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曝光台 新闻详情 A- A+
描绘美丽浙江新图景
发布时间:2019-01-29 10:09:56    

   改革开放40年,浙江的经济建设是一个奇迹,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奇迹。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之地,面对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能源矛盾与生态环境问题,浙江始终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福祉为目标,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率先探索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辟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发展新境界。
 
  今天的浙江,山水塑形,绿韵为裳,朝着更高标准的生态文明奋力前行,加速奔向“美丽浙江”。
 
  战略持续接力

  美丽浙江渐行渐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进安吉余村,村口巨石上这十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青山碧水间,这里景美户富人和,成为浙江美丽乡村的生动样本。
 
余村04.jpg
安吉余村
 
  回首40年前,余村靠开山采矿成为响当当的富裕村,但也因此烟尘漫天、溪流浑浊。当时的浙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迅猛推进的同时,资源能源消耗快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与日俱增。
 
  面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两难选择,浙江走过弯路,也一直在行动:从上世纪80年代荒山改造,到90年代平原绿化,从城市内河治理,到杭嘉湖地区“零点行动”,从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增强环保意识,治理环境污染,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到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绿色”工程……污染治理逐渐成为浙江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进入新世纪后,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习近平同志的重视和推动下,浙江成为全国第5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2003年7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余村关停了污染环境的矿山和水泥厂,从“卖石头”变为“卖风景”,走上绿色发展之路。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考察,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浙江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几届省委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持续深化。
 
  2007年,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环境更加优美”纳入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六个更加”目标之一。2010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2012年,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加快建设生态浙江。2014年,省委十三次五次全会作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决策部署,提出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的“美丽浙江”。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把省域建成“大花园”;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浙江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全面提升与制度化阶段。
 
  在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的战略深化下,从绿色浙江到生态省、生态浙江、美丽浙江,美丽中国建设的“浙江样本”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护美绿水青山

  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从金华浦江天灵岩南麓汩汩而下,浦阳江从一汪清泉汇聚成波澜壮阔之景。这里有过漠漠芦花拂浪飞的画意,也有过污泥浊水遍地流的窘境。如今,行走两岸,这里的故事已翻开新篇:清清江畔串起美丽村庄,环境更整洁、产业更绿色、百姓生活更有品质。
 
timg (2).jpg
浦阳江
 
  浦阳江之变,是我省水环境蝶变的缩影。多年来,浙江以环境污染整治作为突破口,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护青山,浙江在1989年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到1994年提前消灭宜林荒山;1999年,在21个江河源头县、重点林区县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试点,率先在全国实施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
 
  守绿水,浙江在1998年实施杭嘉湖地区水污染防治倒计时“零点行动”,1999年至2000年间依法关停污染严重企业2567家,2.2万多个工业污染源达标率为99.8%,全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
 
  进入新世纪后,浙江连续四轮、持续十多年不断深入推进“811”生态环保专项行动,使浙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4年10月,浙江启动“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猛踩“刹车”。到2007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开始位居全国前列。
 
  2007年,第二轮“811”行动的整治重点从防治工业污染,转向全面防治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基本解决了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环境保护能力全国领先、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
 
  2010年,浙江再度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五年推进行动,从全面推进环境保护转为立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6年又开启新一轮“811”美丽浙江建设,全面提升自然生态、人居环境、生态文化等重点领域,加快建成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板”。
 
  以“811”行动为主线,浙江打出“五水共治”、治气治霾、治污减排等“组合拳”,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环境保护从重点突破走向全面推进。
 
  激浊扬清还碧水。以重整山河的气势推进“五水共治”,到2017年底,黑臭河、垃圾河全部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小微水体基本消除;省控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82.4%,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3.4%。
 
  动真碰硬护蓝天。在全国率先部署开展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率先实施热电行业超低排,率先开展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编制和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全省设区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达标天数比例达82.7%。
 
  清废净土保安全。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形成了覆盖全省土地的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式全程监管,严厉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全省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能力达792.8万吨/年。
 
  扮美城乡焕新颜。“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纵深推进,城乡环境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精准发力,越来越多的洁净小镇、活力小镇、风情小镇蝶变新生;“千万工程”久久为功,美丽乡村呈现出神形兼备、丰盈充实的全域化格局。
 
  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确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2018年5月,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提出,推进污染全形态治理、全链条治理、全省域治理。到2020年,浙江将建成生态省,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
 
  做大金山银山

  绿色经济日益繁荣
 
  2015年11月,杭州富阳区环保局收到省里对富春江水质断面考核结果:2015年1月至11月全部优秀。这是10年来第一次。
 
timg (3).jpg
富春江
 
  上世纪90年代,富阳造纸业生产规模急速增长,但简单、粗放的生产模式也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流域水质,使富春山水黯然变色。
 
  这并非个例。浙江有500多个年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涉及175个行业。它们造就了区域经济的辉煌,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作坊式企业多、产业低端、技术落后,其中一些行业产能过剩。
 
  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刻,浙江痛下决心,以“腾笼换鸟”的思路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让“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引领经济发展。
 
  以环境治理倒逼经济转型——
 
  浙江坚决打破拖累浙江发展的“坛坛罐罐”,充分运用“亩均论英雄”改革等手段,倒逼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新动能。
 
  富阳壮士扼腕,10年历经6轮整治,累计关停淘汰造纸企业343家,淘汰产能617万吨,牺牲造纸业税收10多亿元。与整治同步,当地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迸发出更强大的发展后劲。如今的富阳,正呈现出一幅水清岸绿、百业兴旺的新“富春山居图”。
 
  近年来,浙江累计关停铅酸电池、化工、印染、造纸、制革、电镀等六大重污染行业和地方特色企业3万余家,整治提升1万多家。全省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13年的37.2%下降到2017年的32.6%,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三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1%。
 
  以循环化改造实现增长方式转变——
 
  浙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5年一轮的循环经济“991”行动如今已进行到第三轮,使清洁绿色生产方式成为主流。
 
  在湖州,天能集团斥资30亿元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内废旧电池金属和塑料回收率达99%以上,残酸回收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均达100%,形成了一条从生产制造到回收处理、再生冶炼、再次生产的“闭环式”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衢州,巨化集团累积筹集资金5亿余元用于“两高一剩”产能装置淘汰,实现节约标煤72万吨,盘活土地1500亩。如今,企业已转身成为以世界最大氟制冷剂生产基地为核心,产业高新化、生产绿色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深入实施绿色制造示范工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工程、绿色能源推广工程……浙江不断激发绿色新动能。全省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0.9吨标准煤下降至0.44吨标准煤,节能降耗水平居全国前列。
 
  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
 
  浙江依托绿水青山,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沉睡的山水资源正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农村更美,农业更绿。全面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几乎每个县都有特色农产品,且多具规模,形成了品牌效应,农业高效生态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好山好水“流金淌银”。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养生养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美丽产业不断涌现,全省共有美丽乡村风景线300多条,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4亿人次、营业总收入超353亿元;农产品年网络零售额达506.2亿元。
 
  “诗画浙江”大花园的底色越来越浓。“秀山丽水”“潇洒桐庐”“金色平湖”等一大批全域旅游金名片熠熠生辉,浙江日益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2017年,全省旅游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占GDP比重约7.5%。2018年前三季度,浙江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3005亿元,同比增长11.8%。
 
  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业到农业,都向着更绿色、更高效、更生态的方向前进。绿,已成为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亮眼底色。

  追求永续发展

  制度创新不断深化
 
  在丽水大均乡古街口的广场上,一块醒目的电子显示屏实时播报当地的空气质量。过往游客频频对其拍照,讶异其上所示PM2.5数值之低。
 
  2013年,浙江取消对丽水的GDP和工业总产值两项指标的考核,转变为注重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和民生改善。这项当年考验地方执政者魄力和选择的改革,如今越来越显示出其智慧所在。
 
微信图片_20190129102814.jpg
微信图片_20190129102814.jpg
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丽水宝溪景区
 
  2002—2017年,丽水市连续14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省第一、连续10年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与此同时,近10年丽水市GDP增长了2.6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6448元增长到2017年的29329元,增幅达78.31%。
 
  都说浙江是靠吃“改革饭”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40年来,先行先试,以制度创新保障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在前列。
 
  完善考核“指挥棒”。浙江较早启动设计“绿色GDP”考核体系,2006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把环境保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2015年2月,浙江26个欠发达县正式“摘帽”,对26县不再进行GDP总量考核,转而考核生态保护等内容。
 
  扛起环保责任担当。编制自然资产负债表、推行离任干部环保审计、实施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2018年起,在省、市、县三级推行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逐步形成政府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的长效机制。
 
  强化法治保障。对环境违法实行“零容忍”,全省累计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50余部,省市县三级实现公检法驻环保联络机构全覆盖,打造环境监管执法最严、环境秩序最优省份。
 
  全国率先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全国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资源要素差别化使用激励约束机制;在全国创新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当前,浙江正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增创环保体制机制新优势。
 
  培育生态文化

  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
 
  2018年9月27日,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索尔海姆说:“我在浙江浦江和安吉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
 
u=2903973179,647248205&fm=173&app=25&f=JPEG.jpg
索尔海姆在浦江县考察
 
  人们说,浙江改革开放40年来,最壮阔、最动人的风景,是乡村的巨变。这,源于“千万工程”十多年的持续发力,更源于浙江对绿色惠民理念的不变坚持。截至目前,浙江已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示范县12个,培育美丽乡村精品村(特色村)近3000个;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仅2.05,城乡差距全国最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居全国省区第一。
 
  在推进“千万工程”、建设美丽浙江进程中,浙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让群众不但成为受益者,更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使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深深根植于浙江人心中。
 
  用生态文化筑牢绿色之基。从2010年起,浙江把6月30日设立为“浙江生态日”;2016年首提“生态文化培育”,在全国率先成立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并把生活方式绿色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干部职工培训体系,使之成为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
 
  丰富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全省共创建省级绿色家庭3268户、省级绿色社区880个、省级绿色学校1663所、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6个;省环境监测中心、杭州市余杭区环境监测站等162家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长期向公众开放。
 
  随着生态文化建设的推进,浙江人的生态环保意识愈加强烈,绿色行动愈加自觉。
 
  在浙江,6万多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组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河长体系,条条河川活跃着“河小二”“池大爷”“塘大妈”,还有众多湖长、林长、田长……凝聚成美丽浙江建设的全民实践。
 
  从“政府推着走”到“村民主动干”,浙江垃圾分类推广基本成型。桐庐县29个村落实垃圾分类家庭负责,直接取消了保洁员岗位;龙游县贺田村村民在垃圾袋上贴上“身份证”,垃圾处理追溯到人……
 
  低碳出行蔚然成风。在杭州,城市核心区域建成电动汽车2公里公共充电服务圈,新能源公交车占总量的九成以上;在湖州,公共自行车年租借量达到210余万人次,接近全市264万的总人口数。
 
  绿色居住受到推崇。2015年,嘉兴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16个试点城市之一;2017年1月《浙江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正式发布,通过公园绿地改造、河道水系疏通等,浙江人徜徉于一个个会“呼吸”的城市。
 
  40年逐绿而行,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成为浙江大地上的共识,与绿色同行、与自然共赢的和美画卷在浙江蔚然铺展。

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 作者:岑文华    | 责编:林双桑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