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多元化社会需要尊重各类尝试
中国网 · 陈鹰 | 发布时间2022-09-23 17:01:43    

   考研成了许多本科生毕业后毫不犹豫的选择,似乎不能怀揣一张硕士文凭都没有进入职场的勇气。

  而与之相伴的另外一个怪现象也不时浮出水面,就是,考上了研究生却选择不去读,自动放弃深造之路。

  近日,中国政法大学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引发社会热议。

微信图片_20220923170643.png

  01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关于陆某某等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公示》,一发布,指责这些学生占用名额、浪费资源的声音甚嚣尘上。

  放弃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大概率是因为学生有了自认为更好的选择。

  据报道,多所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和教授表示,找到工作、出国留学是学生放弃入学资格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同学被调剂到非全日制,也是原因之一。

  放弃自然会有不同的原因。重要的是,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去接受还是只会指责。

  指责自然也有确凿的理由,因为他们的轻易放弃而使得学校招生计划被打乱,以及随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麻烦。

  从校方角度讲,在努力弥补因为学生放弃入学导致的一时凌乱外,这类指责似乎“无可指责”。

  毕竟,这是由于考生个人原因导致的这个结果。

  更重要的应该是,需要一套理智的态度和方法来科学地处理和引导这类现象。

  02

  近年来,此类消息大有层出不穷的趋势。

  从有益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学习和就业步入多元化的态势,也是社会发展的良好趋势,应该疏导和鼓励。简单的指责不能改变这种趋势的喷涌向前。

  放弃读研、选择读研或是出国深造都是一条条不同的人生之路,每个人有选择的权利——当然尽量在不给学校或者他人造成麻烦的前提下,有了这个前提,这些选择无所谓对错。

  这句话说得好: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只要是在学习的状态,就是一种成长。

  事实确也如此,弃读这件事每一年在招生录取中都会出现。2020年10月7日,太原理工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49名研究生逾期两周未履行报到手续,视为放弃入学资格,不予注册教育部电子学籍。2021年9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宣布拟取消38名2021级研究生入学资格。

  据调查,放弃入学资格的学生大多都是被调剂到了冷门专业,或是对导师、专业的科研环境不满意。这些学生文科类居多,工科、理科类专业比较少。

  还有一部分学生考研就是为了进入某些事业单位,或是去做选调生,而一旦本科生就考公上岸或是进入了事业单位,就不会再考虑读研。

  凡此种种,都给了一部分学子放弃读研的理由。

  03

  值得我们思考的应该是另外一个层面。

  既然这已经是一种见惯不怪的现象,那自然有其发生的根基。堵不足以阻止,只能选择疏通。

  尽管几十年来中国的研究生招生和大学招生一起快速地扩张,但是能够继续读研深造还是许多人的矢志追求。这既有职场竞争激烈的缘故,也有感觉所学不足以应付未来工作需要的焦虑所迫。

  放弃继续读研这种社会现象,还是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不可一味指责了之。当某一种事情显示出潮流而非偶然的时候,就必须想出正确的对待措施,疏导才是更合适的做法。

  所谓新生事物一定有其“新生”的土壤和环境。接受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对于类似的新事物,只能疏导和接受,以新的规则去让其更加规范地前行。

  对于这种变得日渐寻常的现象,有人建议应该惩戒学生,应把弃读作为不诚信行为纳入征信系统。但我们看到的是,学生被录取而选择弃读的大多理由都是合理且正当的,如果是因为这些理由去苛责甚至是惩罚放弃读研的学生,这不是一种宽容、正向的态度,只能造成整个招生录取流程的凌乱。

  学生选择放弃读研究生,是个人正当权利,应该尊重,这不仅仅是人性化的一种体现,也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但这类现象又必须改变,毕竟个体自由需要尊重,但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也不能无端地被伤害。这就需要在程序和机制层面去寻找适宜的方式,疏导这一日渐普遍的现象向有益于社会前进的方向发展、前行。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