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食堂,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从2003年浙江省第一家老年食堂开办至今,浙江已建成老年食堂1.2万余个(含助餐点),覆盖全省约55%的城乡社区。
随处可见、遍地开花的老年食堂,为浙江老年人群体们提供了重要的一日三餐解决方案,针对老人的低廉价格也是浙江惠老政策的体现。
近年来,这一个老者齐聚的食堂,却慢慢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
年轻父母不爱做饭,带着孩子去社区老年食堂对付一顿;在写字楼里的单身打工族们,晚饭就在楼下的社区老年食堂解决;公司的同事们约饭,三五成群把老年食堂作为聚餐地点;
年轻人怎么突然爱去老年食堂了?
好奇、疑惑、质疑也随之而来,一些人质疑老年食堂是针对老年人的食堂,年轻人能去用餐吗?年轻人去是否有“蹭”老年人优惠政策的意图?老年人用餐的地方,会和年轻人发生矛盾吗?甚至有人忧心老年食堂的未来:老年食堂接待年轻人,和社会餐饮还有区别吗?
潮新闻记者走访了杭州的一些老年食堂,试图了解背后的故事。
老年食堂,年轻人也爱去
去年的11月份,位于杭州古荡街道嘉荷社区“嘉味道”老年食堂就因广受年轻人青睐,火出了圈。
工作日中午,公司在附近的小杨和同事,在“嘉味道”老年食堂点了四个菜,两荤两素,没超过50块钱。单身人士小胡在老年食堂点了一个梅干菜烧肉、一碗饭,拿了一碗免费汤,花费22.5元。
这些年轻人在“嘉味道”老年食堂用餐的频率之高,甚至达到了一周去三四天。便宜、干净、方便,则是他们普遍提到的原因。
这并不是个例,上城区小营街道元宝街的幸福邻里食堂,10多平方的店内,一条长桌上埋头苦吃的顾客中,一半是年轻人。
“虽然知道这里是老年食堂,但完全不会尴尬。”因为距离近,年轻的小吴会经常来这里吃饭,甚至还会推荐朋友来吃。
“我也是被同事推荐来的。”在食堂附近工作了一年,23岁的林女士也在食堂吃了一年,每周一半时间的中晚饭都是在老年食堂解决。
40岁的沈先生则是第一次来幸福邻里食堂用餐,“感觉不到这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食堂,一荤一素比我以前的单位食堂省了十几块,下次还会来,也会推荐给周边的朋友。”
30岁出头的赵女士说,自己两三个月前刚来此地工作,碰巧看到幸福邻里食堂就进门尝了一下,而后几乎每天中午十二点左右就来食堂吃,“性价比真的不错,氛围也很好,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很舒服。”
公益性老年食堂,生存难?
在郑咏梅承接金秋大食堂前,她曾是酒店的管理者,“当时古荡街道来找我,上一任老年食堂已经无法经营,街道补贴也无济于事。街道希望我来接手。”
做过多年酒店行业,郑咏梅明白老年食堂“不是个赚钱的行业,一天的收入不及酒店的一桌。”因此承接后,郑咏梅第一时间考虑的便是,老年食堂如何生存下去。
幸福邻里食堂老板唐延胜和同行交流的一致结论是,如果老年食堂只服务老年人,客流根本无法支撑食堂的运营。“要么政府一直贴补,否则只能走向倒闭。”
为何老年食堂经营会如此之难?
郑咏梅算了一笔账,金秋大食堂一天有200多位老人造访,经过优惠政策的调配,一半以上老年人一餐消费为10块到11块,有些老人甚至只需要5块到6块,很少有“高消费”出现。因此他们的消费对于食堂经营来说只能保本。
幸福邻里食堂的员工也表示,老年人比较节省,点上一个素菜加上一碗饭,只需要四块至五块,就算点两个菜,大多价位只要10块钱以下。“店里来的老年客户60%消费在10元钱左右,偶尔有花15到16元,算是比较高的了。”
正因为老人的低消费,老年食堂成本收益并不平衡。“总不能一直依靠街道、政府补贴,我们老年食堂也要想办法生存下去。”郑咏梅说。
求变,把年轻人纳入经营对象
郑咏梅选择的模式是老年食堂多样化经营。
金秋大食堂的厨师炒菜有个时间表:中午10点至11点半,菜色松软低糖,是给老人们食用的菜色;11点半至1点,重油重辣的菜轮番登场,那是为了留住年轻人的胃。
“一口锅,炒出了两种类型的菜色,老年食堂的师傅只有多干活更百变才能适应。”郑咏梅说,虽然累点,但“年轻人光顾”确实撑起了老年食堂一半的营业额。
除了散客点单,郑咏梅也希望通过团餐扩大客流,“目前有三家挂靠单位的员工订餐,公司餐补直接打到食堂,我们负责送餐。”
她还组建了微信散客群,三十多个附近上班的年轻人,会在下班前提前通知郑咏梅炒菜,几个人炒菜就会消费100多元。
记者注意到,将年轻人纳入老年食堂运营,已经是老年食堂谋求生存的统一策略。
“嘉味道”刚开业就被年轻人“发现”,其实也是食堂团队背后提早调研后的结果。“我们调研发现,周边能吃快餐的地方不多,居住和工作在此的年轻人又很多,于是改变了老年食堂的经营模式,将年轻人纳入消费对象之一。”店长说。
一开始,“嘉味道”一天30多个菜里只有1个辣菜,大多是老年食堂常见的大排、鸡腿、香干炒肉。改变了策略后,为适应年轻人的口味,增加了小炒肉、干锅花菜、毛血旺、酸辣土豆丝等等,调整到一餐有55至60个菜可供选择,且里面有八至十个菜是辣菜。
“年轻人口味重,爱吃辣,喜欢吃小炒的偏多。”店长说,老年食堂照顾了年轻人的胃,也引来了双向奔赴:现在店内的人多,流水多,经营得有声有色。
年青客流的重要性,幸福邻里食堂老板唐延胜说得更加明白直接,“需要拿从年轻人这块赚的钱,去贴补老年客流这块的亏损。”
多样化经营,有难有暖
随着年轻人涌入,老年食堂也衍生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
“通常,老年食客和年轻食客是错峰而食的,比如上午10点至11点半,是老年人客户的中餐时间。11点半至1点,年轻人居多。这是不同的年龄段用餐特点决定的,老年人习惯吃饭早点,年轻人则因为上班时间限制和用餐习惯,普遍吃饭偏晚。”郑咏梅说。
但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夏季室内用餐的需求加剧,午餐高峰时,不同客户群依然免不了出现矛盾点。
“中午高峰期,老年人多年轻人也多,我们要优先老年人️。”郑咏梅说,自己经营的是老年食堂,要先保证老年人用餐需求。
往往这时,郑咏梅化身“老娘舅”,一边送馒头给年轻人,让他们去会客厅等一会儿,一边去哄老年客户,像是哄小孩子一样,说没位置了,阿姨叔叔吃完了能不能先撤,“因为部分老年人习惯吃完之后坐在那聊天,无法快速翻台。”
连日35度以上的高温天,这种情况几乎每天在金秋大食堂上演,“馒头都送出去不知道多少个了。”
也有老年人向郑咏梅吐槽,“老年食堂接待年轻人,为什么不干脆叫年轻人食堂。”
郑咏梅说,多样化经营后,她也在努力平衡着老年食堂各方需求,目前店内年轻人客流占比25%,她会控制最多允许年轻客流30%,否则难以平衡老年客户和年轻客户的关系。
不过,食堂里大部分老年人和年轻人相处还是很融洽的。老年人会关心年轻人吃饭分量是不是太少了,“有老人偷偷买馒头给年轻顾客加餐,高峰期让年轻人去旁边等待一会儿,他们也很理解。”
在幸福邻里食堂,老人们和年轻人则采取排队就餐的形式,老年人无提前优先就餐的照顾,“现在,老年人年轻人素质也高,这个食堂面积比较小,如果年轻人先坐下了,老年人也需要等一等。”唐延胜说,现在老年食堂的概念更像是社区食堂,不止面向老年人,也面向年轻人,年轻人和老年人在老年食堂的用餐权利是平等的。
“新老年食堂”走向何方?
唐延胜即将在青年路开张一家全新的“幸福邻里食堂”,面积有300多方,可同时容纳100多个人就餐,设计上更加年轻化,装修采用的也是颇受年轻人偏好的日式风格。
对于这家全新的老年食堂,唐延胜寄予厚望。
“这是面对杭州全部的老年人和年轻人的食堂。”唐延胜说,之前的老年食堂更多服务于本社区的老年人,优先照顾本社区的老年人,办卡优惠。但新的老年食堂不一样了,全杭州的老年人都可以去办卡享有优惠。年轻人就餐正常付钱。
在“嘉味道”老年食堂,去年开业以来,年轻人比例一直高于老年人,最高时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是八比二。“现在老年人就餐比例慢慢提升了,已经占到了客流的四成。”店长介绍,这一家老年食堂一直很受年轻人欢迎,一大半的收入都来自年轻人。现在正处于暑期,年轻爸妈带娃来吃饭的比比皆是。
在郑咏梅看来,老年食堂不仅仅起到了解决一日三餐的问题,更像是老人们的精神寄托地点。“有些老人们比较孤独,每天不是看电视就是‘看天花板’,但是来老年食堂,他们可以和朋友聊天,吃饭只是一部分,这种亲朋欢聚的氛围能缓解孤独。”
最近,郑咏梅打算,在金秋大食堂的墙上,弄出一片“孝心墙”,贴上老年客户和子女的照片,“子女来看老人时,我们给他们拍几张照片,用一些奖励方式,督促他们经常回来看老人。”而在老年食堂消费5、6元一餐的老人们,孩子们来看他们时,也都舍得花钱,在老年食堂点上上百元的炒菜。
虽然老年食堂不挣钱,但是郑咏梅表示,自己已经离不开了,“老人们很重感情,我做食堂不过几年,一生病,好几位老人要跑去给我买药。”这种温暖,让郑咏梅忽略一些经营上的“难”,而专注做出老年食堂的“暖”。
已经有四家海鲜店的唐延胜也开办了十几家老年食堂,“我有时候开玩笑说,老年食堂一天不抵海鲜店一桌,但是不能不赚钱就不做。用年轻客流赚来的钱去守护老年人的用餐优惠,是社会养老助老的一种体现。”
来源:潮新闻 | 撰稿:记者 章然 实习生 戴贝宁 | 责编:韩辰霄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