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四千七百年前的良渚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诗句更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技艺的精湛与丝绸经济的繁荣。而坐落于杭州市钱江新城CBD核心区的万事利丝绸文化博物馆在展现历代丝品至美至善、回味丝绸文化历史沉淀的同时,也见证了万事利集团40年来对中国丝绸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以及对美的追求与诠释。
1975年,万事利在杭州笕桥扎根生长。从杭州笕桥绸厂(万事利前身)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百强民企,万事利人在用古老的智慧挑战着新世界,始终走在发展中国丝绸文化的最前沿。从探寻古老丝织技艺到和现代、时尚完美的契合,万事利已经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著名代表。
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屠红燕看来,丝绸从来都是一个奢侈品,低调奢华、优雅经典。如何把“万事利”带入时尚生活、把杭州丝绸的美丽传到全世界一直是她不倦的追求。
“中国企业有没有话语权格外重要。”屠红燕告诉记者,从在里昂被拒之门外,到成功收购法国百年丝绸企业MARC ROZIER;从刚开始的代加工,到产品和设计出口美国、日本、欧盟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万事利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跨境贸易与投资的艰辛和不易。“我们对其中所遭遇的一些问题深有体会,这也是我们现在必须为中国企业发声的原因。”屠红燕表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代表的不光是自己,更是中国对外的整体形象。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这是宝玉见到黛玉绣着精美的香袋时,在四时即景中写下的诗句。《红楼梦》的长卷中有不少关于丝绸的描写——贾宝玉的孔雀裘披风、林黛玉潇湘馆中糊窗用的霞影纱、王熙凤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贾母屋内的金钱蟒缎靠垫、元春省亲赏赐的“富贵长春”宫缎和“福寿绵长”宫绸……
而在今天,丝绸不仅成为富贵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青花瓷的旗袍成为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4年APEC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身着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出席,更展现了大国文化间的奇妙碰撞;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丝绸成为了杭州的一张金名片,浓缩出这座城市的文化沉淀和厚重历史。而这些盛典的背后正是同一家企业——万事利。万事利不仅象征着中国古典美在现代的延伸,更在带领着中国丝绸走向世界。
“万事利的美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历史的沉淀,是追寻本身,是传承,也是品味。”屠红燕人认为,古老的美丽要长存,必须依靠新生的血液。如今,90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他们追求自由、时尚,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激情,如何将古老的丝绸艺术与新生代的独特心理相契合,是万事利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在丝绸产品中融入新生代元素绝不是使古老美丽长存的唯一法宝。
中国是丝绸的始祖,而万事利又走在中国丝绸业的前列。但万事利并没有固步自封、妄自尊大,而是对一切新兴的技术和工艺保持激情、充满好奇。万事利一直致力于弘扬杭州“丝绸之府”的美名,在市场上购买新技术的同时,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发,创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万事利设计研发中心,不断从世界各地汲取经验,给美的灵魂插上坚实的翅膀,让万事利始终和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样的飞翔高度。
万事利通过不断的变革、创新,让“丝绸,让文化飘起来”成为发展的新理念,进一步使丝绸与世界文明接轨,使产品国际化,创造中国制造的世界标签,成为其发展的新方向。沿着古老丝织技艺的足迹,从杭州到敦煌,从北京到巴黎,万事利在追寻中创造了一条“新丝绸之路”。屠红燕表示:“企业只有具备了国际化视野,再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世界一流设计、高端制造品质等元素,才能做出与众不同的产品,这才是属于中国走出去的世界品牌。”
如今的万事利又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将一如既往致力于中国丝绸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致力于中国民族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致力于挖掘丝绸文化价值的同时提升传统丝绸的经济价值,脱胎出一个更加年轻的万事利。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辛文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辛文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