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江苏苏州三岁半萌娃在家长引导下坐高铁,10个小时不哭不闹的视频引发网友点赞,甚至一片惊叹,并且热议至今。
与之相对,著名作家苏小懒近日带孩子坐动车,据其称孩子安静坐着,却被乘务员两次提醒管好孩子,她愤而投诉。
近期高铁上频发的诸如此类的“熊孩子”事件,无疑在把大众拉入一个多方位的思考。
01
大众意识里,大概认为高铁这样的环境,就配安安静静,不能有任何不和谐的喧嚣。
也因此,发生在这类情形下的“熊孩子”事件,更容易引发热议。孩子小的,板子会打在家长身上;孩子大的,板子会打在教育身上。
成都一列车上甚至发生有孩子闹腾列车要求家长把孩子带到车厢连接处这类无奈或奇葩的规定。
与之大潮流相对比,江苏这个三岁半萌娃在家长引导下坐高铁,居然10个小时不哭不闹的视频,自然引发网友的好奇:她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经验据称如下:从孩子1岁多就开始引导,通常会以积极教育的方式,鼓励孩子独立自理。其父亲认为这是孩子能够乖巧坐好的原因。
在个性张扬的今天,如此整齐划一显然只是徒有羡慕、说说而已。这样的孩子也只能是“别人家的孩子”。
更多的情形是,孩子并不会顾忌大人的心理,而是凭天然选择“我行我素”:想哭就哭,想闹就闹。
02
其背后的逻辑轨迹才是现实更真实的折射。任何极端的事情背后,往往有着异与常理的因素在发酵。
据媒体报道,近日,著名作家苏小懒在乘坐广州至珠海的动车时,孩子安静坐着,却被乘务员两次提醒管好孩子。此后,她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感觉被冒犯,明确表态反对区别对待,并呼吁公众对婴幼儿家庭要有包容度。
此言论一出,又引来网友热议。
铁路部门解释说,是乘务员安全宣传不到位,造成误会。相关法律界人士表示,铁路方面的做法在合法性上并无问题,但乘务员在劝解中应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如果乘客感到不适,有权提出投诉。
另外最近媒体报道的“高铁座位二维码可投诉小朋友吵闹”和这个“三岁半萌娃坐高铁10小时不哭不闹”,都是一种有些“极端”或者理想化的纠结。
而对于有些车厢广播还会播报的“如果婴幼儿哭闹,请到车厢连接处安抚”这类以为可以缓解问题的方式,明显也不能满足各方心愿,甚至会引发更多的对其可能出现的负面结果的猜测。
一个基本能够让各方同意的建议是,职能部门和公共交通工具管理者发挥作用,张贴宣传关爱未成年的海报、标语,对带儿童出行的家庭,提供更有温度、更有方法的公共支持,也请大众对出行的婴幼儿家庭有一些包容,不要拿成人的出行文明礼仪来要求婴幼童。
除了这样,还能咋样?
03
随着日渐增多的高铁车厢孩童吵闹引发的纠纷,舆论给予了铁路方面较大压力。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值得关注的。
其实,为了维护车厢内的秩序,铁路工作人员选择劝解带孩子的家长“管好自己的孩子”并无恶意,也不涉及侮辱、诽谤、寻衅滋事,应该是正常的履职行为。
当然,作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列车乘务员应当灵活、合理地进行车厢管理,尊重每一个乘客的权利和尊严,在提示时应当使用尊重的语气,不能挑衅激起乘客的本来就浮躁的情绪。
与之对应的是,对“熊孩子”行为的不满,主要针对的也主要是那些任由孩子胡闹而毫无作为的家长,不是管理而无效的家长。
起点是“熊孩子”,落点是家长及其教育。
围绕“熊孩子”事件所激发的有关道德、人情、法律、社会等等问题的热议和探讨,无疑透露出一种社会情绪。这种情绪又不像其他事件那么容易识别,容易判断孰是孰非。在宽容度和矫情之间有一片模糊地带,这个地带在考量人们的耐心和社会价值观的趋向。
因此,我们在追求法律完善、司法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关注道德这一“软实力”的补充和完善。因为,无论价值观的取向还是法律的条条框框,都不能替代一个社会该有的柔情和温度。否则,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个无触无感的“冰美人”社会,这样的社会断然算不上是和谐。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张逸彬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