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有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古往今来,勤俭节约一直是劳动人民所奉行和涵养的一种朴实无华的社会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追求,更是借此留下“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的历史警思,已深深地镌刻进中华民族的精神文脉中。勤俭一直是我们的传家之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样为当代培育良好的勤俭风尚注入新的思想内涵和行为准则。
“俭”法得宜,需崇俭意识持续引导。意识的树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行为的培养亦非俯仰之间就能成就,要想营造出全社会以“节约为荣”的氛围,就需要把节约变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不断在细节上花功夫、深研究。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不仅仅是文明素养的深层次体现,还是在当前物质渐丰的环境中,依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俭”法得治,需崇俭之行步履坚定。崇俭的内涵要义在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自律性。其实,做到勤俭节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它是一种自我约束力的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勤俭节约是一种智慧,可以化为无坚不摧的力量。《朱子家训》中曾经说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深刻认识到勤俭节约是素质,是重任在肩的社会公德,需要将勤俭节约践行到底,做好文明风尚的领跑者。
“俭”法得善,需把粮食安全常驻心间。粮食自古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重要战略资源地位,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漠视粮食,则会危机潜伏。而提到粮食,第一时间浮现脑海之中的一定是在农间地头刻苦钻研杂交水稻的袁隆平老先生,正是他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才对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巨大贡献,才受到世人敬仰和赞美。需要警醒的是:浪费可耻,铺张浪费之风实际上脱离我国基本国情,背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利于社会公德的培育涵养。“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致力于粮食安全保障,稳好国人心中的千斤秤砣,是全社会厉行节约的应有之责。
崇俭之行是华夏民族需一直传承与弘扬的珍贵品质,是古今中外一直歌咏的品性行为。乘勤俭之清风,绘富裕之图景,享幸福之安乐,让文明节俭风气吹拂一池春水,滋养人们心间,勤俭之行必将蔚然成风。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梁洁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