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检测报告 > 聚光灯 新闻详情 A- A+
央视调查丨“酿造酱油”不达标怎么办?增鲜剂来“凑数”!
发布时间:2018-10-15 10:20:01    

  比较试验 29款酱油不符国标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日发布的酱油比较试验结果显示,120个酱油样品中,有29个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存在钠含量超标、虚标营养成分等问题。

  23款酱油样品虚标营养成分

  在本次抽取的120个酱油样品中,有23个样品营养成分标示数值与实际检测数值不符。标称B.B.牌一款儿童酱油样品、标称李锦记牌锦珍生抽样品、标称美味思牌本酿鲜特级生抽酱油样品、标称珠江桥牌草菇老抽样品、标称日本丸天生鱼片用配制酱油样品、标称日本朝紫配制酱油样品,钠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部分样品中酿造酱油核心成分约等于零

  酿造酱油的核心成分是氨基酸态氮,这也是衡量酿造酱油品质的最核心指标之一。一款标称宿迁市泗洪县华美调味品厂生产的蟹园牌红烧老抽,标签上显著标示着“酿造酱油”的字样,但经过检测,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01g/100ml,仅为标准最低限值的四十分之一,可以说约等于没有。

  检测机构工程师 高帅:没有达到我国酿造酱油的最低标准要求,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叫做酱油,它的标签上却显著标示着酿造酱油的字样。

  老抽是南方地区对浓色酱油的一种俗称,标称滕州市华凤秀色调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华凤伊俐家牌草菇老抽这款样品的包装上虽然也标注着红烧酱汁,但其中草菇老抽标注的位置十分明显,通过检测,氨基酸态氮含量为零,全氮含量也仅为0.19g/100ml,完全不符合国家对酱油的标准规定。

  120个样品中超7成酱油检出增鲜剂

  值得注意的是,检测发现,超7成酱油检出了增鲜剂,虽然目前我国并不限制增鲜剂在酱油中的使用,但专家指出,不排除有些样品是通过添加增鲜剂等来提高酱油的品质。

  在市场调查中记者发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酱油品种非常繁杂,诸如海鲜酱油、高鲜酱油、草菇酱油、儿童酱油、生鱼酱油等等名称不一而足。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许多酱油的标签看起来很诱人,但其实里面装的酱油成份如何却不好说。

  销售人员:这个海鲜酱油不建议买。

  记者:不建议买?

  销售人员:食品添加剂太多。

  记者:哪种是食品添加剂?

  销售人员:谷氨酸钠,都是食品添加剂。

  记者进一步调查比对发现,这些标称为海鲜酱油、增鲜酱油、菌菇酱油的商品外包装上的配料表往往都标着一些与味精成分相同或类似的增鲜剂成份。记者注意到,在这次比较试验的120个酱油样品中,有86个样品检出了增鲜剂,占比超过70%。

  增鲜剂或被用于粉饰检测数据

  检测人员表示,生产厂家将增鲜剂或者称之为增味剂的添加剂加入酱油并不只是增加口感那么简单。

  原来,国家标准规定,在酱油的包装上要直接明示出相应的生产工艺和最主要品质指标——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产品的氨基酸态氮含量不得低于其在标签上明示的含量值,当然也不能低于国家标准的最低限值。

  国家标准规定,酿造酱油品质指标一般包含四项,分别为氨基酸态氮,全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和铵盐,其中氨基酸态氮为重要指标,决定着酱油的质量等级。品质指标不合格,意味着相关企业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如果品质指标没有达到我国酱油标准的最低指标,意味着消费者有可能买到的不是酿造酱油。

  检测人员表示,正是因为国家标准对酱油核心指标氨基酸态氮的严格要求,所以才有相当一部分酱油生产厂家热衷于为酱油添加增鲜剂或其它类似物质。

  检测机构高级工程师 刘爱萍:谷氨酸钠其实就是增味剂,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味精,配合谷氨酸钠来增加一些其它的增味剂,这些东西都能使酱油的风味更丰满,这些年来酱油的配料表里面的东西越来越多。有一个问题就是,随着增鲜剂的增高,有可能有些酱油它的等级达不到原来这个等级,通过谷氨酸钠,通过增加味精来提升它的等级。

  检测人员表示,目前我国并不限制增鲜剂在酱油中的使用,但是企业使用增鲜剂的目的不应该是用于应付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检测,这种针对性的应付背离了酱油标准制定的初衷。

  细分工艺 酱油新国标将实施

  记者了解到,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酱油产品当中新的质量问题,并已经着手解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油》新标准将于明年12月份实施,新标准规定企业不得再采用调配工艺生产加工酱油,只有采用传统酿造工艺生产才能叫作“酱油”,调配的 “酱油”只能叫“复合调味料”。这个措施可谓是快刀斩乱麻,我们自然要拍手叫好。但回头看一看,有些企业现在能把配制酱油硬是标成酿造酱油,那新标准实施后,他们会不会把“复合调味料”也标注成“酱油”呢?所以再好的标准也要有诚信的企业去实施,要有有力的监管措施做保障。

来源: 央视网    | 作者:王婧    | 责编:李佩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