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引专家建针灸医院 衢州衢江区用小银针撬动康养产业
浙江日报 · 于山 通讯员 刘威 丰莉莎 徐秀萍 | 发布时间2020-03-26 09:13:23    

   “哎哟,康医生,这针下去有点麻!”“麻就有效果了,你这个颈椎病看起来不是一两天了,平时坐得太多了。”3月17日,在衢江区中医院(杨继洲针灸医院)3楼针灸科里,针灸科主任康肖荣正在为病人施针灸。这位病人常年伏案工作,之前找推拿店按摩,现在慕名前来衢江区中医院试试针灸。

  这是一家年轻的医院,2015年在樟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并以中医针灸作为特色项目,2017年挂牌成立杨继洲针灸医院。2019年,这家医院全年接待病人近12万人次,比4年前翻了一倍。

  一枚小小的针灸银针,不仅让这家医院破茧成蝶,造福百姓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而且还吸引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中的传承人、唯一的针灸院士等一批高端人才入驻。而围绕这枚银针,当地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产业,一个个亿级规模的康养产业项目正在落地。

  区级中医院设院士工作站

  提到针灸银针,就不能不提到衢江的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数百年前,他写出《针灸大成》,这本书成为我国针灸学经典着作,杨继洲也因此被医学界尊称为“针圣”。因为他,2019年8月,已90岁高龄的张缙从黑龙江来到衢江区定居。张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还确认程莘农、贺普仁、郭诚杰、张缙四位为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张缙研究了一辈子的针灸,尤其深入研究了杨继洲所撰的《针灸大成》。原着有30多万字,张缙编着的《针灸大成校释》和《针灸大成研究》分别达到了百万字和70万字。

  张缙心中对杨继洲有着不寻常的情怀。“我现在变成了衢江的一分子!”他说,“30多年前我就来过衢州,专程探访杨继洲故里。后来又带着团队来过。一共4次。”对于张缙来说,弘扬针道,是他毕生的夙愿。衢江区对针灸的重视,又搭建了传承的平台,张缙欣然选择定居杨继洲的老家,继续对《针灸大成》的研究,和针灸技艺的传承。他说:“我是冲着杨继洲来的,在这里研究《针灸大成》,传承杨继洲的针刺手法合情合理。”

  在衢江区的争取下,世界针灸康养大会在衢江召开。2016年11月4日,在日本举行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八届执行理事会上,衢江区获得了2017首届世界针灸康养大会的举办权,并且世界针灸康养大会永久性常设会址设在衢江。

  这次日本会议,衢江和张缙老人也结下了缘分。世界针联主席刘保延在和衢江代表交流时,推荐了当时还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任首席科学家的张缙,并为衢江搭桥牵线。张缙也来衢江区参加了首届世界针灸康养大会,大会期间,举办了杨继洲公祭仪式,在“针圣故里”的匾额下,张缙和来自海内外的中医名家,向杨继洲的铜像三鞠躬。张缙深感衢江区在中医针灸人才方面的迫切性。“中医针灸博大精深,针刺手法中就有许多绝活。这些绝活的传承就更需要有人去学习和继承。学会了这些绝活,才能擦亮这根针。”张缙说,要利用现有的人才和资源优势,给衢江克隆出一批高水平的针灸人才。

  比张缙团队更早与衢江区结缘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代中国针灸奠基人石学敏。石学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了衢江区中医院(杨继洲针灸医院)的建设工作。早在2013年,医院建立还仅仅是一个想法时,来衢江参加座谈会的石学敏就表态一定支持。当医院开始筹办时,他又在这里设立院士工作站。这对于一个小小的区级中医院来说,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传承针灸绝学造福百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衢江区中医院短短两年就诊病人数量翻一番,就是因为这里有名医坐诊。不但张缙在他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会到中医院坐诊,而且他还带来了一个团队: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中医的女儿张忆翎,还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程宝书、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刘高峰。

  2017年,当地政府收购了一幢烂尾楼成为医院的新地址,现在已经是衢江区最繁华的地段,一街之隔就是商业综合体。医疗环境更好,医疗水平提高,前来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一些疑难杂症也在老中医的手上得以治好。衢江区高家镇有位湿疹病人,病情一直反复发作,还有久治不愈的牛皮癣。为了看病,这个病人一度病急乱投医,还相信过电线杆上的小广告,结果白白损失了钱,最终还是来到中医院,被程宝书医生给治好了顽疾。

  除了老百姓享受到名医妙手回春的医术外,这些专家还将技艺留在衢江,留下一笔无形的财富。2019年参加工作的何俏颖,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的研究生,她给张忆翎当助手,觉得其施针手法很特别。“从前辈身上,能更直观学到张缙一脉的针灸秘籍,这是在大学课堂上学不到的。”她感慨说。

  造福民生,也不仅仅是办好一家医院的事,这根银针,带动整个衢江的卫生事业发展。除了衢江区中医院从无到有,衢江区妇保院开启了新大楼建设,还组建了“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和“衢江区中医院医共体”两家医共体,总院专家下沉一线、定期坐诊,分院医生上挂总院、轮岗进修,提升全域医疗水平和全区百姓的满意度。

  现在,在衢江区南部山区的岭洋乡,过去老百姓看病不容易,到市区要花3个小时,现在到当地分院看专家门诊,只要半个小时。

  当2019年进入尾声的时候,衢江区通过全省公开招聘的乡镇卫生院院长走马上任了。杜泽分院院长年薪35万元,廿里分院院长年薪30万元……除了高年薪外,为吸引人才,衢江区开出了最高35万的年薪,还要设立连续5年、每年500万的人才培养资金池,连续4年、每年150万的分院院长激励资金池,推动医共体建设。

  这些,都是杨继洲、针灸和衢江区现在的故事。这些故事远没有结束,张缙研究《针灸大成》又有了新的成果,新书已经在联系出版社,他说:“我愿意和衢江一道,把针灸绝学传向世界。”

  撬动千亿级康养产业

1585178835405_5e7be8d3159bb83e16c60f66.png

  衢江区乌溪江景色优美,康养产业正在这里迅速发展。浙江新闻客户端拍友邵秀清 摄

  引来专家院士,让老百姓看病得实惠,再到拉动一个个以亿计的项目,改变衢江区的产业结构,这根银针虽小,力量却大得能拨起千“金”。

  在衢州市2019年的统计年鉴中,2018年,衢江区第一产业19.19亿元亿元和2014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76.68亿和2014年相比小幅增长,第三产业达到78.75亿元,不仅比2014年有近65%的增长,总量还与第二产业接近。改变了衢江区过去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这其中,银针撬动的千亿级康养产业功不可没。

  “过去,衢江区的发展偏重农业和工业。工业要搞,但仅仅靠工业肯定不行。”衢江健康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周迅说。这家2018年成立的公司是衢江区专门为推动康养产业发展而成立的国企,专注健康产业投资,已经启动了绿春湖运动和旅游项目的建设。而在北京举行的2019“一带一路”国际商协会大会上,衢江区的“衢州有礼 康养衢江”城市品牌和新田铺田园康养综合体项目获得“大健康产业影响力领军品牌”称号。全国仅6家单位获此殊荣。随着“活力新衢江康养大花园”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康养产业成为衢江区新的增长点。

  针灸、《针灸大成》、杨继洲,过去,这些和衢江区的关联仅是史书上的记载,如今,衢江区为针灸引入了更多当代的元素。早在2014年,衢江区提出围绕针灸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的初步设想,两年后,明确了围绕“针圣杨继洲”这个IP,打造以针灸为引领的康养之城的战略部署。去年上半年,衢江区提出了“1136”战略总纲,其中“6”就是卫生健康、项目推进等6个战略抓手。

  如今世界针灸康养大会已经顺利在衢江召开两届,第三届正在筹备中。盛会不仅提升了“针灸圣地 康养衢江”的知名度,更体现了衢江区对传统中医药针灸发展的规划和期盼。杨继洲博物馆、杨继洲针灸医院、杨继洲针灸学院、杨继洲针灸研究院等相继成立,为康养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还为衢州针灸康养事业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衢江区将针灸康养融入休闲、旅游、医疗、养老、运动、养生等健康服务新理念,形成了一个多元组合、产业共融、业态相生的商业综合体。初步估算,仅樟潭老街、杨继洲广场一处,就将带动20亿元的产业发展。接下来,衢江区将继续围绕“活力新衢江康养大花园”的目标,发展针灸康养、运动康养、民族医药康养等产业,整个康养产业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规模。

  【记者手记】一针一世界

  张缙老人虽已90高龄,但他依然有梦想。

  从青年时代初读杨继洲,到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张缙侃侃而谈。他穷其一生都在研究针灸和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谈得最多的,依然是如何发扬、传承针灸之道。历史似乎是一个闭环,500年前,衢州走出了一位杨继洲,后来被称为“针圣”,500年后,当代最懂杨继洲的人,选择杨继洲的故乡继续传承针道。

  名人故里确实是一个地区的优质文化资源,但大多都发展成了观光景点,然而在衢江区杨继洲故里这个典故,却走出了弘扬针灸、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的新路子。

  这也是让张缙下定决心在晚年定居衢江的原因,虽然已耄耋之年,他还有很多事想做,有《针灸大成校释》的第三版的出版,有为衢江区培养针灸人才,还有浙江能不能成为针灸圣地的思考和尝试。

  针灸是属于全人类的,张缙还在努力。衢江区也为弘扬针灸作出贡献。由衢江区拍摄的纪录片《针圣故里》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幕,后来又登上西班牙国际旅游交易会,在全球35个国家、1万多家中餐馆循环播放一年。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有人传承针刺手法,有人选择针灸医疗,更有无数的人因此治好了身上的疾病。一枚小小银针,带来了一个大大的世界。

来源:浙江日报    | 撰稿:于山 通讯员 刘威 丰莉莎 徐秀萍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浙江日报    | 撰稿:于山 通讯员 刘威 丰莉莎 徐秀萍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