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朱惠芳在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 图源:国新网
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第14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第25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队员,湖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朱惠芳作为群体代表之一亮相见面会。
“直到今天,我与非洲那片热土、那些善良可爱的朋友们都未曾分离。”记者拨通惠芳的电话时,她这样说道。5年前,恰逢浙江援外医疗50周年之际,记者赴西非马里,跟随第25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采访,作为队里“老大姐”、曾有过支援中非经历的朱惠芳不止一次这样表达自己对非洲难以割舍的情感。
2018年,记者(左一)在马里采访时,与第25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部分队员的合影。左三为朱惠芳。
目前,朱惠芳担任湖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从事护理工作38年。其间,她两次志愿参加中国援外医疗队,出色完成使命任务,当地患儿亲切地叫她“中国妈妈”。
在国新办的见面会上,朱惠芳多次向中外记者提到了祖国。“作为中国医疗队的一员,我能够穿上印有五星红旗标识的工作服深感骄傲,与志同道合的优秀队员们一起工作生活也倍感荣幸。”
两度援非的经历,让朱惠芳更加懂得援外医疗的分量。
2010年,第14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出征,彼时她对于非洲的印象,仅限于文学作品中的描述。然而,抵达非洲后,最先摆在朱惠芳面前的是疾病的困扰。“在此之前,没有人切身体会疟疾是什么感受。”初到中非的一个月内,包括她在内的8名队员相继感染疟疾。
“夜间体温高达40度,全身冒汗、四肢乏力……”朱惠芳回忆道,队员们相互打针、照料。在远离祖国与亲人的中非,16名队员的互帮互助成为她坚守的动力。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朱惠芳与队友们完成了两年的援外任务。
朱惠芳(左一)与第25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的队员们下乡义诊。 记者 陈宁 摄
2016年底,浙江省开始征集第25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队员,已经年近50岁的朱惠芳毅然再次报名。为什么再去非洲?面对亲人、朋友们的疑问,她的回答很实在:“我想趁自己还年轻,再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2017年7月,朱惠芳抵达马里首都巴马科,二度援非时,她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厚的感情,也更愿意为改变当地的医疗条件贡献绵薄之力。
国新办的见面会上,朱惠芳回忆起了自己在马里期间与一位16岁患者结下的深厚情谊。当年,这位马里男孩车祸后颈椎伴脊髓损伤,发生了尾骶部严重压力性损伤,朱惠芳接受护理会诊后,每天利用休息时间悉心照料,直至男孩康复。
2018年记者在马里驻地采访时,朱惠芳曾向记者展示了一件颇有意义的当地特色服饰,这件漂亮的衣服就是男孩出院后,他的母亲专程数小时赶到医院,亲手交到朱惠芳手中的。
男孩母亲送给朱惠芳的特色服装。记者 陈宁 摄
“直到现在我们还有联系,他现在已经成为马里的一名大学生了。”朱惠芳告诉记者,非洲人民对中国医生的信任,是她职业生涯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
面对中外媒体,朱惠芳多次提到了祖国。祖国二字,也是这些年记者多次与她交流时,她口中的高频词。在结束马里医疗队的工作时,她说过:“援非历程虽然充满艰辛,但每每想到想到这是祖国交付的使命,非洲的患者们需要我们,内心便只剩下勇往直前的信念。”在获得骑士勋章后,她说过:“一代代援外医疗队员的背后,都有强大祖国的支持。队里每位队员都在辛勤工作,这枚勋章属于祖国和每一位队友。”
“我们非常欢迎年轻人加入我们中国援外医疗队这个光荣的大家庭。我们的队员在外工作,需要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工作。”作为两度援非的老队员,见面会上,朱惠芳还向年轻一代医务工作者发出“邀请”。
到今年,中国援外医疗事业已经走过整整60年的历程。
1963年,中国政府向非洲国家派遣的第一支医疗队抵达阿尔及利亚。5年后,浙江也参与其中,先后向马里、中非、纳米比亚派出医疗队,至今已走过55个年头。60年来,中国已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他们跨洲越洋,在异国他乡为当地百姓消除病痛,累计诊治患者2.9亿人次。
一代代医务工作者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让相隔万里的中国与非洲紧紧相依。
来源:潮新闻 | 撰稿:记者 陈宁 | 责编:周宣印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