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曝光台 新闻详情 A- A+
大都市区的创新力如何集聚?这篇文章有想法
发布时间:2018-10-23 09:20:17    

  大都市区是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等高端要素的集聚地,也是学习、交流、研发、试验等创新活动的主阵地。

  浙江城市创新空间发展历程
 
  ➤浙江城市创新空间从最初开发区、高新区为主导的“大空间”,拓展到包括以科技园和各类孵化器为代表的“专门空间”。
 
  ➤由“专门空间”再扩大到以企业为创新活动单元的“小微空间”,创新活动开始向整个大都市区蔓延。
 
  可以说,推动创新活动由“单点式”集聚向“组群式”扩散,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联通互动的创新循环网络,是新时代大都市区集聚创新力的必然选择。
 
杭州高新区(滨江).jpg
杭州高新区(滨江)
 
  推动创新力集聚从三个方面着力
 
  ➤构建大都市区创新网络
 
  即遵循大都市区的功能发展和空间演化规律,将跨行政区的大都市区作为一个创新系统,依托连接城际的轨道交通和信息网络,促进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组成复杂的“群链”系统承载交互式创新活动,从而在大都市区范围形成一个相互交织、自由流动的创新网络。
 
  具体可以中心城市为创新“振动源”,周边城市为创新“共振源”,将整个大都市区的技术链和知识链进行有效整合,并与产业链、价值链交互对接,进而把创新链上的各类主体和各个环节整合到一个有机的创新网络中,形成集聚创新力的强大磁场;同时推进企业、产学研、创新主体的交互融合,促进城市间的人才、技术、信息交流,引导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中心—外围之间不断循环往复的正向和反馈作用,有效激发大都市区的创新活力和潜力。
 
宁波三江口.jpg
宁波三江口
 
  ➤建立大都市区协同创新机制
 
  一方面,大都市区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通过大都市区内的合作、互补、扩散和放大机制实现协同创新,即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供应链企业、科研院校、中介服务和政府等机构,通过交互作用和协同效应,相互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形成聚集优势和知识溢出、技术转移和学习特征的开放性创新模式。这是一个互动、结网和协同的社会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连锁反应机制,激活创新企业,催化创新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优化配置和刺激创新生成。
 
  另一方面,深化大都市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区域协调和统筹发展,打通不同行政区之间的“断裂”与“分离”,推动创新要素由中心向外围的辐射、扩散,催化和激发封闭在中心城区的“创新核”的裂变效应,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的区域共享,优化创新环境、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大都市区的协同创新效率。这样,创新要素、载体、平台等创新活动产生的内驱力,与政府促进和鼓励创新的各种规划和政策产生的外驱力,两者相互支撑、影响和作用,共同驱动着大都市区的创新发展。
 
义乌小商品市场.jpg
义乌小商品市场
 
  ➤推进大都市区“软硬”创新发展
 
  大都市创新空间集聚了高端研发机构、企业集群以及创业企业、企业孵化器及促进机构,同时还具备物理空间上的紧凑性、交通的通达性、技术的网络互动性,以及居住、办公与零售功能的混合性等特征,显示出创新功能与居住、生活、商务、娱乐功能的空间融合,折射出创新的内涵从以科技为主的“硬”创新,转向以创意为核心的“软-硬”结合的综合创新。
 
  由此,可借大都市区产业层次多、文化丰富性等特点,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协同发展,推动创新活动从原先的研发环节为主走向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采用枢纽式、集聚式、更新式、植入式等不同模式,因地制宜地打造科创城区、创新园区、文创街区、创意乡村等创新空间,加快形成大都市区创新主体多层次、创新链条多环节、创新活动多区位的协同创新局面,同时还促进城市的经济结构、空间布局以及社会网络的生态重构。

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 作者:缪磊磊    | 责编:赵晓霞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