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浙江 > 湖州 新闻详情 A- A+
建筑大师造的房子成了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发布时间:2015-11-29 21:21:23    

M000DBACggSBFZZXiuAPE6TAAcPSKh4c24655.png

资料图   97岁高龄的杜承棋依然精神矍铄

  “哦,老杜,你们碰到他了,他身体好不好?”“好着呢,97岁了,看上去顶多80岁左右。”说起杜承棋,德清不少上了年纪的离退休干部、退休工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老杜有两下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德清县许多重点工程,都少不了老杜的身影。

  造过的房子已成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那么,老杜究竟是谁?老杜说,他是东阳市横店镇岩前村人。小时候在东阳跟着爷爷生活了15年,而在德清已经生活了82年,所以早已是名副其实的德清人了。

  1933年,15岁的杜承棋跟着干建筑活的父亲和亲友来到莫干山,从此与建筑结缘,成为其一生不换的职业。都说莫干山是“万国建筑博览馆”。想听一下博览馆的故事,如今健在的、最权威的、最资深的“代言人”非老杜莫属。

  1933年3月,冬去春来。莫干山熬过冬日的沉寂之后,迅速热闹起来。

  那一年,已是国民政府收回莫干山主权的第七个年头。莫干山正处于第二次开发热潮,社会名流争相上山,建筑需求极大。杜承棋跟着师傅们住在百步岭一带的工棚内,虽然条件艰苦,却有干不完的活。

  那时的杜承棋正值翩翩少年,看什么都新鲜,学什么都有劲。头几年他做学徒,出山后到营造厂当师傅。他参与建造的第一幢建筑是莫干山上的公益会会所(328号别墅)。后又参与建造了莫干山塔山山顶上的凉亭(抗战时期被日军拆掉亭顶改成炮台)。1934年至1936年,杜承棋参与建造了黄郛(民国著名政治人物,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教育部长、上海市市长等要职)的511号别墅。杜承棋说,黄郛对511号别墅要求考究,当时黄郛吩咐,一律采用质地坚固的青石,黄色等其他颜色的石材一律不用。由511号、509号、512号组成的白云山馆,是游人们喜欢的景点之一,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在这里发生,也是德清第二中学的发源地。如今,白云山馆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杜承棋参与建造的不仅有房子,还有公路、桥梁等。1952年,庾村至莫干山的一条便道要扩建成公路,被分成两大施工段。杜承棋负责山上更为重要的一段,省里拨下来只有3万元预算,杜承棋与同事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任务。这一年,杜承棋还造了一座水泥桥,桥很小,但名气不小,无数游客途经过,就是庾村的洋桥,现在还在使用。杜承棋说,1954年3月整段公路完工,从庾村洋桥头一直修通到了皇后饭店,就在这条盘山公路刚刚完工的时候,毛主席到莫干山视察,可坐七个人的“七人房轿车”从杭州到达庾村后直接从山下开到山上的皇后饭店。

  山上山下争抢的“大师”

  虽然他没有建筑大师的头衔,实际上他已是德清人公认的“大师”。说起杜承棋,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莫干山上的人,退休前在莫干山管理局工作。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他经常在莫干山下的城关(乾元)等地上班。原来,他是被山下的德清县“抢”下山来的。

  “抢”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老杜带领一帮人建造一批急需的建筑。

  在莫干山芦花荡的一幢公寓中,杜承棋笑着回忆说:“那时候,德清县政府的人到山上来了三四次,要将我调下山,因为我的组织关系在省里,须省里同意才能正式调动,所以只能是借用性质。当我下了山到了城关,就回不上来了,山下要造的建筑太多了。刚下山的时候山上原本是不同意的,因为山上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山上经常提醒我早点回到山上来。”

  1958年,武康县、德清县两县合并,许多基础设施急需上马。像位于乾元县街的德清人民大会堂、位于乾元西门外的冷库、乾元山脚下的人民医院都是当时德清的知名建筑,杜承棋就是这些建筑的主要建设参与者。

  现在,湖州市技师学院内保留着一幢三层楼的青砖老房子。这里原是冷库的一部分。尽管已经超过半个世纪,这幢房子依然完好,大有历久弥新之感,成为技师学院的一张名片。三十多年前,作者曾经在这幢楼里学习生活过两年,对这里非常熟悉,今天再去看这幢老房子,发现仍然坚固耐用,甚至还因为足够牢固,在原基础上加高了一层,完全看不出长高了的痕迹。没想到,这幢老房子出自老杜等人之手。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建筑一幢三层楼房子属于“小菜一碟”,但是在半个世纪前,却是困难重重。比如,当时难以找到水泥钢筋这些可用之材。像位于乾元的原德清人民大会堂,要求的跨度很大,中间不能有柱子。好不容易在乾元东门城桥外面的一个木行,找到了“最长最好”的木头,用三根木头相拼接才完成一个跨度。三十余年前,德清人民大会堂一度成为全县最热闹的文化娱乐场所,最受欢迎的电影一定在这里率先放映。

  杜承棋回忆说,武德两县合并后,他记得城关(乾元)最早建造的建筑是直街上的邮电大楼,邮电大楼造好后,又在其对面造了手工业联社大楼,之后又造了县桥旁的浴室。还有,像县政府大院内、县街西端北侧等处建造了很多房子。“我当时主要负责技术质量,每天要到建筑工地去督查、协调、指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杜承棋还被调派到特别重要的岗位,或负责或帮忙,如战备粮库、防空洞的工地,都成为老杜的工作场所。

  山下的德清县急需建筑师,其实当时的莫干山上同样急需建筑人才,按常理杜承棋是没有富余时间抽身下山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莫干山,虽然到处溪水潺潺,可是到了用水高峰期或枯水季节常常陷于缺水困境。那时,有一个全国性的石油炼化工业会议放在莫干山召开,具体地点选在了当时条件最好的武陵村。莫干山管理局的局长却是忧心忡忡:开会的人很多,水供应不上怎么办?杜承棋被指定为完成此项任务的实施者。但是,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武陵村的水源并不充足,最终只能临时断掉其他用水来确保武陵村的供水。在这种情况下,一大堆寻找水源建造水库的任务压在了杜承棋和他同事们的身上。就这样,杜承棋被“逼”成了小水库专家。

  解放后,莫干山上的大教堂曾经被用作全省教职工培训场所,但是由于用水紧张,尤其到了枯水期,就无法开展正常的培训。大教堂下面的一个地下室,让莫干山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眼睛一亮。不出所料,最忙的人又是老杜。杜承棋凭借自己积累的经验技术,找准了水源位置,将地下室改造成了小水库,里面可装500吨山泉水。杜承棋说,那时候,他在莫干山上造过5只500吨级的小水库。直到六十年代初期,杜承棋参与建造的花坑水库完工,才真正让莫干山缓解用水困难。

  他的技能成了紧缺资源

  “现在建筑学是个热门专业,高分考生才有可能被录取,您是怎么出山当师傅的?”作者有些不解。

  “其实我没读过什么书,小时候在东阳只上过两年学,靠师傅带也靠自己学。”杜承棋对作者说,山上别墅的图纸大多是主人自己弄来的,有的甚至从国外带来,多看多实践渐渐入门了。

  杜承棋说,他文化水平的提高与他解放后当过莫干山第一任村长也有很大关系,那时候真的叫形势逼人,逼着你学习文化知识,否则你无法学文件记材料。人家在图纸上比来划去时就要格外留心,自己再到现场作比较,多问多看勤思考,渐渐地变成了内行。过去造房子的方法与现在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许多关键点工匠们大多记在脑子里,是在实践中逐渐掌握其中奥妙的。

  会造房子的杜承棋到了城关后,甚至被安排建设轮船码头。在城关务前街口老轮船码头建造过程中,杜承棋就参与过建设。更让人预想不到的,一些与杜承棋没有丝毫关系的工程项目,人们也会想到老杜,把老杜请到现场,希望出谋划策,攻坚克难。有一次,城关乾元山下要新设电力变压设施,将杜承棋请到现场。供电设施与建筑有啥关系?当然没有。原来,当时运输的基础条件十分落后,变电设备又非常笨重,设备从武康运往城关,要途经两个危险地点,一个是跨塘桥,一个是城关小南门附近的河道,也就是原德清绸厂附近的那座小桥,当时还没那座桥,造桥的直接原因便是运送笨重的电力设备。

  当时,跨塘桥还是一座木桥,承重力不强。而小南门旁的河道急需架桥才能将设备运至对岸。杜承棋自然而然成了桥梁的加固者与建造者之一。老杜在当时成了救火般的英雄,哪里急需往往出现在哪里。

  杜承棋不仅修桥铺路造别墅,他被许多退休工人所了解,是因为他参与建造过德清许多“著名工厂”的厂房。武林头丝厂、新市丝厂、武康丝厂、德清水泥厂、德清化纤厂、德清农具厂……这些曾经是德清最有知名度的企业,都留下过杜承棋的身影。杜承棋告诉作者,当时他也不懂厂房如何建造,像丝厂的厂房,他和一些同事被派至湖州、嘉兴等地的丝厂参观学习后,才渐渐攻克难关的。

  不仅仅在当时属于德清县城的城关镇急用杜承棋。全县各人民公社的工地都成了老杜的工作场所。杜承棋被“抢”到德清县参加建设后,恰逢德清县各个人民公社纷纷开建和扩建中小学校的时候。杜承棋说,雷甸、钟管、三桥等地的学校他都参与了建设。这些地方,不仅造学校,还建造收烘蚕茧用的茧站,当时的茧站十分重要,他又不得不腾出精力兼顾茧站那样的各种工程。

  杜承棋说,后来山上不断地催促他回到山上工作,当时德清的领导不同意他回到山上,德清工业局更是拉住他不肯放手,直到“上面大领导”打来电话才将他“放回”山上。回到山上,他干到了退休。而实际上他并没有马上退下来,一直干到72岁才真正离开工作岗位。

  成了古稀老人后,杜承棋总算清静下来了。

  老杜常年住在莫干山上,每天淋浴清新的空气,安享着晚年的幸福。不过,近些年来,寻找老杜的人又多了起来,只不过换了一批人,比如像作者那样的人,比如酷爱文史、研究建筑、爱好旅游的人……

  11月16日一早,作者赶到莫干山上,竟然巧遇老杜在家旁边的一棵水杉树下弯腰伸腿,按照自己的“套路”做体操呢。老杜满有信心地说,他活过一百岁不成问题。

  不知不觉中,老杜“修炼”成了莫干山上的“宝贝”,因为他的经历就是一部百年莫干山的传奇,每每遇到争论的疑点,山上的居民总是不假思索地说,去问问老杜吧。

  将近百岁的老杜,能够指点迷津的老杜,应该尊称为杜老的老杜,因为几十年来的人们习惯成自然,依然叫他老杜。

  老杜,真的是有两下子的老杜。

来源: 德清新闻网    | 作者:佚名    | 责编:邹婧颖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