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给三省一市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者谋大发展,浙江从协同科技创新、共建交通网络、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打造合作嵌入的产业生态圈等多个方面作出部署,全面接轨一体化,力争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协同创新跑出“加速度”
G60科创走廊重大项目签约仪式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体现在产业和科技创新上。打造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关键靠创新驱动。
今年3月,金华市婺城区政府与上海市闵行区中环科技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科创飞地”——婺城上海科创中心,目前已有10余家科技企业入驻。通过“科创飞地”,越来越多婺城科技企业将“最强大脑”落地上海,加速对接上海科创资源,探索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才引智。一批在“科创飞地”孵化后的产业团队,也将带着技术、项目、资金回到婺城创新创业。
今年6月,上海“彩虹鱼”游到浙江,沪上深海装备科技园落户普陀。科技园开园后,将引进全球产学研资源、金融资本和服务机构,为海洋装备尤其是深海装备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实验室和海上测试、设备销售等全过程一条龙服务。
随着长三角区域在科技资源、科技服务方面的互通互联、合作共享逐渐深入,不同区域间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广泛开展,区域间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方兴未艾。
去年11月,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温州市启用共享共用的科技创新资源暨“双创券”平台,打造科技创新的“通用粮票”。首批共享的资源涵盖三地高校院所、检验检测机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30家,提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仪器1705台,创新创业服务项目309条。同期,“长三角创新服务贸易共同体”成立,“长三角合作产业创新园区”揭牌,共同为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动力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
交通一体按下“快进键”
湖州全域实现高速接轨上海
交通是区域竞争的核心元素。2018年,列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交通类项目已全部启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明显提升。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全国最为密集完善的高铁网、动车组公交化开行,基本建立“1—3小时生活圈”。
2018年6月,长三角三省一市交通运输部门联合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框架协议》,第一批推进17个重点项目,涉及浙江的项目有9个。
从织密铁路网到打通断头路,基础设施交互的背后是长三角地区各种要素资源的快速汇聚。
☆在海面,区域港航协调发展。今年2月,浙江省海港集团和上港集团签署小洋山综合开发合作协议;与江苏省港口集团在业务协同、江海联运、货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与安徽省港航集团共同推进物流通道建设,打造大宗散货、液体化工、集装箱等全程物流服务平台。
☆在空中,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推进。杭州、宁波、温州区域枢纽机场能力不断提升;丽水机场、嘉兴机场新建工程加快建设;衢州机场迁建,培育以航空物流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产业。
按照《浙江省取消高速公路省界主线收费站建设实施方案》,到今年底,浙江将首先撤除与上海、江苏、安徽之间的9个省界主线收费站。
目前,长三角各毗邻地区因地制宜,通过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和公共交通延伸,相继开通了37条省际公交化运营客运班线。其中,浙江与上海对接7条、与江苏对接6条。
与此同时,随着交通一卡通的逐城扩容,长三角地铁“通票”再升级,从今年5月开始,杭州、宁波、温州、上海、南京、合肥、苏州的市民在7城间往来,只需打开自己所在城市的地铁APP,就能扫码过闸。
环境共保同走“绿色路”
舟山枸杞岛
先生态后产业、先保护后开发,是浙江高品质建设大花园、共同加强长三角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的共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入“快车道”,生态环境协作也跑出了“加速度”。
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进入了新阶段。
根据污染防治攻坚战新要求,三省一市联合出台了到2020年的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方案等阶段性重点工作清单;三省一市首创了跨省大气执法互督互学的联合执法新模式,建成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2018年,长三角区域分阶段提前实施了船舶排放控制区措施,提前落实油品升级,联合制定实施了首个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三省一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预报培训和联合会商的制度化、业务化和常态化。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治水机制的再深化。近年来,三省一市共同打造省际生态屏障,共保一方碧水。
保护长江一泓清水两岸绿。浙江自我加压,拓展延伸国家《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沿岸实施范围,将非法码头整治、港口码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岸线修复保护等工作从国家明确的长江主干流扩展到省全域或重点流域。
今年6月,三省一市信用办及环保部门签署了《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领域实施信用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明确环保领域区域信用合作内容,建立完善区域信用合作机制,发布首个区域严重失信行为认定标准、联合惩戒措施。
三省一市同向而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效果凸显。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的《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显示:长三角地区2018年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39%。
产业合作奏响“融合曲”
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展示中心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片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正构建起合作嵌入的产业生态圈,持续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致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由浙沪两地政府联手打造的全国首个跨省(市)合作园——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迎来项目投资热潮:超百亿元制造项目——长城汽车整车基地项目落户平湖园;来自江浙沪三地10个涉及智能制造、科技信息项目集中签约,落地新埭镇;总投资128亿元的中意直升机生产项目“飞”入平湖,选址科技城。
抓大机遇者得大发展。平湖下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手棋”,赢得了产业升级的“全新一跃”。放眼长三角,这样的合作正成为共识,各地政府频繁“走亲”,整合资源,共建平台,谋划创新发展共同体。
如何在合作层次、合作模式上持续升级?组建产业联盟无疑是最好的合作方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业态发展。
政策推动加速了长三角优势产业的联盟组建,吸引资本、项目纷至沓来,让合作“落地生根”。
40多家纺织服装协会和企业成立“长三角时尚产业联盟”、沪苏浙皖四地携手成立“长三角健康产业联盟”……今年以来,这些“联盟”协同布点企业总部、研发基地、生产基地,让产业链的各环节串点成线,集聚发展。
在“一体化、一盘棋”理念下,三省一市各级政府以更高质量、更大格局、更强合力助推跨行政区的合作平台建设,共建共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 撰稿:江英华 邵玩玩等 | 责编:赵晓霞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 撰稿:江英华 邵玩玩等 | 责编:赵晓霞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