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曝光台 新闻详情 A- A+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8-03-14 17:15:29    

0314.png

       核心提示:浙江“三农”工作长期走在前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继续走在前列。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群众满意导向,全面实施 万家新型农业主体提升、万个景区村庄创建、万家文化礼堂引领、万村善治示范、万元农民收入新增 “五万工程”,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特质发展,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加快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加快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加快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浙江“三农”工作长期走在前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继续走在前列。我们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群众满意导向,全面实施万家新型农业主体提升、万个景区村庄创建、万家文化礼堂引领、万村善治示范、万元农民收入新增“五万工程”,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特质发展,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加快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加快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加快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行到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塑城乡关系、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的关键一招,是新时代我们党在农村开展的一场全面、系统、深刻的改革。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继续高举改革大旗,扛起改革担当,把改革强省的导向落实到“三农”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顶层设计和改革落地,着力解决农村改革碎片化问题,真正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
  
  坚持正确的农村改革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坚持城乡等值化理念,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进一步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大力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改革不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四个不能”是红线、底线。我们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坚守“四个不能”,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突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导向。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关系。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要把城镇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来建设,加快挖掘利用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实现城乡制度无差别、发展有差异的融合发展、特质发展。浙江发展到今天,更要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做得更好,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充分释放农村改革红利。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全面发力、一抓到底;对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制度、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等改革试点,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快复制推广;对“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等各项农村改革措施,要抓紧梳理、加强集成,更好地发挥组合效应、协同效应、叠加效应,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这有利于利用农民的闲置住房发展乡村旅游、养老等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城里人可以到农村买房置地。对于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所的行为,必须严格禁止,绝对不能开口子。
  
  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环境美、生态好,乡村才能宜居,才能吸引人,才能创造商机。
  
  这些年来,我省各地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土地综合整治型;二是旧村特色改造型;三是拆迁重整型;四是旅游带动型;五是产业融合型。
  
  新时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几个点、几条线如何布局的问题,更不能搞单一模式、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而是要立足实际做产业文章、特色文章、改革文章、优势文章,把全省农村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来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类施策、因村制宜,把“点上美”和“面上美”统一起来,变“盆景”为“风景”,实现乡村整体美、城乡全域美。
  
  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启动实施“千村精品、万村景区”工程,完善具有浙江特色的“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规划设计层级体系,推动多规融合在村一级落地实施,加强村庄特色风貌引导,协同推进“四边三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县城建设、森林村庄建设,点面结合、串联成片推进村庄整治,力求使每一个乡村都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入,又各具特色、富有气质。特别是要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全面推进农村“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巩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消除劣V类水成果,到2022年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全覆盖、农户家庭水冲式卫生厕所基本普及。
  
  系统推进生态治理和修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划定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加强绿色空间守护,推进美丽海洋建设,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滩长制、湖长制,探索湾长制、山长制,切实把浙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保护好,让浙江处处是花园、村村是美景。
  
  让农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富裕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我们要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的好日子。
  
  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要继续帮扶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海岛和与江西、福建、安徽交界边区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使26个县跟上全省发展步伐。
  
  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计划。目前,我省已全面消除了“4600以下”绝对贫困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省就没有困难群众。要继续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精准帮扶机制,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绿色经济,不断提升低收入农户增收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生活质量。
  
  深入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因村施策、分类指导,转变村庄经营方式,在搞好统一经营服务、盘活用好集体资源资产、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增强集体经济“造血”能力和发展活力,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今年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1000个。目前,有的地方打破村域、镇域界限,结合土地综合整治,村集体以股份合作形式推进“飞地”项目建设,获取保底分红收益。这种“飞地”,市与市之间可以这样搞,县与县之间可以这样搞,乡镇与乡镇之间也可以这样搞。
  
  持之以恒改善农村民生。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着力打通乡村断头路,推进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重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乡村通信网络建设,深入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工程,确保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农村危旧房治理改造。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实施卫生医疗“双下沉、两提升”,着力破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难题,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扎实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
  
  农业兴,乡村振兴才有坚实的支撑。虽然农业在我省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不是很高,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至关重要。
  
  我们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放到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继续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要求,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抓好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把农田水利搞上去,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进一步把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好建设好,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大力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质量。建立完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着力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畜牧业绿色发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渔业转型发展、海上“一打三整治”等农业生态建设,特别是要做好“特”字文章,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加快实现我省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努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以开展“标准化+质量强农”行动为抓手,加强源头治理,健全监管机制,推广全程标准化生产,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体系,使农业生产也像工业一样有标可循、按标生产,努力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覆盖所有县(市、区),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追溯信息平台管理,牢牢守住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底线。

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 作者:    | 责编:赵晓霞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