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2分!8月11日,湖州发布了2023年绿色低碳生活指数,较上一年增加3.9分,说明该市较高程度地实现了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上湖州做对了什么,还有什么不足?全国能向湖州学什么?透过这份绿色低碳生活的指数报告,我们寻找答案。
生活方式绿色化为何要测评
放眼全球,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迎合绿色变革浪潮。近几年,极端气候多发,粮食危机加剧,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推动全球绿色转型是国际社会应对生态危机的关键一招。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一场经济变革,也是一场社会变革,不仅要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也要引导全人类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美好世界。
再看全国,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而生态环境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要整体迈入现代化,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也是不可承受的。这些年来,我们精心呵护的绿水青山和碧海蓝天见证了中国在应对生态危机中作出的努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明确到2035年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时,特别指出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回到湖州,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多年来,湖州对“绿色”有着立体的表达,走出一条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绿满金生、以绿惠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既能看到湖州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更包括百姓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不同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百姓的主观意志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如何有为推动?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球唯一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湖州主动担当、积极探路。
2022年,湖州开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活动,瞄准三类人群——“最中国”的党员干部、企业家和人民群众,统筹政府、企业、社会三者的合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什么样的人民群众是“最中国”的?对于湖州这座生态之城来说,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一定是最鲜明的特质之一。
绿色生活方式怎么评
湖州的打法,是创设“绿色低碳生活指数”,并不断迭代优化。
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绿色低碳的?通俗点说,就是减少日常生活所耗用能量的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通过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形成一种人人、事事、处处、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生产方式绿色化”是从宏观层面着眼于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已有相对系统的评价体系;“生活方式绿色化”强调的是公众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在日常生活的行为养成上,要有与时俱进的绿色生活新理念,相对难以测评。
湖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理应在探索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上先试先行。自2021年起,湖州市文明办联合研究机构创新制定了“绿色低碳生活指数”,通过“客观指标分析+主观问卷调查”的方式,用以科学测度、连续评价湖州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实现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用科学数据指导提升工作。
今年,报告调研组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并总结、提炼出湖州“政府+企业+社会”推动百姓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全国各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供示范样本。
据悉,本次指数测评的客观指标涵盖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服务、绿色素养5类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以及居民户均用水、用电、用气、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绿色志愿服务等50个具体的三级指标,用来测评职能部门在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方面的履职情况和工作绩效。主观指标围绕5个一级指标,从老百姓主观参与度角度进行问卷测评,最终综合得出绿色低碳指数的分数值。
结合百姓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新需求,国家和浙江对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相关要求及湖州特色,三级指标年年优化。今年新增8个三级指标,比如“‘电桩下乡’乡镇覆盖率”考量得是新能源车主乡村休闲度假的充电需求;“无痕露营营地数量”的指标,考量得是如何引导新生的休闲方式绿色化、低碳化。
今年的报告还关注了一个前几年没有关注的群体——船民。湖州港是全国36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不少船民一年有300多天生活在船上,他们的生活如何绿色转型?湖州的做法是“以电代油”。截至目前,湖州已建成岸电设施163套,实现全市水上服务区及主要公共锚地全覆盖。在长湖申线跑船几十年的船民感叹,原先柴油发电,一台空调一个小时要烧七八块钱的柴油,现在用岸电不到两块钱,晚上睡觉不必再枕着“轰隆”声入眠。
值得一提的是,与前两年不同,2023年湖州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测评的数据来源,不仅包括各部门相关数据的统计和主观问卷的测评,湖州市文明办创设的“绿色文明生活数字化应用平台”为分析百姓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程度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指数背后的湖州经验
指数只是一个结果,更有价值的,是3年来湖州绿色低碳生活的鲜活案例。
比如生活垃圾分类,全市1305个居民小区全部实现“四定两分”,515条商业街全部实行“定时定线”分类收运,全市行政村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湖州的百姓用垃圾分类换取的积分,不仅能用来换鸡蛋、酱油等生活用品,还可以直接消费。
再看绿色出行。一网友分享在南浔区千金镇西马干村站的智能公交站刷身份证约车引发点赞。现场,村民刷身份证就可以一键预约,换乘中心大厅的智慧大屏接到指令后,就会派出公交车。在保留传统公交班线定时定点定班的基础上,这种预约响应公交,改变了“人等车不来,车来人不在”的现状。
快递的绿色化是绿色消费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去年,安吉全县68个快递网点都用上了“全生物降解竹膜袋”,在全国尚属首例。
“一个个的案例汇成了湖州经验,很大一个特点是‘政府+企业+社会’的联动,各自扮演好自身擅长的‘角色’,形成了合力。”业内人士分析说,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企业探索用市场化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手段,社会组织和百姓用实际行动影响更多身边人,湖州经验值得全国借鉴。具体而言有三个特征:
其一,是城市与乡村齐头并进。好生态让更多百姓在乡村旅游、家庭农场、乡村咖啡馆等业态中富了口袋。城乡的均衡发展使得湖州于全国率先、全省首个获得市县两级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浙江大学数字乡村研究中心主任杜英森认为,正因为湖州精神文明建设上农村没有“跛腿”,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上,城乡百姓也保持着同频的节奏。
其二,是生活与生产互促共进。在湖州,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和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从来都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促进的。如百姓垃圾分类的行为催生了垃圾分类智能督导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智能机器人的普及又提升了百姓垃圾分类的便利度。又如“充电桩下乡”,不仅便捷了城乡居民更加绿色的出行方式,也让不少民营企业找到了新机遇。
其三,是有为与自觉相辅相成。在湖州,引导百姓主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是一个政府有为与百姓自觉选择相辅相成的过程。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绿色产品认证、光盘行动等方面,湖州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强化政策支持,不断迭代、提升实施方案,为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湖州一直坚定不移走生态路,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百姓“幸福感”,生态文明在百姓精神世界入脑入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习近平著作与系列讲话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卢宁就评价,相比于硬性的宣导,湖州百姓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尝到绿色福利,更能转化为对于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追求。
当然,绿色低碳转型还存在诸多难点,如公众对低碳生活带来的经济利益、个人愉悦感认同度相对较低;公众更接受的绿色低碳方式是“省着用”,而非“省着买”;远距离通勤缺乏高效公共交通支持、商家主动提供一次性物品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使得公众“被迫”选择高碳生活……这些难点,也是后续指标设定参考的因素。
“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测评原本只是政府的引导行为,但3年下来,不仅成了政府的共识,在百姓中间也形成了共识。”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研究员徐志宏认为,湖州3年发布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报告成效显著,建议今后考虑如何将指数转化为地方标准,为更多的城市提供借鉴和思考。
来源: 潮新闻 | 撰稿:记者 李世超 | 责编:徐敏娜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