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件事坚持了40年。
接到这则报料的时候,寒潮刚好抵达浙江。
一夜飘雪,12月19日早晨的湖州银装素裹。一大早,踏着积雪刚刚清扫过的地面,记者走进吴兴区爱山街道红丰西村,见到了爆料故事中的主人公,76岁的俞小英。
她正在自家厨房热火朝天地忙碌。
在厨房忙碌之前,俞小英刚下楼把斜坡上的冰扫了一下,“今天下雪天滑,社区里的老年人多,可别滑倒了。”
雪天,热乎乎的饭菜送上门
每天5点起床做饭是俞小英雷打不动的习惯。
当天她给社区的老人们准备的是油豆腐红烧肉、白菜肉丸粉丝汤,还有千张包。这些菜都是她的拿手菜,她觉得冬天吃着比较暖胃。
俞小英日常会为社区结对的高龄老人和残障老人送饭菜,这一送就是近40年。
“老人们中饭吃得早,我上午10点左右就要给他们送过去了。”。
饭菜准备妥当,俞小英小心将饭盒盖上,便出门一路送到小区的老年服务中心,小区里的很多孤寡老人都住在这里。“天冷,送点热乎地给他们,他们吃得高兴,我也高兴。”
“这么冷的天,快进来坐坐。”60多岁的王大叔颤巍巍地拄着拐杖走到门口,为俞小英开门。
“国荣,这是刚做出来的,有你最喜欢的千张包,快趁热吃哈。”俞小英把打包的饭菜放下,顺便查看了房间里的厨房和燃气的安全状况。
王大叔打开一壶酒,就着饭菜,吃了起来。“他呀,就喜欢喝二两小酒,每天吃饭都要就一点,说这样吃起来才香。”
“她对我们全家都有恩,多亏了她。” 王国荣身体残疾,前些年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俞小英从早年的送柴火、暖灶头,到后来他母亲去世后,帮忙买早点、送饭菜,在王大叔的眼中,俞小英一直就像亲人一般。
住在养老服务中心三楼的王炳煤大叔,早早算准了俞小英到来的时间,在门口等候了。
“你慢点吃,小心噎着。”话音还未落,俞小英接着出发去下一户送饭菜。
不是家人胜似家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吴兴人,小时候,我妈妈就经常织毛衣送给家庭困难的邻居,所以我一直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40年来,俞小英无偿送饭给四十多户人家,很多高龄老人都是她一手照料,也是她帮忙送终。
“多亏了小英,王妈妈才算走得干净、体面,亲生子女也不过如此。”小区的居民常这样称赞她。王国荣的母亲去世那年90多岁高龄,瘫痪在床,俞小英除了送饭,还开启“住家保姆”模式,为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擦洗身体、收拾床褥。
面对大家的称赞,俞小英说:“我并不比别人好多少,就是有一把‘穷力气’,能帮别人是福气,也是幸福。”
这么多年送饭,俞阿姨目睹了不少老人的离去,也无意间救了一些老人。
有一次,她给一个老人送饭,开门一看,老人烧水煤气忘了关,开了一下午,人在沙发上看电视,门窗紧闭,她赶紧冲到厨房把煤气关掉。
还有一次,俞小英一进门就发现老人中风倒在地上,她赶紧找爱人一块把老人抬起来,送到医院抢救。
“我们这个社区老年人多,有困难的老人也比较多,我们现在身体好的时候能帮一点就帮一点。”俞小英说。
坚持初心,没想太多
俞阿姨在小区还有一个职务“道德医生”,其实就是受理居民的反映和投诉,负责小区日常的矛盾处理,“大事小事什么都管,停水停电、夫妻矛盾、邻里纠纷都会来找她。”
“俞阿姨人热心,居民们都特别信任他。”社区的工作人员说,小区居民有困难需要帮扶时,俞阿姨总会主动帮一把,做家务、烧饭菜、梳洗打理……渐渐地和居民们都成了一家人。
她还发挥自身特长,成立了社区团圆坊,给小区的孩子们包汤圆、包饺子,做各式各样的面点。“现在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脑,要么就是课本,我就是想让孩子快乐一点,能从我这里能了解并喜欢上传统手艺。”
家里人经常问她,妈妈你哪天要是倒下了怎么办?
俞小英没有想太多。
她说只要走得动,就会一直送下去,哪怕以后送不动了,如果还有年轻人接班,这件事就有坚持的意义。
来源: 潮新闻 | 撰稿:孙韵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