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同心共话新时代 > 钱江潮评系列 新闻详情 A- A+
钱江潮评 | 杜绝“建设性”的大破坏需更多行动自觉
发布时间:2018-03-15 17:13:45    

       古语有云:“不破不立。”中国文化里,破与立始终是一个深邃的命题。但在开发建设的“破”“立”之间,需有明晰的红线和底线,更需有抵制不良倾向的行动自觉。

生态.jpg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提及长江经济带开发,指出“过去已经有一些地方抢跑,甚至出现无序开发,违法挖河砂、搞捕捞、搞运输,岸线被随意占用等情况,如果这样下去,所谓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就变成了一个‘建设性’的大破坏。”
  
  全国两会上总书记敲响的这一记警钟,应成为当代中国发展中始终牢记的警示。当前一些地方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出现的“破坏性开发”“保护性拆除”“商业化改造”,确实令人啼笑皆非:老村落的所谓“保护”,在简单粗暴的粉刷一新后,却丢了乡愁、少了野趣;文物古迹的拆真建假、拆旧盖新里,改变的不单单是遗迹原貌,更丢失了传统的精神原乡;借“海绵城市”之名推进的河道整治、挖湖堆山,大搞工程建设却违背了生态保护的初衷。这些项目看起来顶着“发展建设”的帽子,实质上里子还是野蛮的开发,着实让人扼腕。
  
  诚然,“不破不立”,但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转的。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破坏原有的历史遗存和生态积淀,轻则导致环境失调失序,重则将是对地方山水文脉的重创和打击。近年来随着各地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的认识不断深入,守护绿色中国的全民共识正逐渐形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魅力中国”。用生态保护红线将功能重要、环境脆弱的地区串成全国“一张图”,作为顶层设计的制度屏障正徐徐拉开,划出了“破”的红线和底线,但要杜绝“建设性”的大破坏,实现更可持续更有质量的“立”,还有赖于更多的行动自觉。
  
  这份自觉,应当落实于当下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绿富美的发展路径,会让中国广袤大地上蕴含的那些原始质朴的美,释放出更多时代魅力。从当下入手,起而行之。当蓊蓊郁郁的山峦、清澈见底的溪水、和谐共处的众生与“公共交通到村头,硬化路面到地头,超市到门头”的理想田园真真切切照进人们的现实生活时,便会发现当年“破”“立”之间的决定,是多么清醒且睿智的选择。
  
  这份自觉,应当深植到各地转型发展的各个环节。“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是负担,而是新的机遇。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中国也正处于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历史关口,这种内外联动的“历史性交汇”,为各地经济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乱砍滥伐、竭泽而渔不可取,“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也走不下去,“破”“立”之间要兼得“青山”与“金山”,关乎谋划全盘发展的智慧,而不是只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环节。
  
  这份自觉,应当贯穿在未来各项决策的形成始终。计利当计天下利,创业当创长青业。近年来美丽中国的版图上发生了太多“矿山复绿变金山”的故事,书写着人们壮士断腕、挥别过去的勇气,更验证着革故鼎新、开创未来的远见。“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生态保护的红线、底线既已划定,便应在实干苦干中遵循,落实到决策者的脑中、执行者的手中、老百姓的心中,方能在时间的检验之下得见真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有敬畏自然的文化基因。对新时代的中国而言,改革的大潮依然浩浩荡荡,但“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我们不断赓续改革发展的基本坚守。说到底,杜绝“建设性”的大破坏,我们要“破”的不是环境,而是无序开发的思维和做法,要“立”的不是简单的建筑和人造景观,更应该是在理念上对美丽中国、生态保护的自发践行。这样的“破中有立”,才有望实现“绿水青山”保护和“金山银山”开发的双重华丽变奏。

来源: 网信浙江    | 作者:唐文薇    | 责编:赵晓霞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