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评“浙”70年 新闻详情
评“浙”70年:憾人心灵的慈溪孝文化
中国网 · 葛权 | 发布时间2019-06-13 10:32:26    

00.jpg

  2016年11月1日,我应邀参加了浙江宁波市举办的“五彩梦•同心圆”民族团结进步征文活动后,主办说大家难得来宁波,多停留几天,玩一玩,感受一下现代宁波的美丽。于是,我选择到慈溪,因为慈溪是孝文化影响最大的地方。

  知道慈溪,是在小时候的课文《董黯汲水孝母》中。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孝是伦理道德的基础,儿女孝亲的意愿,称为孝心;儿女孝亲的行为,称为孝行。二者合起来,称为孝道。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把"孝"看作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在社会上就会尊敬和关心身边的人,在与人相处中,也会讲究道德,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出于孝悌之家。“百善,孝为先”成为人们立身处世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最根本的道德信条。

  我们一行乘车先到了慈溪市担山跟社区慈孝文化馆。听人介绍说这家是慈溪市首家慈孝文化馆。该馆建筑面积有七百多平方米,用于开展慈孝文化相关活动,比如婚嫁酒宴、文化节目排练等。在新落成的慈孝文化馆内,墙上挂满了孝行、孝德相关的展示框。据了解,不久前该社区开展了首届慈孝道德模范人物评选,评选出五位慈孝人物,现在他们的事迹也一同挂在慈孝文化馆的墙上,可以让村民多了解、多学习。此举可以看出慈孝文化对慈溪影响至深,慈孝文化是历史赐给慈溪人的宝贵财富。

  从文友口中得知,关于慈溪还有个名字,叫“慈城”。关于它的起源,与汉代孝子董黯有关,但它并没有以“孝”命名,比如随便叫什么孝感、孝义、孝县,而是用了一个慈母的“慈”字,这就体现了一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思想。儿女孝顺,源于父母的慈爱,慈和孝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因此,“慈城”这个名字本身就已告诉后人,孝子孝女不是凭空产生的,父母的慈爱是培育儿女孝心的温床。

  从课文中我们得知孝子董黯故事。东汉有个姓董名黯的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困,相依为命的慈母又不幸身患痼疾。正当董黯因无力为母亲就医而犯愁时,听说离家三十里远的大隐溪水甜醇清口,能治病健身,于是就长途汲担至家,母初饮即嗜。董黯事母至孝,自此往返汲水奉母,无论寒暑,乐此不疲。但娘怕长此下去太劳损儿子身体;儿怕万一因阻于风雨冰雪造成汲担困难而断了娘的饮水。对此,一日母子俩想到了一处决定徙居大隐溪。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董黯终于临溪搭起了一栋茅屋,伺母长住下来,“溪水如厓密,疗疾胜良医”,数年之后,先前病态恹恹的母亲,居然焕发出一身康健无恙的生气。乡亲们感于董黯的孝行,在庆贺董母痊愈的同时,便改呼大隐溪为慈溪,母子返原宅后,宅旁竟涌一泉,出流成溪,亦名慈溪。有道是好事传千里,董黯笃行孝道的故事远传到朝廷,和帝专为此旌彰董黯,并下诏召拜他为郎中,而董黯辞不应征,依然朝夕伺母行孝。

  为了找寻记忆中的故事,我们先行来到了董家坟,拜谒孝子董黯。“董家坟头”在龙山镇灵湖黄杨岙口,背依达蓬山,面临沈窖湖,占地约三千平方米,墓庄为坐西朝东二进三开间,单檐硬山顶,墓穴为砖石结构,造型简朴。墓前立碑二方,其中一方镌“汉孝子董征君墓”。史载:“每岁谷雨日,董氏后人必至墓祭祀。”宋代应徭系谒董孝子墓诗云:“渺渺灵绪土,厥隩名黄杨。有汉董征君,体魄厝其乡。人以孝而重,地以孝而扬。迄今瞻仰下,悠悠思且长。”千百年来,慈人一直把董黯视作孝道的楷模。据说在“文革”时,董孝子墓园遭毁,但遗迹尚存,仍可瞻仰。

  孝,是人性美善的最好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况且是有着“身、体、发、肤”血脉之恩的至亲,就连最简单的动物都有“反哺跪乳”的原始孝道之情,更何况有着高级思维能力的人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早已融入到了家风家教中,它既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提高了民族的素质,促进了家庭的和睦。现在社会多元化了,外来的干扰多了,我们民族不小心丢掉了一些优良的传统。现在,我们要把这些丢失的好传统捡回来。

  来到孙境宗祠,它坐落在横河孙家境村之洞桥头。走进宁静清幽的村巷,孙境宗祠,望衡对宇,错落有致,映入眼帘。尽管周围民居耸立,却仍然掩不住它的俨然气势。看了一下说明,孙家境宗祠是一幢颇具浙东特色的古建筑,坐北朝南,七开间,深三进,布局呈长方形,南北长61米,东西宽75米。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台门、前厅、后厅,各进间均以墙垣连接。前厅天井两侧一幢三开间两层楼厢房。后厅明正中现存戏台一座,上悬“燕翼堂”横匾一方。大门两旁一对扁圆形石鼓,大门外有一对旗杆石座,台门前三开间的檐廊,廊壁东西各嵌两碑,碑黑字白。叙说孙家境及宗祠之来历,古民俗风味十足。

  穿过台门大厅,越过石板铺就的天井,是“状元及第”的前厅。宗祠后厅燕翼堂,内书“一门三孝子”、“忠孝节义”等,柱间梁枋,彩绘人物、花卉、动物,生动细腻。孙氏宗族,显赫一时,人才辈出,单收入《中国名人大字典》的就有十多名,在这里,你能感受得到孙家的历代辉煌、浓浓的忠孝文化。

  孙家境孙堪、孙墀、孙升三兄弟,有一门三孝子之誉。正德十四年,孙燧殉宸濠之难,孙堪闻父讣即携二弟操刀赴难,“会逆平,改治父殡,一恸死而复苏,遂聩两耳”。扶父柩归,兄弟三人庐墓蔬食三年,又墨衰三年,世称三孝子。后孙氏三兄弟先后至京为官,奉养母亲二十余年。母以九十二岁高龄病故,堪已七十二岁,护丧归,因哀痛劳累亡于钱塘旅次。后得朝廷旌表为孝子。

  孝敬父母,关爱父母,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家风。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别的东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某种品德和力量的源泉。就是说,做儿女的,在好的家风熏陶下,会用好的家风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从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大多数中国人对“家和万事兴”这句话耳熟能详,其实这是后一句,很多人却不知道这句话的前一句是“人孝百愿成”。“人孝百愿成,家和万事兴”道出了躬行孝道,心想事成,秉承孝道,家道中兴的美好愿望和必然联系。

  有一篇“劝孝文”当中说的,说“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绳绳克继,叶叶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我自己能够孝顺父母,我就不会有那种大逆不道的儿子,我有的都是孝顺的儿女,为什么?因为我修了这个好因就会得到好果。这个道理很简单,我做父母的给儿女表演一个好样子,我能够孝顺父母,真诚心的孝顺,不是就是为了做给儿女看而已,真的就是这个孝心,做得很自然,所以教化的效果特别好,儿女看到我这么做,他也就自自然然学会了,这叫潜移默化,所以就不会成为逆子。

  历史上大凡留下美名的清官正吏,其家风也让后人啧啧称道。家风好,就能治好家,理好政。反之,小则毁家,大则误国。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家规》中,就把‘父慈子孝’列为家风第一规制;包公在《家训》中,给后世子孙立了一条严格的家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公的当代后裔恪守这只有37个字的家规,自食其力,奉公守法,无一犯赃滥者;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曾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他秉持的家教家风颇得后人传诵。“三致祥”就是曾国藩给曾氏大家庭制定的家训: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提倡“尽孝悌,除骄逸”。他教诲后人‘孝顺父母以尊敬相待,得其欢心才为尽孝。’把孝视为家庭的祥瑞,在家要尽孝,出门要尽忠。把家训、家风与家运联结在一起。孙境宗祠,我见到了真正慈孝家风!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以孝治家,孝是家风和畅的源动力,孝是家庭和睦的平衡点,孝是家庭秩序的定盘星。能天天陪着老人是一种孝,而什么是真正的大孝?我认为,我们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不让老人操心,这也是一种孝;能在本职工作上做出成绩,让老人欣慰了,更是一种大孝。在笃信‘时间就是金钱’的今天,连近在眼前的亲娘老子都不肖一顾,还有多少人能想起自己远在天国的祖宗呢?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葛权    | 责编:张城丽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葛权    | 责编:张城丽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