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房子,不问工作,不问年龄,来了就是浙江人。
在各大城市纷纷降低落户门槛的趋势下,浙江省也放出大招——浙江全省(杭州市区除外)将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
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通知,印发《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7月22日起将正式施行,有效期为5年。
《方案》明确,坚持尊重意愿、存量优先的原则,推动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一项新政的出台,往往会引发诸多讨论和疑惑。为什么浙江要出台这项政策?有什么利好和意义?是否意味着抢人、卖房? 对此,潮新闻记者和多位专家聊了聊。
主要受惠者:或是大专及以下的外来务工人员
这项政策能惠及多少人,又有多大吸引力呢?潮新闻在采访中得知,有人对进城落户存在顾虑,也有人表示,有点心动了。
杭州富阳农村的张波,她在宁波工作十年,没有落户,户口一直在农村老家。“在宁波生活、工作,感觉外地人和本地人没有太大差异,基本享受着同城化待遇,只要交了医保,医疗待遇都一样的,买房、买车也没有限制。
但是,为了两个小孩读书,她把孩子的户口落在宁波,“宁波的教育资源很好,希望以后娃也能在这里上个好中学,考个好大学。”
河南籍的周奶奶的想法也差不多,她退休后在浙帮儿子带孙子,和老伴一直没迁户口。周奶奶告诉记者,小辈们落户后在购房、上学等方面都有便利,“我们落不落户都无所谓,关键是孩子们。”
来自丽水松阳的穆女士认为,农业户口是否愿意迁到城里,这不是一个绝对的命题,“人都是往好的方向去选择的,如果去城里能解决就业、住房,甚至孩子上学匹配优质教学等问题,除了恋家情结严重或者年老的老人,80%都愿意迁,甚至出钱都愿意。但是,现在浙江的教育、医疗都讲究均衡了,农民也不比城市差多少。如果只是有个居民身份,我为什么要迁户口呢?”
来自温州农村的简女士对于新政中“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存在疑惑。
“进城落户了就迁出本村了,不是本村集体的人了,凭什么还有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简女士说,老家不少朋友都认为,“出去容易,回来难”。
黄文斌夫妇从河南来浙务工已经十年,户口还在老家,对于落户政策,他们也存着保住老家耕地、宅基地等等顾虑。“因为没有本地户口,孩子也能够上学,所以我们也不太愿意落户。”黄先生说。
不过,在嘉兴从事快递工作的杨冲看来,浙江这一政策是下了大功夫,他着实有些心动。来自四川农村,他很喜欢浙江,如果能在浙江把工作稳定下来,自己有意愿把户口迁过来,“我们都向往大城市,往好的地方发展。”
一名长期从事房地产行业研究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浙江取消落户限制,此举主要是“留人”,而不是“寻找接盘侠”,“如果政府为了卖房,直接取消限购就行了。”
在他看来,这些年,东北地区人口外流情况一直比较严重,人口流失必然伴随着需求萎缩、房地产价格下降、就业岗位减少等,经济不振就更加留不住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户籍制度影响最大的是教育和医疗,留住人才,先把城市规模做起来,有人自然有产业,城市也就慢慢有了活力。”
针对大家的顾虑,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表示,浙江省对本科学历以上的外来人口已经有比较宽松的落户规定。这次政策的主要受惠者,可能是大专及以下的务工人员。他们是否愿意进城落户,取决于成本和效益两方面的比较。
“一方面是放弃农村户口的成本,包括失去承包地和宅基地,还有情感归属感上的损失等。另一方面是落户城市能享受到多少实在好处,包括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等。”赵志荣说,可以购买城市住房也是福利之一,但在高昂房价和收入机会缩减的挤压之下,短期效益可能不会太显著。
农民进城落户,后顾之忧如何解决?
“既然要农民进城,就要我们的解决后顾之忧。”一直以来,这是许多农民的心声。
最大的担忧是什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民进城落户后,自己的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如何处置,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按过去的政策,农民要落户城市,得把宅基地退出来,集体收益分配权取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特别能干的人会愿意进城闯荡,但大多数人比较保守,就守着自己农村的土地。”长期从事国土资源研究的何长宏告诉记者。
《方案》中,在放开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中明确,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方案能够保障农民的权益,既然要让农民做城镇居民,又不能影响他们的现有利益。宅基地是很多农民的最后一道保障,有能力的人去闯荡,也要给他们留有后路,不行回来还得有饭吃,这样大家才会愿意去。”何长宏说。
也有人问,大家都去城市里了,农村的土地怎么办,谁来从事农业生产呢?
何长宏介绍,对于农村的集体土地,农民拥有承包权。近几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经营权,意味着农民可以转让自己的承包地,拥有了更大的处置权。
“如今规模农业逐渐成熟,科技水平也在提高,再加上市场经济的调节,当土地成本低了、粮食价格涨了,就会有人愿意去种地的。当然,政府也应出台一些农业扶持政策,鼓励更多有能力的人去从事农业生产。”何长宏说。
近几年,中央相关部门一直强调,为了适应农民进城落户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等更大的处置权,各地可以积极探索农民承包地的退出机制,允许在城镇有稳定的就业和定居的农户转出承包地。
当然,对于《方案》日后如何落地,大家也有很多期待和考量。“对于农村的一亩三分地,老百姓难免有顾虑,政府在相关方面还需要做更多工作,给大家吃定心丸。当然,政府也不是要一刀切,把大家往城里赶,是吸引人来,但不是强制。”一位社会人士这样和记者说。
过去,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的原因之一,有些农民不愿意落户,还有些农民“想落的不能落”。
打破城乡户籍壁垒,为什么是浙江?
正如许多人所说,《方案》的深远意义,是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加速城乡融合。那么,要打破城乡壁垒,持续地吸引人、留住人,浙江有什么底气?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告诉记者:“浙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区,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有较强的基础。特别是扩权强县等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乡村振兴发展较好,为城乡拉平差距和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才有底气去打破城乡户籍壁垒。”
城乡一体化,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组数据可以验证:近20年来,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37缩小到1.9,地区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1.58,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普惠,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居各省区第一。
换句话说,只有练好了内功,张罗好了家里,才能吸引更多人入住。
在赵志荣看来,浙江省是沿海经济大省,人口流入的吸引力大,这是浙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振经济信心的一个举措。“在地区竞争激烈的当下,降低落户门槛,有助于吸纳周边省份的人口,尤其是已经在浙江务工的流动人口,把户口迁入浙江。适龄劳动力人口在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需求,对地方经济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马亮看来,浙江的做法有很强的全国推广性,当然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还很难复制推广,但是在绝大多数城市,都有推广的潜力。
尤其在当下,人口出现负增长,老龄化挑战大,大型城市需要大量劳动人口,以此保持生机和活力,更需要人员来补充。
根据2022年浙江人口数据,11座地级市中,常住人口在300万以下的城市有丽水、衢州和舟山,300-500万的Ⅰ型大城市仅湖州一座,超过500万的有7座,其中杭州是唯一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
其实,浙江并不是最早全面放宽城市落户限制的省份。为城市“抢人”,不仅是浙江,山东、江西等地也全面放宽了城市落户条件,提高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但是,浙江也做出了许多新的创举。
“这份方案含金量很高,因为有步骤、有表格、有量化指标,比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到2027年要达到76%,这是很重要的指标,意味着浙江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2-3个点,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何长宏说。
要引人来,更要留住人,好的公共服务是关键。方案中提出了许多公共服务保障目标,全省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数从36.3万套(间)提高到120万套(间),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的就读比例要大于90%,以及各类保险的参保人数指标。
“这是新型城镇化的需要。取消对流动人口的落户限制,让他们也能享受相关教育社保福利,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一步。”赵志荣说。
“长远来看,浙江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户籍限制取消也会推动人口跨地区流动,激励地方政府改善公共服务,通过公共服务优化来吸引人口和留住人口,由此形成人城共荣的良性循环。”马亮说。
来源:潮新闻 | 撰稿:何泠瑶 许伊雯 实习生 关春源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