不神,科学研究表明,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才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以科大少年班的学子为例,这些“神童”有几个共同特点:即家庭教育比较好;早期教育开发得好,基本都上过幼儿园;学习习惯好,按时就寝;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等。

  由此得出的更科学的调查结果说明,家庭在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神童70%以上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其中父母是中小学教师的占多数,他们比一般的知识分子更懂得如何早期诱发,启迪智力。

  因此,对于“神童”的人生经历,起起落落,甚至英年早逝,我们都应从一个科学的视角去看待。

  那些对魏永康不幸去世而做出“人生浓缩”“过慧易夭”之类的迷信判断,都是一些偏离大众基本道德规范的狭隘、偏见之语。一言概之,对于教育潜在能力的藐视而专注于神童本来就“神”、大大异于常人的悖逆于科学的说法,自当摈弃。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