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难忘殷殷柿乡情——记全心帮扶山坞老区村民脱贫致富的好书记楼国华
中国网 · 通讯员 舒启华 金花女 朱礼卓 | 发布时间2022-04-24 14:12:14    

   2021年6月23日,金华市舟山镇大路任村山坞自然村当了34年村党支部书记的俞德金老人,在家中接了个电话后,禁不住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半晌,才缓缓走出家门,几位村民看见后不知所措。“怎么啦?遇到什么大事了?”现任大路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德红急切地走过来,连忙问个不停。“我们的好书记楼国华去世了。”俞德金抽噎的话音刚落,在场的男女老少个个泪盈眼眶:“真可惜,真可惜!”有位村民说:“我愿意用我十年寿命换一年给楼书记。”……

  得知噩耗的山坞村人民,个个以泪默默为楼书记送行。

  1998年10月至2002年5月,楼国华曾经担任过中共金华市委常委、永康市委书记。一个偏远小山村的干部群众,为什么对他怀有如此的难以忘怀的深情厚谊?其中隐含着什么因缘巧合?一位主政过永康地方的市委书记,崇向的是什么情怀?

  奋斗出来的全市农村三个“第一”

  大路任村山坞自然村群山连绵,沟壑交错,与缙云、仙居两县相邻。这里的村民有着革命斗争的优良传统,是革命老区村。该自然村有山林5900多亩,水田400多亩,旱地300多亩,人口540人。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该村的田畈中央办起了地下兵工厂,制造过土枪土炮、马刀、小尖刀、小洋炮等兵器。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在方山口村成立,这里成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根据地。参加红三团的村民有60多人,由凌保春等当地村民编唱的红军歌至今还流传着,几位年长村民还会哼上几句:“来来当红军呀,男女平等呀,打土豪分田地,当家作主人呀。”……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是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游击支队的活动区域。山坞村的山山水水遍布了六支队战士的足迹,当年红军住过的老农户又成了六支队堡垒户。1948年建军节,应飞、卜明带领六支队在该村过节,与该村村民一起打罗汉、扭秧歌、学唱解放区红歌。

  如今的前山尖,漫山遍野的柿子林硕果累累,远处的群山连绵不断,层峦叠翠 ,在朝霞的映印下,分外妖娆,可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山坞参加红三团的几位村民就被杀害在前山顶尖小塘毛竹园。为让子孙后代记住他们,不让他们的鲜血白流,村里正在为他们树碑建亭纪念缅怀。

  解放后,这个老区村的干部群众,继承了革命先辈的遗志,奋力拼搏,不遗余力地建设美好家园。这个小山村饮用水特别缺乏,全村只有一口水井,且出水量很少,一到夏天就得半夜抢水,常常不得不一勺一勺地取水。穷则思变,山坞村于1983年就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喝水难问题。400多亩水田基本上是靠天田,每遇干旱年稻谷就灌不了浆,就会减产或者颗粒无收,该村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安装了两个电灌。有了电灌,可是水渠漏水严重,远水仍然解不了近渴,还是灌溉不了水田。当时的村支书俞德金去义乌开会参观时发现了用水泥三面光的u型渠道不会漏水,于是他带领村民做了2700多米的u型三面光水渠,终于使400多亩水田旱涝保收。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山村早早地安装了自来水,安装了电灌,修通了水泥渠道,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市农村三个“第一”村。

  六次进村皆为黄柿基地

  楼国华的前任,中共金华市委常委、永康市委书记李强同志在任时,曾来山坞实地考察,意在帮助该村建立规模发展的黄柿基地。正当该村千亩黄柿基地规划出来时,李强书记已调离永康市。这成了山坞村党支部书记俞德金心中的难题。该怎么办?那年秋日的一天,德金书记反复思量,鼓足勇气,怀惴规划图纸和乡亲们的希望,来到新任中共金华市委常委、永康市委书记楼国华的办公室,向楼书记说明了来意并介绍了该村三个全市农村第一的概况,呈上黄柿发展规划蓝图。真没想到,楼国华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小山村的党支书,审读了规划图后,还大声说了一句话:“好!找机会我亲自去一趟山坞。”俞德金一听,兴奋不已,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山坞村的干部群众清楚地记得,楼国华书记第一次进村是1999年的中秋节。那天古山镇政府及新楼管理处都放假了,家家户户忙着过中秋佳节,空气中飘着月饼的香甜,氤氲着团圆的味道。山坞的村民也不例外,记得那天有几位村民去大路任村买肉过节,经过天桥下时,遇到一位气宇轩昂的问路人,问山坞村怎么走。其中一位村民闻言,立刻掉头跑回村告诉俞德金,并如此这般地描绘了一通。俞德金十分兴奋地说:“那肯定是市委书记楼国华!”听到这个消息,这个小山村顿时沸腾起来,大家没心思再做美食过节了,男女老少涌向村口,迎接楼书记进村,村干部们陪着楼书记山上山下地走了一圈。俞德金边走边给楼书记介绍村里的情况,楼书记时而点头微笑,时而陷入沉思,时而问一两个问题……当夕阳西下,万家飘香的时候,楼书记的身影带着村民的希翼离开山坞。这个特殊的中秋节,山坞村的人民永难忘怀。

  过了不久,楼国华书记第二次进村了,他带着农业局、林业局、农办、财政等部门的领导及镇政府管理处领导来落实黄柿基地开发项目。楼书记带领有关部门领导认真核实可开发种植的黄柿面积,当即拍板拨款扶持80万,要求相关部门在一周内款项到位,结果五天拨款就到位了,村民皆赞楼书记做事雷厉风行。此后,楼书记又来了第三次、第四次,每一次都给山坞村带来好消息。难怪村民私下都说:“楼书记每到山坞,山坞村就开花。他是山坞村人民的大贵人、大恩人”。

  2001年的方山柿子节,楼书记的身姿出现在主席台上,并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鼓舞人心的讲话,参加柿子节的四里八乡山侬听得把手都拍麻了。那天,楼书记在台场上一讲完话,就直接去山坞的黄柿林。他一口气登上前山顶,望着漫山遍野黄橙橙的柿子,就像一盏盏喜庆的灯笼挂满枝头,向山村的贵人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楼书记情怀激荡,长长吁了一口气,十分兴奋地说:“山坞的村民们终于可以过上好日子了!”

  2002年春天的一个周日,楼国华书记第五次前往山坞黄柿林,身边没有人陪同,车子停在山下。他说驾驶员很辛苦,执意让他休息一会儿,自己一个人去黄柿林走走。爬上前山后,有点气喘,不过很快就平静下来。他静静地伫立在山顶,将深情的目光投向远方,只见漫山遍野的山花烂漫多彩,尤其是映山红像一簇簇燃烧的火焰让人精神振奋,一片片葱茏茂盛的柿子林在映山红的映衬下格外精神。楼书记看着美丽的群山出神!他清晰地记得种下第一棵黄柿树时的情景,那天他挖开第一个坑,种下第一棵黄柿树,浇灌下第一瓢水,听到村民第一声高呼:“呜---呜---我们山坞村终于有了黄柿基地啰——”那兴奋的声音引得林间的鸟儿欢悦应和;楼书记也清晰地记得,当新垦植的柿林中第一个黄柿成熟挂枝时,他看见村民们激动的泪花溢满眼眶……一幕又一幕,像过电影一样在楼书记的脑海翻腾!

  接近中午时分,楼书记才依依不舍地下山离开,临走时他摘下一片绿色的黄柿叶,夹进笔记本里。

  2002年5月下旬的一天,他打电话告诉山坞村党支部书记俞德金说,他去义乌任职了,还告诉了义乌的电话号码,有困难随时找他;同时楼书记再次寄语广大干部群众,好好发展黄柿林,争取尽快在家门口脱贫走上致富路。

  第六次进黄柿林2006年的10月31日,是那时楼书记已经在省林业厅任厅长,应邀参加舟山镇的柿子节开幕式。开幕式一结束,楼书记婉拒了市里的安排,脚步情不自禁踏上山坞的土地,那是他梦里常常出现的地方。这一次,楼书记带着对山坞的无限深情,走过灯笼山,翻过乌地槽,踏上大麦坪、粟槽,登上玉米岭……看着满山灯笼一样的黄柿树,更是让楼书记情不自禁,他说他好像回娘家了,心里觉得分外亲切,山坞人都是他的兄弟姐妹。多么深情的告白!风吹过山坞的柿子林,“哗哗”作响,仿佛在向楼书记致意问好。

  村民们闻讯,纷纷挑出自己最好的黄柿让楼书记品尝,楼书记看着村民一张张淳朴的笑脸,看着一个个晶莹剔透的黄柿,他欣慰地笑了,他说:“大家的心意领了,看着黄柿长势良好,看着你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我非常高兴哟!”

  在大麦坪塘畔,楼书记提议村民合影。“咔嚓”,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定格成永恒!

  “举手之劳”成“救命恩人”

  “舟山镇出名果,郎嘡之喂唷,中国方山柿之乡啊,郎嘡之喂唷,永康书记楼国华,千亩基地创始人呀,郎嘡之喂唷,郎子唷,郎子唷,郎呀么郎子唷,郎子唷……”

  那天我们在山坞自然村采访时,吃过中饭,俞良学就哼起自己作词、借用当地民歌小调来歌颂楼书记的《方山柿之歌》,他说,楼国华书记体恤民情,是一位难得的好书记,他的恩情自己无以回报,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歌颂他。据说前些年俞良学创作的这首民歌唱红了方山柿节,还上过电视呢!所以不仅他自己唱,还要教身边人唱。

  这位会写歌词的俞良学就是楼国华书记心里认定的“救命恩人”。那是1999年的中秋节前夕,楼国华看到新闻报道,说是新楼一株柿子树一年收入超两千元,于是他决定实地考察调研。楼书记来到山坞村,终于在一个二三米高的磡头上找到了一株树干粗大且结满柿子的黄柿树。楼书记了解到当时柿子的价格是20元一市斤,毛估估大概四个就有一斤重,于是认真地数起树上的柿子,一个20元、二个20元、三个20元、四个……由于太专注,数着数着他一脚踩空了,大家“啊”地发出一声惊呼,他身边的俞良学眼明手快,拉了他一把,化险为夷了,大家悬着的心才落地。

  俞良学说,在这种危险状况发生时,救人是一种本能,换作任何人都会这样做,可楼国华书记从心里认定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从此每逢节日都要打电话问候,每次来山坞都要去他家看看,关心他的生活,吃的、住的、穿的都要问长问短,大冷天还会摸摸他身上的衣服暖和不暖和。

  俞良学回忆说,有一次楼书记来山坞关心黄柿林,恰逢俞良学女儿二十岁生日,他想留楼书记一起吃个生日饭,可楼书记说还有事要办,下次来给他女儿补上生日礼物,让俞良学早点回家招待客人,就急匆匆离开了。目送楼书记远去的背影,俞良学百感交集。

  俞良学当时任村委会副主任,主持村里的工作,在楼国华书记的鼓励下,他配合村支书俞德金挑起村里发展柿子基地的重担,发动家家户户种植柿子,从几亩开始扩展到500亩,又扩展到1200多亩。俞良学和村干部一样不拿误工补贴,在柿子基地建起了150多个涵洞,确保排水畅通。为了有更好的收益,楼书记建议在自留山、自留地种植柿子,同时采取间作方法,种植油茶树,加快走上发家致富路。俞良学和村民们采纳了楼书记的建议,提高了无公害食品的意识,尝到了间作种植的甜头。

  九成农户鼓腰包盖楼房

  如今的山坞自然村山明水秀,四周山峰青翠,呈现一派勃勃生机,镶嵌在山坳中的村庄一幢幢新房鳞比栉次,家里空调、冰箱、电视机等现代家电应有尽有,屋内的装修不亚于城里的房子。据不完全统计,九成农户在近年造了钢混泥土新房子,许多年轻人拥有了小汽车。一条环村水泥路连接着各家各户,每到秋末季节,一眼望去田边地头、村口村尾、房前屋后和基地黄柿林茫茫翠绿中闪现点点金黄,不愧是闻名四方的地理特产“方山柿”三大基地之一。

  俞德红是大路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同时也是山坞自然村致富路上的领头羊。在楼国华书记脱贫致富政策的感召下,他毅然回家种柿子,如今他家种了100多亩的黄柿树,是新楼管理处辖区内种植柿子的三个大户之一。俞德红除了种植传统品牌方山柿,还引进了新品种-----太秋甜柿,这种柿子比本土柿子成熟早,中秋节上市,既有苹果的松脆又有蜜梨的多汁,还有哈密瓜的甜蜜。前两年,全国园艺学会黄柿分会在富阳举办“太秋”甜柿品鉴会,俞德红的“太秋”甜柿在五十多家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种植黄柿让俞德红获得了良好的收益,他先是买了摩托车,后又买了面包车、全顺两用车、小轿车。为了便于柿子的贮藏,俞德红建了冷库;为了柿饼的加工不受天气影响,他花了十几万元购买烘柿饼的设备,建起烘房,他家的柿饼、柿花远近闻名。近几年,俞德红家一年仅柿子的收入就达二十多万元。除了种柿子,他还嫁接柿苗卖,同时还利用偶尔积压的柿子加工柿子酒,柿子酒生津润肺,有一定的食疗作用,打电话求购的顾客颇多。

  在山坞自然村,我们遇到了村民俞彦强,这位憨厚的汉子动情地说,多亏楼书记的帮助,他家现在有柿子树400多棵,折合面积大概二十多亩,家里还开了个木柄加工作坊,农忙时管理柿子、采摘柿子,农闲时加工木柄,一年收入二十几万。他说,今年柿子估计比往年产量会翻一番,生活是越过越红火啦!

  村里一位被大家叫阿洪嫂的也说,现在他们村的柿子已远近闻名,经常有人在这里举办亲子活动,来采摘柿子及购买其他农副产品的城里人越来越多,只要柿子好不愁卖,方山柿成了山民的摇钱树、致富树。

  柿子丰收干部群众感恩

  2003年,山坞柿子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做通了柿子基地及几千亩森林的防火路。这一年又是柿子大丰收年,以往采摘柿子后要肩挑手提下山,这下可以用车子运了。城里来采摘柿子的也接踵而来,全村男女老少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欣慰之余村民都想向楼书记表示谢意,于是村党支部书记俞德金和几位村干部带着几箱山坞的柿子去义乌感谢楼国华书记。一路上他们忐忑不安,心想一个发达城市的市委书记工作肯定繁忙,还会记得我们山民吗?没想到楼书记接到电话后就像娘家来亲人一样高兴,像招待贵客一样招待他们,吃饭时还不停给他们夹菜,让他们多吃点。吃过中饭,楼书记利用午休时间,让驾驶员开车,自己在车上办公,用一个半小时带他们在义乌转了一圈。在国际商贸城,楼书记信心满怀地说,这里的小商品已销往全世界,如果你们山坞村人要来义乌做生意,比如把永康的五金产品拿到这里卖,我会帮你们买到价格实惠的好摊位。

  后来,山坞村因为柿子经济发展得好,被评为全省兴林致富村,全村干部群众又想起了恩人楼国华书记,那时楼书记已经在省林业厅任厅长,俞德金等七位村干部又提着几箱柿子去省林业厅感谢他。这次恰遇楼书记去北京开会,接到电话后,他激动不已,连声说他在北京已开完会,马上就上飞机,让他们在杭州先住下来。晚上九点多,楼书记一下飞机就直奔俞德金他们住的酒店,和他们促膝谈心拉家常,厅长与山民们时而开怀大笑,幽默谈论,让酒店的工作人员羡慕不已,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几位山民模样的农村人如此博得厅长礼待,真是稀奇。

  今年6月中旬,俞德金听朋友说,楼国华书记在温州一次篮球比赛活动中亮相,好像瘦弱了很多,这让村民又记挂起来。俞德金召集原来的七位村干部准备去杭州探访恩人,遗憾的是他们还没出发,噩耗已传来,这成了他们的终身遗憾。夏雨绵绵,柿林“沙沙”,仿佛老天也为痛失一位人民的好书记而哭泣!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人民失去了一位党的好领导!楼书记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坚守初心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心中时刻装着人民、服务于人民的高尚情操与品格,值得每位活着的党员干部学习。我们要坚守初心、求真务实,继续为使老区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添砖加瓦。在新长征路上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践行“中国梦”。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舒启华 金花女 朱礼卓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舒启华 金花女 朱礼卓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