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金色德令哈•浙青新杭线”航班通航仪式暨海西德令哈旅游路书发布大会在杭州举行。
就在前一天下午4点,第五批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詹茂伟坐上了从德令哈起飞的航班,经西宁转机,在8日凌晨赶到杭州为仪式做准备。
“这大概是最后一次半夜回杭州了,以后路上只要五个多小时,可能还来得及赶到家吃晚饭。”詹茂伟笑着告诉记者。
因为就在这一天,杭州—西宁—德令哈的直航航线宣告正式开通,江南水乡与青藏高原就此相连呼应。
相距2500公里的杭州与德令哈如何顺利“牵手”?航线的开通又将给两地人民带来什么?
杭州出发5小时就能抵达德令哈
两地交流合作向更广领域拓展
过去,从杭州到德令哈的路途有多遥远?海西州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浙大一院神经外科援青专家严敏对此有着充分的体会。
2021年10月,海西州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脑干出血的患者大梅(化名)。经检查发现,大梅存在脑干血管畸形且随时有再次破裂的风险,治疗极其复杂,风险极高。
“不定时炸弹”危及着患者的生命,但彼时德令哈没有足够的技术进行手术,大梅的病情又无法远距离转运。通过浙江援青医生,海西州人民医院紧急与浙大一院神经外科取得联系,请求专家支援。
神经外科没有小手术,也经不住等待,“时间就是生命”在此刻被诠释得格外深刻。严敏与神经介入专家潘剑威主任医师即刻动身出发,早上八点从杭州乘飞机赶往西宁,又搭乘了7小时汽车,奔波500多公里,终于在晚上8点赶到德令哈,以最快速度促成海西州首台“脑血管畸形栓塞术”的成功进行。
手术后,大梅的脑部畸形团块消失,恢复良好。得知这一消息,严敏除了满心的喜悦,也深切感受到海西州老百姓对于脑血管疾病诊治的巨大需求。因此,2022年7月,严敏主动请缨,带着使命和责任来到广袤高原。
“杭州到德令哈开通的直航,将会为两地医疗交流带来更多便利。”严敏介绍,浙江援青医疗团队提出了“学习型医院”的建设目标,努力为本土医生到浙江进修创造条件,“我们还考虑在德令哈开办教学班,邀请浙江专家来示范指导,为海西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不只是医疗交流,自2010年浙江省与海西州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人才奔赴高原、接力奉献,在浙青两地架起了友谊与合作的桥梁。如今,有5600多家浙商企业在青海落地,有12万浙商在青海创业,每年有百万浙江游客来到青海,有数万人次人员常态互动。
之前往来杭州与德令哈,最快也需要近9个小时,还要承担非联程航班的风险,拖着箱子在中转西宁的间隙急匆匆赶下一趟航班。如今,随着直航航线开通,不仅不再需要赶机,花费的时间也缩短至5个多小时。
詹茂伟表示,杭州—西宁—德令哈航线的正式开通,将这条饱含对口支援深情厚意和生机活力的纽带系得更紧。未来,两地人员往来和产业协作将更加顺畅,浙青交往交流交融也将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
不容易不简单不放弃
三批援青人接力架起空中桥梁
事实上,如何让两地通行更便捷,让对口支援关系进一步深化,一直是援青干部思索的重要话题。第三批浙江援青团队在对口帮扶期间,就提出了开通杭州到德令哈直飞航线的初步设想。
2019年10月,彼时第四批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蒋伟峰分别赴民航总局华东管理局和长龙航空公司沟通,正式拉开推进航线开通的序幕。
随后,这一“接力棒”又交到了第五批浙江援青团队的手中。今年2月21日,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詹茂伟带队赴长龙航空对接航线开通相关工作,并初步拟定6月通航的整体计划。直到4月28日,杭州-西宁-德令哈航线验证试飞成功,航线开通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不容易,不简单,不放弃。”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委员、副指挥长吴琳简单地概括了这一历程。短短九个字,横跨过五年时光,倾注了无数援青干部的心血和汗水。
无论线路安排、设备购置,还是飞行试验、航线申报,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期间,更面临疫情的挑战、市场的风险,但援青干部们坚决地扛起了职责和使命,把难点痛点逐一击破。当试飞成功时,包括吴琳在内的许多干部现场悄悄红了眼眶。
“我们是幸运者,见证了航线的最终通航。”吴琳感慨,从第三批援青队伍轮换至今,在浙江援青力量的推动下,国家民航总局,浙江省政府、省对口办,海西州政府、德令哈市政府以及航空公司都在积极参与沟通,是大家的齐心协力促成了这件事。
“航线给青浙两地的人民带来的福祉太多,对我们这批在青海工作过的人来说,感触尤其深。”第四批援青人才、杭州市下沙中学的数学老师朱云峰早早地从援青“战友群”中得知了这个消息,曾经的回忆因为航班的启程被再度牵动,“我们都是高原的孩子,有了这条航线,我们也能更方便地回高原看一看,重温海西的情谊,重温海西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重温骨子里的热血激情。”
打造立体式文旅矩阵
让更多浙江人走进海西
随着这条打通两地合作经络的“黄金航线”开通,援青干部们正酝酿新的期待。
作为青海省区域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州,海西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巍峨圣洁的昆仑雪山,星罗棋布的多彩盐湖,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一探究竟。然而,海西与东部地区的旅游市场和客源对接、宣传还不够充分,真正能够吸纳东部客流的大通道没有完全打通。没有国内一线城市直达航班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以前大家选择的旅游线路,大多是从西宁出发,经过青海湖一路前往茶卡盐湖,时间周期长,选择也较为单一。”一位在海西州从事文旅产业的浙商惋惜地表示,海西中部和东部的大量风景还鲜有游客到访。如今航线开通,全域旅游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浙江的市场对于海西来说是巨大的,有无限可能的。”詹茂伟表示,一直以来,浙江都是海西州产品销售、旅游推介的主导市场,是海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动力源,对口支援更是把浙江与海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此次以航线开通为契机,我们希望更多的浙江游客走进德令哈,走进海西,体验海西的大美风光,也帮助我们对口支援地区的群众走出去,有效促进民间往来。”
而实际上,发挥东部市场的优势,组织更多客源来海西,也是浙江援青干部一直在践行的事。无论是邀请媒体记者、艺术家们采风创作,广泛采集、挖掘、宣传海西的风土人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还是发布“大美青海·魅力海西”工会疗休养精品路线,都是在稳定客源的基础上,将海西旅游做成可合作,可产业化推进的内容,赋予其市场化的动力,将其纳入浙江的大市场、大客源、大通道。
“依托杭州—西宁—德令哈的直航航线,我们将争取打造一个长三角地区对接青甘甚至西北四省的强大心脏。”吴琳表示,浙江援青团队将把航线作为德令哈旅游综合性项目落成的起点,未来还考虑联合青藏铁路、德酒公路,打造立体式文旅矩阵。
据了解,今年浙江省援青指挥部还策划了“浙江—海西亚运交流年”等一系列活动。利用杭州亚运会的契机搭建平台,让更多的浙江民众走进海西,也让更多浙商、浙资、浙企的“地瓜经济”能够蔓延到青海,实现互惠共赢,互利共赢。
来源:潮新闻 | 撰稿:滕一韬 徐雪纯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