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集聚群、现代复合型文化综合体——之江文化中心8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仪式现场,与会领导手持瓷瓶,将取自浙江4条代表性江河的水汇注一路,标志着浙江文化“航母”在钱塘江畔正式扬帆起航。
之江文化中心位于杭州之江文化产业带的核心区块,总建筑面积32.1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浙江图书馆之江新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馆以及配套的公共服务中心。四个场馆呈开放的“合院式”布局,建筑外观整体承继了传统江南建筑粉墙黛瓦的风格,对内合围成文化景观公园,构筑起一幅蕴含浙江山水人文韵味的画卷。
启用数日以来,观众络绎不绝。潮新闻记者随机采访发现,有不少观众要花一个小时的公共交通才到这里的。从杭州市的热力图(反映人口密度)看,之江并不是杭州人口聚集的中心,反而浙图、浙博老馆所在的黄龙洞、武林,才是人口密集区。
早在1905年,“中国博物馆之父”张謇就提到文化场馆“最注重者则择地”。那么,浙江最大的文化“航母”选址之江有何深意?未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为什么要建一个文化中心
国内外大都市,从北京、上海到伦敦、纽约、东京、巴黎,都有大型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一个地标,对于本城市的软实力、国际竞争力有非常强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工程师赵欣告诉潮新闻记者。他全程参与了之江文化中心项目立项的前期咨询。
通过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引导城市区块的开发,是一种常见的手段。比如伦敦,赵欣提到,与杭州类似,伦敦是一条泰晤士河穿成而过,南岸曾是工业革命遗留的工业遗址,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伦敦南岸”被开发成了文化艺术区。
伦敦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引进文化设施、文化地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聚集人气,商业、办公、居住设施陆续完备。如今,伦敦南岸已经成为伦敦仅次于金融城、金丝雀码头的城市第三中心,这里有伦敦最受欢迎的现代美术馆,查令十字等地标闻名世界。今天,伦敦南岸已经成为资本投资的热土。
东京的上野也相似。上野位于东京东北,在“都心六区”之外,依托秀美风景的上野公园,这里集聚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都美术馆、国立科学博物馆、东京文化会馆、上野之森美术馆等,被称为“文化森林”。作为文化地标,上野带动了台东区的城市开发,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甚至给更外围的葛饰区、足立区赋能。
去年9月,上海图书馆东馆开馆,坐落于世纪公园旁,与尚在建设中的上海博物馆东馆,以及周边的上海科技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集聚,旨在建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文化集群。这样一个文化集群对浦东发展的推动力不言而喻。
短期来看,之江文化中心对中心城区的人来说确实远了,这是不可避免的。赵欣说,就像2008年杭州图书馆从浣纱路搬到钱江新城,如今看,杭州图书馆不仅辐射城北中心城区,同时也辐射滨江、萧山以及钱塘区。同样的,眼光拉长到20年后,之江板块开发成熟,反而会成为杭州一个新的市中心,对于杭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意义非凡。
文化中心为何落子之江
之江新城位于西湖区,东接钱塘江、与滨江区隔江相对,北抵西湖风景区。往前推30年,上世纪90年代初,宋城集团创始人黄巧灵来到这里时,眼前还是鱼塘和乱石岗。也正是在1992年,之江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之江发展的加速器打开了。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正式启用,是一个重要节点。
在之江文化中心诞生之前,之江已经有不少文旅产业布局——旅游方面有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宋城,又临近西湖景区;科技方面有云栖小镇、之江实验室、阿里云;文教方面有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之江国际影视产业集聚区、之江编剧村……
近年来,之江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加速发展,原因何在?这就不得不提“之江文化产业带”战略。
2016年,浙江省委提出“万亿文化产业”的规划,给浙江文化产业确立了掘金“万亿”的目标。2017年初,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首次提出发展“八大万亿产业”,文化产业位列其中。2018年6月,浙江省政府印发《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下称《规划》),提出构建“一带一核五极多组团”空间开发格局,“一带”即之江文化产业带,“一核”即之江发展核。
这一规划发布半年后,2019年2月,之江文化中心项目动工。之江文化产业带的这盘棋布局已久,新启用的之江文化中心是其中的一子。
近年来,落子于之江这“一核”,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的文化产业项目,还有象山艺术公社、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浙江电影科技城、西溪编剧创作交流中心、赞成艺谷艺术综合体、中国国际茶博会会址、浙江电影学院、灵山演艺小镇等,投资450亿。
在之江文化产业带这样的省级战略下,杭州也从1000多年的“西湖时代”转向“拥江时代”,这是时代的命题,我们则是见证者和亲历者。随着文化产业带的布局,之江的商业、办公、住宅发展迅速。“未来之江板块将成为浙江省的重要文化窗口,是一张金名片。”赵欣说。
未来:向更远辐射
32万平方米的之江文化中心,是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集聚群。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体量。”赵欣说,“我们当时做规模测算时,考虑过这个问题。24万平方米的四个馆,8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这一体量对杭州甚至上海,规模也是很大的。“但当时我们考虑的是,不仅把目前杭州市的人口作为基础,而是从辐射全省甚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角度来考虑。”
8月28日当天,潮新闻记者在浙江图书馆之江馆,采访了第一位读者小汪,他是来杭州的游客,从安徽来玩,看到开馆信息就预约了。安徽游客成为浙图新馆的第一位读者,这刚好与赵欣参与测算时的考虑不谋而合。
当下国内外大都市建设中,大型文化集群往往辐射的不止一城一地。之江文化中心总设计师曹跃进说,与之江文化中心定位类似的,还有广东正在建的“三馆合一”项目——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包括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占地14.45万平方米。据《南方日报》报道,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定位,是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地标工程。
在曹跃进和赵欣看来,之江文化中心坐落于“一核”,面向大众,交通对未来发展很关键,更确切地说就是地铁。目前,之江文化中心仅有杭州地铁6号线穿过,往东连通奥体中心、杭州东站,往西经美院、音乐学院、野生动物园到富阳。对之江要承担的使命,这还远远不够。
根据《杭州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2021-2035年)》,之江还将有纵横多条地铁穿过,其中南北方向的12号线最重要,它穿越小和山,与6号线在象山美院站交汇,让之江与城西的未来科技城、杭州西站连起来了。
20年后的之江,可能会是什么样子?赵欣觉得,未来的杭州,除了钱江新城、武林、未来科技城等传统的市中心,之江区块将作为一个文化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城市文化休闲区。
同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等大战略的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程度将非常高,上海、苏州、南京等地与杭州的往来非常方便。那么之江为核心的浙江“之江文化产业带”对全浙江、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也会超乎今天的想象。
来源:潮新闻 | 撰稿:宋浩 | 责编:丁萨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