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村“三位一体”改革的村级版,互助会做到“会员覆盖全民、产业涵盖全村、经营全程委托、利益全民分配”,激发了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和村庄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听说九华乡上彭川村组建了农民互助会,在破解当前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问题中取得实效,得到村民支持和欢迎。我带队赴上彭川村蹲点调研,一探究竟。
联合起来力量大
九华乡上彭川村
上彭川村位于柯城区北部山区,1200多人口,主要产业是柑橘、竹笋和来料加工。
一进村口,就看到4台挖机和10多个村民在平整土地。正在现场指挥的乡贤方向明告诉我,这些土地都是村民的。互助会成立后,全村8000余亩山地逐步委托给互助会统一开发建设、经营管理。
村里今年5月成立的农民互助会,是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供销、信用合作的经营性主体。20名村民作为互助会的发起人,每人出资2万到5万元,自愿为互助会融资承担风险。如果农民发展产业需要资金,可直接向互助会申请贷款。区农商银行根据互助会风险池大小,按1∶50放贷,互助会100万元的风险金可为社员提供5000万元的银行贷款,解决开发土地、发展产业的融资问题。
我发现,农民互助会作为村庄发展的主体,不仅为乡贤回归振兴乡村搭建了平台,还构建了“土地+产业+农民”的利益共同体。如互助会鼓励村民以自家承包地折价入股,并招引行业龙头企业,与村民一起成立四季果蔬、山茶油、中草药、水稻、花卉、竹笋、民宿等产业专业合作社。村民可以自愿选择相关产业,在企业引领下从事生产与管理。互助会还允许村民对土地返包直接经营,农产品由企业回购。
手中有地心不愁
早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优秀农产品
乡村振兴中,把土地整合起来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是一大难题。上彭川村虽然山地资源丰富,但分田到户后,土地就变得零碎分散了,加上近几年冰冻灾害较多、柑橘市场低迷,村民将一半山地资源抛荒了,靠外出打工谋生。
农民互助会的成立实现了全村土地委托统一管理,有效促进土地集中连片开发,为产业兴村奠定了基础。
“手中有地,发展不愁。你们要好好开发这集中连片土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村民发展。”我特意叮嘱村干部要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开发。
村党支部书记方水祥接上话:“联合起来成规模,村里的土地都升值了。植物原种保护科研项目、台湾栢鸣土地改良项目等一批高端投资主体开始关注我们村了。衢州农业龙头企业早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租下200多亩田地,与15家农户合作种植有机果蔬,发展订单农业,8月第一批水果玉米和黄瓜就上市了。”
下好全域“一盘棋”
行走村里,看到一位老伯在家门口纳凉,我上前问:“大伯,你觉得农民互助会好不好?”老伯笑着说:“这是我们自己的组织,村中能人带着我们赚钱,当然支持。”
看着老伯的笑脸,我感受到农民互助会强大的“草根力量”。在方向明等乡贤引领下,在村两委干部、党员、老生产队长等骨干的带动下,互助会将土地回笼统一委托管理,生态化改造全域土地,科学布局全村农业产业,激发全村农民创业创新,形成了完善的顶层设计、清晰的规划蓝图。这让会员看得见,发展有盼头,大家全力支持,齐心干好。
“上彭川村的做法值得在全区推广!”回城路上,我对上彭川村探索进行了深入思考,决定在深化完善后推广:
一是:画好全域整合的“乡村振兴图”,统筹利用各方资源,把土地开发与村庄发展定位以及未来经营主体的需求结合起来,将产业发展、村庄布局、水系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融为一体,集聚资源发展产业。
二是:走一条“产、村、人、文”融合发展路,把农村抛荒地、农民宅基地以及农房、农地的使用权、经营权转变成为农民融入乡村振兴的“注册资本”,多产联动、多态融合、差异化发展,撬动各类资本和资源向乡村集聚,带动农民富起来。
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社 | 作者:徐利水 | 责编:鲍宁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