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名录“掼牛”传承人韩海华
身板如铁塔般高大结实,齐整的花白背头,一丝不苟的络腮胡子,双目炯炯有神,眉宇间透着英武之气——这位被称为“中国式斗牛”的首创者,正是国家级非遗名录“掼牛”传承人韩海华。
传承掼牛技艺
韩海华1954年出生于嘉兴,7岁跟着父亲韩忠明练习武术,打七式拳,9岁拜入上海著名武术家李尊思门下,先后师从大红拳传人王亮臣、“中华武林百杰”大刀李青山,练习心意六合拳、查拳、摔跤等各路武艺。
10多岁起,韩海华每天都在自家门前的空地上练习,早晚不辍,家门口的电线杆常常被拳击得剧烈颤抖,导致屋里电灯忽明忽暗。他平时和师兄弟比赛摔跤不过瘾,有空还要跑屠宰场去比摔牛,由此与“掼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韩海华“掼牛”
“掼牛”又称摔牛,由掼牛士赤手空拳与牛搏斗,并将牛按倒。这是嘉兴回族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激烈而又惊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韩海华的两位师父李青山、李尊思分别在上海大世界、武汉新世界等娱乐场所表演“掼牛”,当时的“掼牛”是武术家用来养家糊口的一门营生。
1953年,嘉兴市中山厅体育场举行声势浩大的“掼牛”表演,第二年的嘉兴市第一届运动会上也上演了“掼牛”节目。“掼牛”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韩海华父亲韩忠明是上世纪40年代嘉兴回族“掼牛”高手。韩海华学习“掼牛”由父亲启蒙,后来又得师父李青山、李尊思指点。多年来,韩海华一直勤于练武,从未间断钻研“掼牛”技艺。
1981年,韩海华和师傅李青山代表浙江参加了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传统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得人生中第一枚金牌。之后又参加了多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屡获奖牌,名气越来越大。
首创“中国式斗牛”
韩海华的第一次正式“掼牛”表演是在1982年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他一套漂亮招式将牛轻松按倒在地,吸引了全场目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赞扬道:“这个项目,不愧为‘中国式斗牛’!”由此,韩海华成为“中国式斗牛第一人”。
都说牛力气大、脾气倔、难制服,韩海华“掼牛”的秘诀是什么?“有武术内功托底,有摔跤的灵活性,有硬气功的爆发力,牛就可以被快速制服。”韩海华说,习武之人不能和人打架,而和牛打架是一件既能证明自己,又非常有乐趣的事情。
韩海华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表演“掼牛”
为使“掼牛”更具观赏性,韩海华经过多年摸索,编排了一整套紧凑而精彩的“中国式斗牛”程序:牛角吹响开场号——挑逗士牵牛进场,激怒斗牛——主斗士和助手上场,两人合演打功热身——由四面牛皮鼓擂响《壮行曲》,助手接过主斗士的斗篷退场——主斗士表演斗牛,直到把牛按倒在地。
每次表演,韩海华都会对节目编程做出调整,包括专业背景音乐、服饰、道具、表演场景设置等,使“掼牛”表演更有戏剧效果。
研修武学40多年来,韩海华收了近千位弟子,在30多部影视剧中担任“斗牛士”及武术指导,他的“中国式斗牛”、排打功、疯魔铲、醉八仙等武术项目被收入《中国硬气功》《民族体育集锦》等记录片。
让“掼牛”牛起来
2007年底,“掼牛”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韩海华召回入室弟子,恢复“掼牛”基础训练。之后两年内,南湖区武术协会和嘉兴南湖中国式斗牛发展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嘉兴“掼牛”开始有组织地教学和普及。2011年,“掼牛”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韩海华在指导徒弟“掼牛”
2009年,南湖新区管委会找到韩海华,结合船拳、马家浜文化、“掼牛”等元素,编制非遗展演节目《南湖武魂》。同年10月,《南湖武魂》首次亮相,连演3场,反响热烈。这样市场化操作、舞台化呈现“非遗”项目,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是一个创新。
2012年6月1日,首届“中国掼牛”全国邀请赛在嘉兴凌公塘文化主题公园的中国斗牛馆举行。来自浙江、上海、河南的20多名“掼牛”勇士同台竞技,比赛同期还举行了嘉兴“掼牛”学术研讨会。
“掼牛赶上了盛世。”韩海华感慨道。阔别斗牛多年,重新拾起这项技艺,韩海华想用自己的“中国式斗牛”为嘉兴的文化和旅游做点贡献。
目前,跟随韩海华练习“掼牛”的弟子有30多人,独具风采的中国“掼牛”、南湖船拳等非遗项目频频亮相大型庆典和公益活动,并在韩海华的带领下走进校园,在6所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开展了校园传承教学活动,将武术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掼牛”事业越来越精彩,韩海华立下志向:将“掼牛”项目“牛到海外”!
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 作者:陈哲峰 | 责编:赵晓霞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