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物保护圈发生了一件大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了。
从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定于2023年11月起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后,浙江今年连续召开两次部署启动会,并在浦江启动试点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这次普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物普查?浙江计划怎么干?文物普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它不仅和文物工作者有关,也和我们息息相关。
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2月29日,浙江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暨部署启动会在杭州召开,正式启动了浙江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等文件。
记者了解到,浙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主要任务是建立各级普查机构,确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培训,建立全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库,加强对各地普查工作的技术指导等;
第二阶段为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野外文物调查,认真做好文物数据和相关资料的采集、登记工作;
第三阶段为2025年6月至2026年5月,主要任务是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全省文物资源目录和数据库,逐级验收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
到2026年5月,我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正式结束。
距离上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经过去13年的时间,第四次文物普查,也将按照新时代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新举措。
其中有一些明显的变化。
记者发现,在年代的普查标准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古代文物下限延长至清代,将1911年以前的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全部纳入普查和认定范围;
在此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物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将原先的六大类59项文物类别,细化扩展为63项,首次明确将文化景观纳入普查对象。
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全国文物普查,将深入践行“应保尽保”的原则,凡是符合普查标准的文物古迹、文化遗产,将全部纳入登记。最终,推动系统保护,将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登记和公布列为主要任务,把普查成果作为各行业名录公布的基础,为构建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每一次普查,都有重大成果
全国文物普查究竟要做什么事情?
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在实际操作中,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不仅要详细记录每处文物的名称、地理位置、经纬度坐标、建造年代等基本概况,还需要对文物本体的保存现状进行细致检查,记录文物是否有损毁、风化等情况,等等。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浙江共登记了不可移动文物73943处。每一处发现,都离不开万千的文物工作者。
在2007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启动后,浙江文物系统基层干部俞剑勤,就亲自带队深入12个镇乡(街道)、506个行政村、773个自然村,徒步丈量面积657平方千米,手录56本野外调查纪录手册,登记1305处文物点、4630多份图纸的手稿和相片拍摄等资料。这些资料最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开展的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每一次都有重大成果——
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从1956年开始,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这次普查仅覆盖24个省份。但在此次普查的基础上,1961年国务院颁布《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一普”的成果,为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从1981年开始,普查覆盖面积比第一次普查明显增大,这次普查基本实现了对全国文物资源的总体掌握,有力促进了文物法制建设。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在普查基础上,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二批至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也公布了多批次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起,国务院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这次普查历时5年,全国共登记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查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家底和基本情况,掌握了文物资源大量基础信息和翔实数据。在普查基础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到5058处。这次普查的成果,也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工作的重要基础。
从前三次文物普查看,我们对文物的内涵、价值认识不断深化。可以说,每一次文物普查,都促进了文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系统性、全面性地摸清文物家底
浙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境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浙江文化遗产名列全国第一。
从古越文化到南宋临安遗存,再到近代红色革命遗址,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
比如,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员充分运用了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科技手段,让许多原本隐匿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位于温州龙湾区瑶溪街道黄石村岙底山下的明代抗倭忠烈塔,就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新发现的文物点。1553年至1563年间,温州频遭倭患,特别是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再次乘数十艘海船,在瑞安东埔登陆,气焰嚣张。由于历年抗倭,死伤官兵无数。黄石村山下的这座“忠烈塔”,也是那些牺牲官兵遗骨的安置地。这座古塔被发现后得到重视,成为龙湾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意味着浙江将系统性、全面性地摸清文物家底,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现状,以便采取更科学、精准的保护措施,确保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通过此次文物普查,能够发掘和整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丰富和完善浙江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体系,为学术研究、教育普及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撑。
此外,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可以带动旅游、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历史的记忆将在我们手中,不断延续。
来源:潮新闻 | 撰稿:李娇俨 通讯员 刘自俊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