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山村海岛如何应对返乡潮和防重症?记者实地探访
发布时间 | 2023-01-13 09:19:36    

   淳安县鸠坑乡严村村

  山村过“峰”

  “峰”过了没有?胡则选不知道。

  在杭州市淳安县鸠坑乡严村村当了50多年村医,他很久没有感受到这种压力——作为全村唯一的村医,过去3年,他更多承担着核酸采样、送检、慢性病防治的职能。而真正直面新冠的这一天,他还没来得及想象。

  从“防感染”迈入“防重症”的半个多月,胡则选每天如同“开盲盒”。如今他又担心起即将到来的春节。

  过“峰”

  日头斜拉进大门敞开的诊室,风不停灌进老房子的窗缝,温度计指向8℃。虽然已经70岁,胡则选的白大褂内却只套了一件薄羽绒服。他说,穿得少点是为了方便行动。

  下午2时不到,第9个来挂水的村民来了。

  他微微颤抖着戴上缠着胶带的老花眼镜,凑近村民刘花香发皱的手背反复拍打后,麻利地把针扎进一小块膨胀的暗青色中。这是前一天扎过的同一根血管。

  窗口望出去,山的另一头就是黄山了。这是个海拔1000多米的小山村,村民们守着2000多亩茶山和1800多亩山核桃林过日子,2021年人均收入2.2万元,平均年龄高达60岁。想去最近的县城,至少要开半小时山路。村民治“感冒”,几乎都要先到老胡的诊所报到。

  忙碌的高峰还是来了。去年12月26日到元旦前是卫生室就诊人数最多的时候。一天下来,接诊量达到40多人,数量是“新十条”发布前的4倍多。

  那一阵,病人越来越多,老胡自己也隐约开始咳嗽、怕冷,症状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我应该是‘阳’过了吧,不知道,也没测抗原。村里没有。”即便如此,老胡也没能在晚上12时前睡过觉。卫生室从早上8时开到下午4时30分。那段时间,有人不到6时就来敲门看病。

  老房子的客厅就是输液室。原本只设了两个座位,中间立着一根输液吊杆。人多了,老胡就从仓库里翻出两根输液吊杆。刚立好,密密麻麻六七袋药物就挂了上去。椅子不够,仓库的长椅也被拉出来救场。忙了一整天,老胡摆在桌角的水杯一次没动过。等到再吃饭,已经是晚上7时了。

  去年12月27日,接诊量49人;28日,42人;29日,35人……

  直到今年1月3日,门诊量下降到20多人,发热人数大大减少。老胡觉得,第一轮“峰”应该算是过了,“几乎家家都得了一遍。”

  所幸,“没死一个,也没有一个重症。”

  抢药

  忙碌,开始于去年12月11日的一则通知:12月底前,乡镇卫生院要开设24小时运行的发热诊室。老胡做了展板立在诊所门口,“归总起来就是说,可以接受发热病人了。”

  缺药的情况很快来临。老胡记得很清楚,12月8日,是他拿到最后10盒酚麻美敏片的日子。25日开始,村里突然就进入感染高峰。

  退烧药太缺了。“只有高烧的病人才能开到两三天的药量。”对于低烧的患者,老胡只能教大家用土办法:生姜、红糖、葱白煮水。懂一点草药的村民,自己上山挖来煮了喝。

  乡卫生院进药只有一个途径,就是通过网络平台填报缺药信息。以往每周四都会按照订货量送药的药企,这次“失约”了。

  负责给全乡进药的鸠坑乡卫生院院长洪学平急坏了。那几天,他的手机响个不停,打来的是各村的村医、小学校长以及一些坐不住的村民。

  他当机立断,紧急下发了不再给无症状者配退烧药的通知。然而此时严村村的药房里,剩下的只有几盒带点退烧作用的中成药和为数不多的酚麻美敏片。老胡无奈,只能将余下的药拆散配发,每个高烧的病人开两三天的量,尽量多分几个病人。

  “乡里比村里更加缺药。”既然正常渠道不行,那去“抢”一点来。洪学平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拨通药企人员电话,希望能够拿到一些退烧药。

  一开始,回答都是否定的。紧接着,乡卫生院的布洛芬、泰诺、美林也见了底。

  转天,药企回复他有药了。“帮我多留一点。”等他赶到千岛湖镇时,门口已经排着十多个等着拿药的医生。这一次取药,他拿到了泰诺、对乙酰氨基酚各20盒、美林40盒。比起卫生院一两百盒的需求还不够,但拆散卖也能撑一阵子了,“好在药价一点没涨”。

  元旦前,小山村终于迎来了好消息:省里免费发放的对乙酰氨基酚片到货了。洪学平和老胡都熬过来了。

  迎战

  过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严村村党总支书记严红梅却失眠了:回乡过年的人们会不会把新毒株带进小山村?

  严村村60岁以上老人有366人,其中80岁以上有50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又占了三分之一。对独居的有基础病的老人,严红梅决定“人盯人”。

  这阵子,老胡去卫生室的路上都会往沿途一座老房子瞥一眼。房子主人余长秀80岁,独居,早些天说“不舒服”,老胡每天顺路看看老人,已经成了新习惯。

  村医只有一个。更多的任务还要交给村两委。村里9名村两委委员和20多个党员成立的小分队,成了5个自然村的联系人,每天负责给有基础病和独居的老人打电话问情况。村子太偏,救护车常常不赶趟,村两委委员的6台私家车全部“充公”。

  药品供应渐渐顺畅,但洪学平依旧很忙。元旦过后,他的汽车后备厢装得满满当当,都是省里下发的抗原检测试剂和对乙酰氨基酚。洪学平按照各村老人数量,认真分装包好。

  乡卫生院增设了氧疗区。洪学平给每个村配备了两台指夹式血氧仪以及氧气瓶、转运氧气包。

  严村村分到了500片对乙酰氨基酚。对于老胡来说,这是“及时雨”,“60岁以上老人每人6片,够3天的量。”

  记者离开严村村的清晨,刚出炉食物的热气从老房子里飘出,氤氲在空气里。奥密克戎达峰带来的忙乱已渐渐归于平静。但老胡不敢松口气,他每天都在学习农村疫情防控的相关文件。

  老胡的卫生室里,五六个待诊的村民坐在一起,谈论着谁家杀了年猪、谁家的儿女要回来了……相比之前对病情的焦虑,诊室里的人们更期待春节的到来。

  (记者 王逸群 马赛洁 通讯员 应雨芯 共享联盟·淳安 王霆 倪明娟)

  长兴县夹浦镇父子岭村

  守望“浙北第一村”

  正午暖阳洒进大门。在长兴县夹浦镇父子岭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干部凡国荣和养老中心负责人罗瑶忙着打包餐盒,他们要分头给村里的老人送餐。

  父子岭村地处浙江最北,与江苏省宜兴市接壤,人口流动频繁;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600多人,占总数的35%。

  为守护好老人,父子岭村整合各方资源,充分撬动养老中心就近就便的支点作用,推出了上门送餐、送药助医、科普指导等暖心服务。记者日前来到父子岭村,亲历“浙北第一村”守望相助、齐心护老的故事。

  熟悉的味道送上门

  红烧鸡腿、番茄炒蛋、青菜蘑菇……打开还冒着热气的餐盒,偏瘫老人王小旺眼睛一亮。

  上个月收到通知后,养老中心暂停组织聚集性活动,同时关停了食堂。前一阵,王小旺夫妻俩感染了新冠病毒,吃饭成了居家老人的新难题。

  凡国荣得知情况后,立即联系罗瑶和夹浦镇社会事务办主任樊利军。大家商量后,决定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餐食由养老中心提供,价格跟原来堂食一样,政府补贴后每份只要5元。

  送上门的不只是美味,还有同样熟悉的暖心照料。“没接电话?”“嗯,可能在忙。”下一站是81岁失明老人朱巧珍家,老人女儿魏兰芳特意交代,自己要去邻村干活,送餐前给她打个电话,她赶回来照顾老人进餐。

  客厅有点暗,罗瑶开了灯,小心扶着老人坐到餐桌旁。“朱奶奶,兰芳阿姨还没到,饭菜要趁热吃,我来喂您吧。”“是瑶瑶啊,今天不忙吗?”“不忙不忙,您这边是我送的最后一家……”就这样,罗瑶一边喂饭一边和老人聊起了天,直到魏兰芳赶回来。

  上门送餐,暖胃又暖心。在村干部和养老中心志愿者的合作下,活动已持续近一个月,共服务老人240多人次。

  防疫科普指导很关键

  走出朱巧珍家,一辆电动小车停了下来,社区服务站医生谈冬梅正在下村巡诊。身穿白大褂的谈冬梅步履匆匆,一进门就掏出血压计和听诊器,动作很麻利。

  这种麻利事出有因。“上个月最忙的一天,我在服务站接诊了90多位病人。”谈冬梅得空和记者聊了聊,在长兴,像父子岭这样的农村已基本过“峰”,但老人仍然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人,要提早做好并发症排查,为他们抓住黄金治疗期。”作为基层医疗工作者,她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接诊多上门,努力分担上级医院的压力。一个多月来,谈冬梅已接诊1580多人次,及时发现、上转有重症趋势的老人两人。

  守好村民健康“大门”,科普指导也很关键。谈冬梅提到,这波疫情刚开始时,村里发放了退烧药,有老人以为是预防新冠的药,没症状就吃了下去,所幸发现及时。

  “药怎么吃、抗原怎么用、‘阳康’后要注意什么,都必须教会老人或家属。”为此,夹浦镇成立了一支百余人的防疫服务队,发放防疫物资的同时,加强健康知识科普和基本照护指导,并公布24小时联系电话,及时回应群众需求。目前,防疫服务队已通过上门、电话、微信等渠道开展科普指导776人次。

  活动暂停服务不停

  回到养老中心时,大厅内多了两三位排队测量血氧的老人。这两天,除了需要居家静养的老人,一些“阳康”们渐渐恢复了日常活动。

  为了给来访的老人提供更专业的健康检测服务,养老中心新采购了几台血氧仪。在开放时间内,村民随时可以前来检测,提前预约的话,也提供上门服务。

  “血压、血氧都好的,您放心!”放下设备,养老中心工作人员沐阳赶紧帮村民汪柏琴穿上外套,“快,袖子套上,可别着凉了。”

  74岁的汪柏琴以前每天都会来这里看电影、打麻将,半个月前感染新冠病毒后,好一阵没来转悠了,“待会再去按摩椅那边坐坐,好好活络下筋骨。”

  沐阳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活动虽然停了,但为老服务不能停。快乐套圈、健身操、夹弹珠、简笔画……公告板上写着满满一张1月活动计划表,“如果有康复的老人想要单独体验,我们依旧提供服务。”

  (记者 叶诗蕾 通讯员 李溢 张泽民)

  普陀区桃花岛

  十个医生和八千居民

  身兼数职、不分昼夜轮班上岗;翻山渡海、冒着严寒送医送药;调配船只,争分夺秒紧急转运……这段时间,感染过峰的舟山进入“防重症”关键阶段,医疗条件相对较差、老年人口众多的小岛依然是疫情防控重难点。

  近日,记者漂洋过海来到普陀区桃花镇中心卫生院蹲点,亲历疫情下桃花岛医生的日常工作,看他们如何筑牢“第一道防线”。

  不分昼夜轮班上岗

  上午7时许,顶着清晨凛冽的海风,全科医生戴其乐一路小跑进了桃花镇中心卫生院。换好防护服,他看了眼时间——离上班还有15分钟,又看了看排成长队的患者,便示意护士可以让患者进来了。

  桃花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顾勇告诉记者,目前岛上共有8000多居民,其中60周岁以上患有慢性病和基础病的老人占一半以上,这群“防重症”的重点关注对象时刻牵动着大家的心,“我们一共10名医生,高峰期时有7人感染,许多医生带病上岗,实在吃不消了再换其他人顶上。”

  “胸片显示肺部有轻微感染,不用太担心,没有‘白肺’现象。”看今年75岁的林大爷很焦虑,戴其乐指着胸片耐心解释。

  “我抗原转阴三四天了,怎么还是头晕、乏力。”“医生,我这两天全身酸痛,是中招了吗?”……尽管患者很多,但戴其乐不急不躁地回复每个人的问题。

  一天24小时,他们要服务近200名病人。在医护染病减员与患者骤增的双重冲击下,桃花镇中心卫生院统一人员调配,确保5个服务站都能正常运转,还顶着压力增设1个发热诊室,减少发热病人就医排队时间。

  冒着严寒送医送药

  时针指向11时,看完了上午挂号的40多名患者,戴其乐刚准备喘口气,电话响了。“医生,我老伴一周前做了肺部手术,又感染了新冠病毒,行动不便,能来帮我们换下药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位阿姨焦急的声音。“您别急,我现在就过来。”戴其乐记下地址后,背起药箱就出了门。

  五六分钟后,车停在一幢老商品房楼下。身穿隔离服、背着四五公斤重的药箱,戴其乐费了不少力气才爬上五楼。“大伯,恢复得怎么样?”一进门,戴其乐就笑着跟老人打招呼,紧接着便开始换药。“你刚做完手术,一定要注意不能咳得太重。”戴其乐一遍遍叮嘱。

  自防疫工作的重点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后,桃花镇中心卫生院筛查出上百名60周岁以上、有基础性疾病、行动不便的重点关注人群,每日电话随访;并将值班医生的电话告知对方,不论白天黑夜,一个电话,医生上门诊治。目前,该院已提供上门服务20余次。

  不知不觉快下午1时了,戴其乐匆匆扒了几口冰冷的盒饭,又回到工作岗位。正是他们一刻也不松懈的坚守,让海岛老人在这个寒冬有了最温暖的“医”靠。

  争分夺秒紧急转运

  海岛医疗条件相对较差,若出现危重症病人怎么办?普陀区制定了新冠病毒感染者海上交通应急保障方案,为偏远海岛危急重症病人畅通生命通道。

  记者蹲点当晚,一场紧急转运在桃花岛上进行。“医生,我爸感染了新冠病毒,他还患有尿毒症,现在状态很不好!”当天18时30分,子女带着60多岁的陆大伯来到桃花镇中心卫生院。当值医生接诊后立刻对老人进行检查,发现老人血压只有84/58mmHg,处于休克状态,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也只有90%,远低于正常值。

  “病人出现危重症,急需转运!”当值医生立马将情况汇报给院领导和桃花镇政府。此时客运航班已经停航,桃花镇政府紧急启动海上交通应急保障联动机制,安排专船进行运送;院里则安排医护人员全程陪同。

  20分钟后,病人被送上专船。19时35分,专船靠泊沈家门墩头码头,普陀医院的救护车早已等在岸上。由于送医及时,目前老人病情稳定。顾勇告诉记者,这段时间,这样的紧急转运他们已经开展了7次。

  (记者 黄宁璐 共享联盟·普陀桃花 翁荣浩 通讯员 何妮珈)

  苍南县霞关镇霞关村

  上山下海遍访老人

  站在浙江最南端的苍南县霞关镇霞关村山头,看着日头渐入大海,霞关村对口的家庭医生吴华生来不及欣赏眼前美景,趁着去下一户老人家里的间隙,拉下已经变形的口罩大喘了口气。

  霞关镇是“中国虾皮之乡”、浙江省5A级景区镇。再有一周,镇里就要迎来上万的返乡人和游客,村里的防疫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担着为全村老人把好健康关的重任,吴华生近一个星期已经在山路上走了上百公里,“再忙也得赶一赶”。

  近日,记者走进霞关村,与吴华生一起体验这场老人的“健康守卫战”。

  巡村:每天的平安接龙

  傍晚5时,老吴从霞关镇中心卫生院出发了。时间点是精心挑选的。山里老人睡得早,这个时间点出来,既不耽误上班,又能赶在老人们睡觉前结束随访。

  第一站,我们去的是霞关老街。街道宽不过3米,依山而建。“我肚子胀,吃不下。”79岁的林细香老人躺在床上,感染新冠病毒十多天,仍然有腹胀、乏力等症状。测了血氧和体温,都正常。“明天一定要来卫生院,好好做个检查。”从医31年的老吴用闽南话不断叮嘱老人的儿子。

  当天,老吴给自己定的任务是随访35个老人。霞关镇的18名家庭医生组成5个团队,重点对接65岁以上老人,并按是否有基础疾病、全程接种疫苗等进行“三色管理”。红色须每周电话或上门随访3次,黄色2次。霞关村共有237位65岁以上老人,老吴自我加压,每周至少都上门一次。

  一趟走下来,要3个多小时。走完最后一户,已经是晚上8时多了。老吴打开手机微信群,在里面接龙,“霞关村健康咨询2人,随访35人,电话导诊3人。”卫生院有每天随访后接龙的规定,也是就全镇的情况报个平安。

  上岛:约定的特殊符号

  抬头可见青山,低头可望大海。上山下海,是老吴的常态。我们第二天的任务,是随访南关岛。作为浙江最南端有人居住的小岛,南关岛上住了11位老人,都是空巢、独居老人。

  早上9时,摆渡船穿过霞关港,缓缓靠岸。刚上码头,就是一栋低矮的平房,74岁老人黄家钏和妻子住在这里。量完体温和血氧浓度,老吴递给老人一板对乙酰氨基酚片备用,并叮嘱用法、用量,但老人表示记不住。

  “村里老人大多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老吴有他的办法:在包装或纸片上划上特殊符号,一横代表一天吃一次,一竖代表一次吃一粒,以此类推。

  同行的村干部告诉记者,农村老人很少出门,尤其住在山里和海岛上的,因此目前感染率相对较低。霞关村的237位老人中,目前有131人未出现新冠相关症状,占了一大半。

  “在外的年轻人回乡拜年是个挑战。”老吴不无担忧地说。

  保障:关口前移的准备

  “我们已经通知下去,全院37人,做好春节假期不休息的准备。”霞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助理陈学健说,他们已经做好了应对高峰的准备。

  霞关镇户籍人口2.2万人,几乎一半在外经商、务工。常住人口中,还有3000多名渔民两三个月前外出捕虾,都将在春节前返乡。霞关镇到苍南县城有1个小时的车程,返乡高峰带来的防疫压力都将落在基层医疗机构上。

  在卫生院,老吴兼顾药房工作。他带记者参观了医疗资源储备:70台血氧仪,2台制氧机,还有各类感冒、发烧、咳嗽等用药。陈学健说,第一波高峰时,门诊量最高的一天达到392人,是平时的3倍多,“虽然不知道春节高峰的程度,但我们已经按第一波高峰10天的用药量做好了储备。”

  当天,苍南县卫健局副局长郭廷建在霞关镇调研。“农村医疗力量薄弱,早期发现难。”他认为,目前重点在于关口前移,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早期重症识别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就在记者采访完准备离开时,陈学健透露了一个好消息:苍南刚采购到一批抗病毒药,其中75%将专供养老院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这下更有信心了。”

  (记者 甘凌峰 通讯员 吴玉清)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 撰稿:辛文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