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保护古道是为了留住文明促进经济
中国网 · 陈鹰 | 发布时间2022-02-26 11:36:56    

   浙江又一个地方立法引领全国。

  昨天,浙江召开古道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宣布《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将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称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古道保护的地方立法。

s1702091909586278950.jpg

图源浙江省林业局

  01

  任何立法大多都有迫不及待的背景元素。这部也是一样。

  浙江的这次急迫源于这个省丰富的古道资源以及在当代的利用价值。

  据初步调查,浙江现存古道1200余条,总长9000多公里,其中目前已作为文物保护的古道目前有53条。

  就其分布而言,浙江现存的古道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历史人文荟萃。

  无疑,在一个文化赋能社会、厚重经济的时代,这是一笔越来越被看重的财富。

  从古代一直到现代,这些古道荟萃于山岭之壑、村落之间。

  比如有“霞客古道”,有“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之称的“仙霞古道”等,也有承载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英勇斗争精神的“茶山古道”等红色资源丰富的古道。

  他们历经岁月风雨,或残破或整洁,依然留在那些高山峻岭间。

  而依赖古道资源开发新型旅游,是不少地方的不二选择。

  据初步统计,浙江省的这些古道沿线有自然景观资源3800多个,民宿、农家乐3200余家,保存人文古迹2400多处,记载民间传说1600多个。

  在重视文化旅游开发的当代,这些古道都是一笔笔有形的财富。

  02

  有人担忧地评价说,古道是脆弱的历史遗存。

  为什么这么说?

  在过去许多年代,为了发展经济,许多地方置人文古迹于不顾,盲目开发不说,顺带就把不可再生的古道古迹破坏了,真正被淹没在了历史的尘烟中。

  而一经毁坏,如何修复也是附上了现代痕迹失去了些许历史的韵味和沧桑。

  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浙江许多古道的贯通性、历史性、人文性和景观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比如道路碎片化较严重、自然侵蚀较严重、人文古迹受损较严重等,古道保护管理工作也存在主体不明、经费不足、职责不清等问题。

  古迹是一种无言的人文呼唤,在当代凸显而出的价值引起有识之士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注意和重视。

  2015年以来,浙江省共投入资金3亿多元,其中省级资金1亿多元,用于古道的保护修复,共修复古道200多条,总长度超过1500公里。

  保护、修复逐步成为一种文明督促下的共识。

  03

  浙江本来就是一个人文、历史、文明厚重的省份。而历史文化遗产都承载着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如果你曾走过浙江的那些山区峻岭,就会发现,这里的古代遗迹随处可见。

  而蜿蜒在其间的古道不仅仅是过去历史的见证,也是当今复原文化的现实需求。

  古道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古道就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即使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保护古道资源也是促进经济腾飞的重要元素。

  据统计,近十年来沿着古道走进森林、走进大山的游客增加了20多倍,每年达到4亿多人次。在古道游的带动下,浙江省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产业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成为浙江省林业第一大产业,为山区乡村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饱含历史风霜的古道重新焕发活力,充分挖掘利用好古道的文化资源,发挥其在诗路文化带建设中的纽带作用,以最小干预发展古道经济。这是一种现实非常迫切的需求。

  浙江在全国第一个出台这部地方法规,正是在对于历史文明的研究、对当代古道重要性认识的前提下做出的重要选择。也会给全国类似古迹保护法规的出台起到一个引领作用。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