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9日,是杭州市行政区划优化调整三周年。3年前的这一天,新余杭区“诞生”。
你可能没听说过这个“浙江经济第一区”,但全国很多人的日常生活,都与余杭产生着某种程度的链接——
结束一天工作后,你在沙发上刷着淘宝买喜欢的商品;然后,菜鸟裹裹将你购买的商品按时送达;
你可能是个“三体迷”,当你观看真人版《三体》时,一条弹幕提醒你,主角进入三体游戏世界的设备来自余杭的科技企业……
俗话说,三岁看老。在新余杭区“三周岁”之际,回顾它一路向“新”而行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也是观察浙江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样本。
突围与未来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新余杭区就在突围。
2020年,原余杭区GDP首破3000亿元,成为浙江首个“3000亿区”。而2021年4月,原余杭区一分为二,成为新余杭区和临平区。新余杭区GDP又回到2000亿级。
2022年初,余杭定下了通过三年不懈奋斗“重回双千亿”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
2023年,余杭GDP总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全部位列全省第一。
不仅如此,这一年,余杭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近30%、人才总量占常住人口的3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70%,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增长”,也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质量”。
2024年初,余杭定下“32141”的新目标——GDP总量超30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亿元、土地出让金总额超400亿元,争取百亿产业项目更多落户、早日落地。
春光正好,走在余杭大地上,就能感受到一股奋勇争先、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心脏”地带,未来科技城正超前布局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空地一体等未来产业,以阿里巴巴、菜鸟、钉钉、中电海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力量正蓄势赋能。
位于五千年良渚文化腹地的良渚新城,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正日益凸显。万劢德芯云城影视拍摄基地自竣工以来,不断刷新着微短剧剧组的进驻速度,这里平均每天要开拍20多部剧……
再向更北望去,在杭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北大门”,坐落着余杭制造业主平台钱江经济开发区,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等产业蓬勃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云集……
“创新驱动、人才引领”,是过去三年余杭不断突围的法宝。从2021年到2024年初,余杭人才总量从31万人跃至40万人,连续三年捧回“科技创新鼎”。天目山实验室揭牌后,余杭在10家省实验室中占到4席,成为浙江创新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突围之际,余杭正在谋划未来——
布局绿色能源、智能物联、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有针对性地招引关键项目延链补链建链强链,形成更强的产业集聚效应;
启动打造人工智能和智能计算两个千亿级产业链,加快布局“人工智能+”,通过新政支持创新主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模型、公共算力服务平台等;
第三次“牵手”浙大,深化战略合作,共建量子研究院,合力打造量子精密测量、高端科学仪器和量子计算领域的高能级平台。
这些动作,都指向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对余杭来说,其目标便是广邀天下英才,与更多创新主体一起加速成长、共创未来。
不变与升级
产业能级日益提升的背后,不变的是“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服务理念。
上个月,申昊科技搬进位于余杭义桥的新大楼,偌大的空间如同一个未来感的展厅,智能巡检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模拟作业的场景一应俱全。申昊科技落地余杭11年,布局机器人领域超10年,尤其在近三年,研发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产品。
企业相关负责人说:“余杭区为企业提供政策直达、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企业可以心无旁骛地研发。”
余杭为企服务理念坚守如一,却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向着“最优解”升级、进阶。
两年前,余杭发布“黄金68条”,每年实际支付超过100亿元资金用于产业扶持。今年2月底,余杭对该政策从“创新生态打造”“优质人才引进”“未来产业发展”“创新基础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优化升级,惠及范围更广、支持力度更大。
成立仅两年多的进迭时空(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专注计算芯片的研发,在下一代芯片的科创道路上已经取得不少新突破。企业创始人兼CEO陈志坚说,在下一代芯片领域,国产技术大有纵横捭阖的希望,新政的发布让他们更有信心了。
同样得到升级的还有“黄金20条”人才扶持政策。
面对超40万的人才总量,新政从人才引育、项目扶持、生态塑造、优化服务等方面,拓宽余杭人才“朋友圈”,力争到2027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0万人。
余杭对人才的磁吸力,还离不开区位优势的升级。比如杭州西站建成投用后,不仅是交通枢纽,还被打造为“永不落幕”的人才枢纽。在这里能看到高层次人才招聘会,人才驿站为来杭人才提供暖心服务。
去年2月,从厦门发往杭州的G2380列车到达杭州西站,让北京大学博士生林同学不出站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双枢纽融合,推动了人才在余杭真正落地生根。
一撇与一捺
三年时间,随着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建设,余杭城市面貌发生着方方面面的变化。
余杭区北部,东西向延伸着一条璀璨的文化“玉带”。以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向西是传承千年的径山文化,往东是拥有两千年底蕴的大运河文化,“玉带”上还散落着良渚博物院、国家版本馆、瓶窑古镇、安溪老街等一颗颗明珠。这是良渚文化大走廊。
东至景兴路,西至舒心路,南至规划景观湖,北至向往街,全长2.5公里,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这是余杭区正聚力打造的“世界级城市中轴线”。
良渚文化大走廊与世界级城市中轴线,是过去三年间,余杭城市规划中极为重要的“一撇一捺”。
去年,在良渚文化大走廊上,余杭完成了首届“良渚论坛”、亚运火种采集两大“国字号”任务。在良渚文明闪耀世界的同时,余杭加快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发布了大走廊首期“十大项目”和“文化+”产业政策20条。
今年,良渚文化大走廊被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有望引进更多重大产业项目,为这条走廊的发展带来巨大想象空间。
作为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中轴线,同样值得期待。
在国际知名机构的设计方案中,展现了一个集商业、教育、酒店、创意、创新、自然和生态为一体的“城市中心”:不仅有摩天双塔、庞大的湿地湖链,还有市民公园、市民中心、音乐厅、大剧院、艺术文化中心等高能级生活服务设施,希望通过建设一大批具有烟火气的点位,能让人们愿意搬过来、住下来、留下来。
更多的蝶变,在余杭的角角落落发生——
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启用、城北万象城建成、浙大一院总部二期等一批省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签约落户或开工建设等,让民生福祉更优质;
径山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传梭博物馆、蔡志忠文化馆等特色文化场馆落户西部山区,让乡村更有活力……
眼下,正是四月江南好风景,文一西路的樱花季还没过去,径山茶农正在忙采茶。一路向“新”而行的余杭,在产业、经济、文化等领域不断绽放繁花。
来源:潮新闻 | 撰稿:唐骏垚 通讯员 徐颖 谭琴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