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花1】
太湖溇港 申遗成功
【同期声】颁奖现场
沧海桑田 见证奇迹
【同期声178】吴兴区织里镇溇港文化管委会顾问 沈林江
以前这里水高地低,交通不便,不适合人类生活的,当时人称为叫“荆蛮之地”。
太湖溇港 跨越千年的人水传奇(上) 关注即将播出!
关注:太湖溇港 跨越千年的人水传奇(上)
本台综合报道
【导语】
观众朋友晚上好!
北京时间11月8日晚上十九点三十分许,在泰国清迈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传来喜讯,湖州的太湖溇港,同陕西关中郑国渠、江西槎滩陂一起,代表中国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国际灌排委员会给太湖溇港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作为独特而可持续的水利调蓄工程中的卓越案例,(溇港)早在2200多年前,就用科学的设计规划,引进了灌溉和排水工程。那么太湖溇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水利工程?千百年来,她和我们每个湖州人如何相关?太湖溇港申遗,我们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人与水之间,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今明两天,我们将在节目中为大家一一揭晓。
【同期声】大会现场
【正文】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8日晚19点30分许,正在泰国清迈举办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国际灌排委员会名誉副主席甘德度宣布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情况,浙江湖州太湖溇港水利遗产荣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随后举行的颁奖仪式上,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纳瑞兹博士授予太湖溇港荣誉奖牌。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特殊的时刻……
【同期声】颁奖现场
【淡出】
【淡入】
【同期声】农民耕地
【正文】
74岁的胡晓轩,祖祖辈辈住在太湖边。从早到晚,胡晓轩小心打理着自家的两亩农田。百步以外,是一条被称作谢溇的溇港;谢溇水闸外,就是波光万顷的太湖。进入11月,北面吹来的湖风越来越大,胡晓轩知道,是时候给地里施点“太湖泥”了。
【同期声】胡晓轩撒湖泥
【同期声43】吴兴区织里镇义皋村村民 胡晓轩
本来我们要分的,一家几公尺,每户人家要用袋子去挑(泥)的。挑起来可以施肥的。松,软,好耕种。
【正文】
西北季风起,太湖水冲刷着谢溇闸的堤岸。5 9岁的潘水芳还记得,四十年前,这里没有钢精水泥的大闸,老百姓在太湖的入水口放下层层闸板,然后靠人力下水淘泥。
【同期声5】吴兴区织里镇义皋村村委会主任 潘水芳
6:00那个场景像开河一样,跟拍电视一样,人很多的,全部(来)的。像我们这个年龄都挑过。我们在20多岁的时候,这段时间正在挖河。要赤脚,拿个跳板,一般的人上不去的,都要年轻人搞的。
【正文】
村民们并不知道,两千多年前,他们脚下这块名叫“义皋”的村落,还浸泽在太湖的波涛之中;而当第一捧湖泥从水中掬起,随之打开的是一个沧海桑田的传奇……沈林江,从事环保与水利工作多年,走遍了织里镇的每一个村落,但对义皋古村却情有独钟。
【同期声178】吴兴区织里镇溇港文化管委会顾问 沈林江
这个地方在两千多年之前,那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景象,以前这里水高地低,交通不便,不适合人类生活的,当时人称为叫“荆蛮之地”。从太湖一直向南,这个太湖的沿线这个一圈都是一片,太湖浅滩,专用术语上叫“滩涂消落区”,它是不适合人为生活的,只长茭白,只长芦苇,不适合人类生活。陆地变化,随着水位的高低在变化,水位高了,那么整个区域80%都是水位的面积,水位低了之后,墩墩岛岛就露出来了,陆地面积就增加了。它是变化的,而且这个变化,每年都在变化,甚至每天都在变化。
【片花2】
一副桥联 道尽千古溇港事
【同期声184】吴兴区织里镇溇港文化管委会顾问 沈林江
这座桥叫“尚义桥”,桥联把我们溇港的功能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块古碑 掩藏治水“老家规”
【同期声73】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保部主任 莫璟辉
正堂宗士,“宗”是宗源瀚,宗族的“宗”,宗源瀚,是当时的湖州知府。是他立的这块碑。
太湖溇港 跨越千年的人水传奇(上) 关注正在播出!
【口播】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元代戴表元的这首诗,生动勾勒出了湖州的山水形胜。但鲜为人知的是,千万年前,太湖周边还是水高地低的滩涂风貌;而“水傍太湖分港流”的美景,并非太湖流域的原始地貌,而是有中国第二个都江堰之称的“溇港圩田”酿就而成。
【正文】
作为水利界的教授级高工,陆鼎言每天坚持到湖州市中心的莲花庄公园走一走。湖水,假山,园林,中国古人对于天地山水的智慧,正是这位古稀老人追溯一生的“桃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陆鼎言,走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最终驻足于太湖南岸的水乡湖州。
【同期声3】水利学者 陆鼎言
9:00地名其实包括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很值得研究。发现地名志里,有很多像“百亩圩”,“几十亩圩”,“三百亩圩”,“两百亩圩”,“一百二十亩圩”,“千亩田”。还有很多古村落的名字,都是以“溇”取名的。
【正文】
这些奇怪的地名,就像一个个古人留下的密码,让陆鼎言魂牵梦绕。直到翻阅湖州府志和古人留下太湖水域图,终于找到了破译谜团的钥匙:从太湖的古地图集上来看,太湖有着将近四百公里的湖岸线。历史上,从太湖西岸一直到它的东岸,每隔一公里左右,都有一条延伸向内陆的河道,密密麻麻的像梳子一样,占据了一大半的湖岸线。这些沿岸排列的河道,被当地人称作“溇港”。太湖丰富的水量,通过众多的溇港流向广袤的陆地,灌溉着太湖流域和整个杭嘉湖平原。
【同期声1】水利学者 陆鼎言
2:00它不像都江堰,也不像洪泽湖大坝,就是一条堤。我们这个(溇港),它代表了以闸管控,口上都有闸,双向引排,旱的时候可以从太湖引水,洪的时候可以向太湖排水。而且大片的湖沼湿地,光靠一条河两条河,大面积的地下水位很高,要把它输干很困难。所以修了那么多条(溇港),就可以起一个分区输干,这个是相当了不起的。
【正文】
而要在太湖滩涂的淤泥地上,开挖这一条条溇港,我们的太湖先民蕴藏着怎样的智慧?2004年,考古人员在湖州的毗山脚下,发现了一条开挖于4000多年前的“毗山大沟”遗迹。毗山大沟,是在泥水各占一半的软流质淤泥地上,开挖最早的一条人工沟渠。——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透水的挡墙。把中间的软流质泥土,挖到挡墙的外面。挡墙的外面,泥土中的水,透过竹木围篱的缝隙渗入河道,形成河流。4000多年前的天空下,太湖子民在开挖毗山大沟时,发明了这种“竹木透水围篱”的技术。几十个世纪以后,人们利用这项技术,开始在太湖的滩涂上开发溇港。太湖的滩涂上,两条开挖的溇港之间,泥土里的水分透过竹木围篱渗入溇港,水和土开始分离,新的陆地出现在了太湖的南岸。与此同时,连接溇港的横塘陆续开挖。新出现的陆地,又被分割成了犹如棋盘一样的形状。挖起的泥土,在土地的四周,形成了犹如城墙般的堤坝,水被挡在堤坝的外面,堤坝之内开垦农田,这些被围起来的耕地位位相接,形成了太湖滩涂上的“溇港圩田”。溇港圩田,使得人们在太湖流域获得了大片的土地,并在这里建立了新的家园;而义皋古村落,正是太湖流域先民开挖溇港、改造自然的见证。
【同期声184】吴兴区织里镇溇港文化管委会顾问 沈林江
这座桥叫“尚义桥”,桥联把我们溇港的功能表达得淋漓尽致。“大泽南来,万里康庄同利泽”,“春波北至,千古浩淼永安澜”。开发溇港,横塘做路之后,把挖进来的泥,做围堤,围堤上面可以种桑树,围堤的中间可以做水稻,低的地方养鱼,高的地方种桑树或者种蔬菜,所以以前水高地低,交通不便,这块荆蛮之地,不适合人们生产生活的,通过开发溇港,变成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财税之区,这就是博大精深的溇港文化。
【口播】
水利泰斗郑肇经先生曾赞誉太湖溇港,“是古代太湖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它在我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可与四川都江堰、关中郑国渠媲美”。除了创造性地开挖了溇港圩田,太湖先民还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溇港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千年的农耕与蚕桑经济,留下了水乡儿女血脉相传的文化基因。
【正文】
2007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莫璟辉和同事们,在太湖边无意间寻访到了一个名叫“宣家港”的小村落。就在这座“苞阳关锁桥”旁,莫璟辉发现了一块倒在泥淖里的石碑。当碑面被清理干净,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同期声73】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保部主任 莫璟辉
正堂宗士,“宗”是宗源瀚,宗族的“宗”,宗源瀚,是当时的湖州知府。是他立的这块碑。(是什么时候的?)同治十年,大概1870年左右,叫“重浚溇港善后规约”。
【正文】
“重浚溇港善后规约碑”,是中国古代关于溇港管理的成文规范,在这块碑记上,规定每条溇港的闸口都有两名闸夫管理,工时钱六千文,按季度给发。而一条启闭闸口的规定,正和义皋村民祖祖辈辈相传的疏浚淘泥有关。
【同期声73】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保部主任 莫璟辉
古人通过经验总结,根据季节来启闭闸门。“重阳后闭闸,清明后启闸。”这个是根据季风。因为重阳之后是刮西北风。西北方一来的话,容易把泥沙给淤积掉,把闸口淤积掉。过了清明之后,刮东南风,冲刷淤积的作用,这就把持河道的畅通。
【正文】
莫璟辉介绍,对于太湖溇港,地域不同,称谓也有差异。以大钱港为界,湖州人通常把大钱港以东纵向的溇港叫做“溇”,比如胡溇、罗溇、乔溇等等。但在大钱港以西,大型的溇港都称为“港”,比较小的则叫“渎”。每条溇港之上,通常有一个闸口,一座古庙,一些古桥还有古树。这些文化标记,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貌,而且蕴藏着古人治水用水、与水为友的智慧。
【同期声97】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保部主任 莫璟辉
每一条溇港,在它入湖口不远,大概一两百米的地方,都会有这样子的一座桥。它的作用是什么呢?一个是便利溇港两边人的同行。另外一个功能,我们看一下两侧的金刚墙,都是嵌在堤坝上的,它起到了一个加固堤岸的作用。还有一个了,两边的拱轩,都是放在水上面的,这样一来,水道就变得很窄,(水流)经过这里就收束了,水流速度就会加快,把泥沙冲到太湖里面,防止太湖的淤积,所以这个功能是非常丰富的。
【正文】
“逼水归槽,束水冲淤”,运用太湖溇港的水利技术,明代水利专家、湖州人潘季驯成功治理了黄河水患,成为千古治黄第一人,而太湖先民“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也被传播到华夏九州。今天,当太湖溇港代表中国走上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领奖台,这颗太湖明珠已经将光耀世界。
【同期声214】市水利局副局长、太湖溇港申遗工作组组长 周志方
把我们的太湖溇港推向世界,让各国人都知道,环太湖还有一个怎么大的水利工程,还在造福万民,会吸引很多的人过来,对于滨河一体化发展,对于我们滨河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会注入一个新的活力!
【微评】
千百年前,太湖先民通过溇港变淤泥为沃土,这是第一个奇迹。在此基础上,太湖平原得到了开发,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中心,这是第二个奇迹。而千百年后的今天,太湖溇港还在发挥水利功能,溇港文化依然根深叶茂,这不能不说是第三个奇迹。太湖溇港申遗成功,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明天继续关注:太湖溇港,这场跨越千年的人水传奇!
【片花1】
百年横塘 不见船来舟往
【同期声131】长兴县洪桥镇小沉渎村村委会书记 陆勤方
太湖沿线的船,都这里做生意什么的,全部要经过这个塘的。
千年溇港 是否已被遗忘?
【同期声52】吴兴区织里镇溇港文化管委会副主任 费一鸣
溇港的遗存,相对来说比较少,基本上都填掉了。
太湖溇港 跨越千年的人水传奇(下) 关注即将播出!
关注:太湖溇港 跨越千年的人水传奇(下)
本台综合报道
【导语】
观众朋友晚上好,欢迎收看关注!
昨天的节目里,我们寻根溯源,探访了溇港的前世今生。作为太湖先民的一项伟大创举,千百年来,溇港变涂泥为沃土,奠定了太湖平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财税之区和文化之邦的重要地位,并且至今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成为一代代太湖儿女的文化基因。然而太湖溇港的申遗之路,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当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拾掇起那些宝贵的记忆,重新审视这项在我们身边默默付出千年的水利工程,一场人与水之间跨越千年的对话开启了……
【正文】
在长兴县洪桥镇的小沉渎村,一条横塘从村北穿过,而离横塘20米外,就是波光万顷的太湖。两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墩岛,小沉渎的先民在这里筑堤围垦,化淤滩为良田。在溇港圩田系统中,“溇”和“港”往往是指纵向的地表径流,而连接溇港之间的横向水系被称作“横塘”。流经小沉渎的这条横塘,曾经是太湖沿岸最重要的水上交通生命线。
【同期声130】长兴县洪桥镇小沉渎村村委会书记 陆勤方
这个桥也明代到现在了,也有两三百年历史了。这个桥为什么叫“锁界桥”呢?就是我们长兴和吴兴交界(的地方),明代的时候就是以这个桥为界。
【正文】
横塘之上,锁界桥古朴安详。这条环湖的横塘,北至江苏宜兴,东连江苏吴江。历史上,水路交通让小沉渎成为太湖边最为繁忙的商埠之一,昔日太湖渔民都在村口的老街上进行水产交易。如今,这些都成了村里老人的记忆……
【同期声131】长兴县洪桥镇小沉渎村村委会书记 陆勤方
这个塘,比较繁忙的。太湖沿线的船,都这里做生意什么的,全部要经过这个塘的,我们自己长兴到湖州(府城),用船做生意,全要经过这座桥的。
【正文】
沿着这条横塘,向东行驶30公里,就到了吴兴区的织里镇。这里溇港纵横、圩田连片、阡陌交织,有许多因溇而兴的村落,义皋就是其中之一。历史上,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义皋成为南北水路要塞,商家从义皋出太湖,把这里的农产品、土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到苏州、无锡等地。而义皋也成为了当地农业、手工业的中心,主要的商贸集散地。繁荣的商贸活动,也带动了溇港的整治疏通。
【同期声51】吴兴区织里镇溇港文化管委会副主任 费一鸣
这个是清代乌程县的溇港分布图,乌程县就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吴兴区。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溇,跟现在的溇的分布,相对来说保留得比较完整的。
【正文】
然而过去的四十年,在长三角地区,正发生着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当一时的经济发展,透支了绿色的生态环境,历史终究追讨这笔欠账。2007年5、6月间,江苏太湖爆发了严重蓝藻污染,造成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危机震惊全国。乐土安居的湖州人环顾四周,发现我们的太湖已经变了。
【同期声52】吴兴区织里镇溇港文化管委会副主任 费一鸣
苏州地区,因为它的规划,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多方面的因素,现在溇港的保护,或者说溇港的遗存,相对来说比较少,基本上都填掉了。
【正文】
太湖之滨,湖州,成为了溇港生态的一座“孤岛”。曾经的“三十六溇,七十二港”,正从卫星图上悄悄隐没,更可怕的,是从水乡女儿的记忆中淡去。2007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莫璟辉和同事们,在太湖边无意间寻访到了一个名叫“宣家港”的小村落。就在这座“苞阳关锁桥”旁,他们发现了一块倒在泥淖(nao4声)里的石碑。当碑面被清理干净,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同期声73】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保部主任 莫璟辉
宗源瀚,是当时的湖州知府。是他立的这块碑。(是什么时候的?)同治十年,大概1870年左右,叫“重浚溇港善后规约”。
【正文】
这块石碑,是湖州先民与溇港之间的“契约”。它的重现,让许多湖州人意识到,太湖溇港这位沉默千年的伙伴。而这也是一位古稀老人,四十年来一直守护的。陆鼎言,教授级高工,被誉为“湖州溇港研究第一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陆老开始研究太湖溇港水利工程,2004年他发表的《湖州入湖溇港和塘浦圩田系统的研究》被湖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选为年度重点学术科普项目,也是从这一年起,湖州开始了太湖溇港申遗的“马拉松”。
【同期声3】水利学者 陆鼎言
11:00申报灌溉工程遗产,作为专项遗产(申报),是水利部门管的,局里面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时候,请一些老同志、老专家过去,提到这个事情很重视,市委市政府也很关注。
【片花2】
溇港申遗 唤醒发展理念
【同期声248】市水利局副局长、太湖溇港申遗工作组组长 周志方
大家都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大家都很支持。
血脉不断 留住千古乡愁
【同期声209】吴兴区织里镇溇港文化管委会顾问 沈林江
目的要让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太湖溇港 跨越千年的人水传奇(下) 关注正在播出!
【口播】
当工业文明的时代到来,溇港的传统功能也在一点点退化。环顾我们周边的城市,无序开发侵占了溇港的空间,各种污染恶化了溇港的水源。更可怕的是,一代人对于自己历史和文化的淡忘。太湖溇港的兴衰,见证了文明的发展变迁,更折射出了我们的发展理念。勤劳智慧的湖州人,能否找到自己的源头活水,续写人水共治的千古传奇?
【正文】
2014年底,湖州市水利局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座谈会。
【同期声248】市水利局副局长、太湖溇港申遗工作组组长 周志方
我们“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时候,我们请老同志来征求,对十三五规划提意见的时候,有一些老专家特别是陆工,他提出来,就是我们的溇港,是我们整个水利工程当中一个很大的亮点,或者说一个很大的牌子,能不能申遗?我们感觉这个(建议)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正文】
要守护太湖溇港的绿水蓝天,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生,必须找到一个“抓手”。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让湖州水利人眼前一亮。随后,湖州市水利局将想法进行研究整理,向市委市政府做了汇报,得到了市领导的肯定和支持。由市政府专门牵头,成立了“太湖溇港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由水利部门具体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和一县一区,一起开展申遗工作。
【同期声248】市水利局副局长、太湖溇港申遗工作组组长 周志方
实际上这项工作具体开展过程当中,我们感觉到,上上下下根本不需要我们去一定要他们怎么做,大家都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大家都很支持。
【同期声3】水利学者 陆鼎言
现在它的价值,意义,越来越为大家所认可。比如城建部门,交通部门,航运部门,水利部门,农业部门,(大家都发现,这实际上是一座宝库?)一座宝库,实际上还有许多东西,可以挖掘。
【正文】
在太湖之滨一条叫“杨渎”的溇港上,一座清代石拱桥巍然屹立。2011年,市文物部门将它和其他3座古桥一起,列入了“太湖溇港古桥群”的文保单位。2014年,又将保护古桥的数量由4座拓展到了8座,并和水利部门沟通之后,将太湖沿岸19条溇港列入“太湖溇港”的文保单位。
【同期声】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保部主任 莫璟辉
4:00到了2016年,把所有的跟溇港有关的19条溇,8座古桥,还有2块碑刻,还有一个附属的水工设施的遗迹,全部打包变成一个文保单位,就叫“湖州太湖溇港”。升级为省级文保单位之后,保护力度也好,经费投入也好,都会得到极大地加强。
【淡入淡出】【同期声】李文华演讲片段
【同期声023】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文华
现在有很多地方的桑基鱼塘已经被破坏了,在这个地方居然能够被保存下来,是什么力量,什么样的管理方式,使得这样的模式能够继续存在?
【正文】
三年来,湖州利用这样大大小小的会议场合,广泛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为溇港申遗和保护开出良方。2015年,湖州市水利局委托权中国水科院,进行了整整一年的调研与规划工作,开创了“先规划再申遗”的全国典范。
【同期声248】市水利局副局长、太湖溇港申遗工作组组长 周志方
现在这个规划实际上纳入了整个规划体系当中。太湖溇港保护利用可以说是有了一个长期可以依赖的规范性的文件,我觉得这个事情可能比申遗本身更有意义。整个溇港体系能够长久能够保存下来,从规划层面能够给管控住,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
【正文】
2016年,湖州确定以“两区一带”为示范点,进行申遗冲刺。“两区”,即小沉渎与义皋两个综合展示区,“一带”就是环太湖的滨湖大道。在今天的义皋,古村得到了修复,河道进行了整治,村民的生活用水通过纳管流入污水处理终端,不再影响溇港的水质,“五水共治”的生态理念让溇港申遗工作水到渠成。而一座在荒废茧站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太湖溇港展示馆”,更凝聚着水利、文化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良苦用心。
【同期声209】吴兴区织里镇溇港文化管委会顾问 沈林江
溇港文化是博大精深,但是我们好多人不太了解博大精深的溇港文化,包括我们在溇区长大的人,好多人都不知道,我们要把这文化挖出来,让我们现代人了解这块地方以前是怎么样子的。目的要让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这种理念。
【微评】
太湖溇港,是一座宝库。延续千年的水利功能,这是第一宝;其次,是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最宝贵的是太湖先民留给我们的,“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和“因势利导”的东方智慧!申遗的过程,也是不忘初心的回溯。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相信勤劳智慧的湖州人,一定能在推进“五水共治”、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征程上不断前行,续写人水共治的千古诗篇!
来源: 湖州电视台 | 作者:郑重 陆立 | 责编:杨薇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