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教授杨贵庆,不仅让沙滩村变得美丽有文化,还帮助屿头乡人找回了发展自信。
——黄岩屿头乡党委书记 陈康
今年2月,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挂牌成立,北院校区就在屿头乡沙滩村。
高规格的人才培养基地为何会落户一个小村?这得感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他不仅让沙滩村变得既美丽又有文化,还帮助屿头乡人找回了发展自信。
2015年6月,我调任屿头乡党委书记。7月,在沙滩老街改造施工现场遇到了杨教授。“铺设地砖,要保留原来的弧度”“这块砖雕太美了,改造时要保留”……在施工现场,我遇见挎着泛白帆布包、头发略微花白的杨教授,他以竹竿作笔,和现场施工的村民耐心沟通。在一棵树周围,他用竹竿画了个图案,一位村民紧跟着在图案周围洒了一圈石灰粉。“听杨教授的话没错,修出来的房屋路面就是不一样,有味道。”这位村民说。
我和镇村干部一起,拜杨教授为师,学起了乡村规划设计。
杨教授说,对沙滩村的规划、修复和改造,首先要挖掘和确立一个乡村独有的文化内涵,实施‘文化定桩’。”
沙滩村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呢?村干部答不上来。有村民说,村里没啥历史,倒有个南宋古刹太尉殿,是皇帝表彰扑火救人去世的村民黄希旦而建的。现在每逢农历十月一日,村民会举办社戏活动纪念“先祖”黄希旦。
听到此,杨教授眼睛一亮:“‘崇尚英雄’和‘养我德行’就是沙滩村的文化之根啊!”
这次文化挖掘,成为沙滩村规划和修复的起点。在村里实地调研几天后,杨教授拿出了沙滩村的规划设计图。之后几乎每隔两周就要从上海赶到村里,教农民如何画线、如何旧物利用、如何插竿放样。
在杨教授的指导下,沙滩村民把建筑细节处理到极致:旧建筑留下的瓦片、砖块用于道路铺设;兽医站“变身”乡村物流中心;扩大村中坑塘水面,取名“太极潭”;柴火房改造成休闲吧;甚至利用废弃的场地和改造散落的茅厕,整理出一个社戏广场。
乡卫生院旧址原来是朱熹讲学的柔川书院,杨教授重新恢复成了柔川学堂,兼做乡村振兴学院讲堂。
眼下,屿头乡梳理出一整套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涉及乡村经济、环境治理、乡村规划、产业振兴等各个层面。杨教授倡导的“适宜人居、适合环境、适用建筑”的理念,已在这里落地扎根。
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 作者:陈康 | 责编:赵晓霞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