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南浔荻港蚬壳湾,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核心保护区。
湖州市地方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研究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
桑基鱼塘,景美如画。
从空中俯瞰,一方方桑基鱼塘宛若明镜,映衬着天光云影。鱼塘旁栽满了桑树,遒劲的枝干交织错落,生命力十足。
有关桑基鱼塘,最近有件大事。《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下称《规定》)经省人大审议通过,即将于2月1日正式施行。
“这是湖州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的又一部创制性立法。”湖州市人大法制委负责人介绍,《规定》共23条,不仅明确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和各方职责,还对资金保障、资源调查、保护区域内禁止行为等内容做出了规定,全面提升了桑基鱼塘系统规范化、法治化管理水平。
桑基鱼塘到底有何特殊?为其立法,有哪些用意?千年农遗又该如何传承与发展?
古老的智慧
什么是桑基鱼塘?《规定》第三条就有定义,指为适应洼地环境而形成的“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传统循环农业模式,以及由此衍生的生态农业景观和鱼桑文化。
循环,是桑基鱼塘最突出的特点。老百姓常说,“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这种具有独特创造性的洼地利用方式和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低耗、高效,甚至零污染,难怪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目前是我国桑基鱼塘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
“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鱼塘曾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如今,受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个已经存在了2500年的古老生产模式,逐步显露出退化、消减现象。
这次出台的《规定》提出了桑基鱼塘系统保护区域的申报办法,对塘基比例做出了规定:
桑基鱼塘连片面积为一百亩以上;鱼塘面积与塘基面积比例范围为六比四至七比三之间。
这个数据从何而来?南太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楼黎静介绍,桑基鱼塘最兴盛时期,塘基比为4:6,到20世纪70年代末,塘基比多为5:5或6:4,进入80到90年代,塘基区域土地利用发生结构性变化,出现了8:2甚至9:1。
“水多基少,鱼塘和塘基之间的物质能量得不到充分转化;基多水少,影响承租村民的种养积极性。”楼黎静说,经过研究文献、实地调研和座谈论证后,《规定》最后将鱼塘与塘基面积比例定在了6:4至7:3之间,可以较好地发挥水陆交互作用与边缘效应,协调平衡种养之间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多维度保护
变化的塘基比例背后,是老百姓追求增收的朴素愿望。在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时指出“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保护是前提。这次,《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桑基鱼塘相关的制度体系,从多个维度划出清晰红线:
——在主体维度上,除明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以外,还规定了村民委员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经营权人(所有权人)等义务,构建了保护工作的责任体系;
——在客体维度上,以保护区域为重中之重,建立了专项规划、建设控制、标志界桩、技木规范等制度,精准划定“保护圈”,推进了对传统循环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景观的一体保护;
——在方法维度上,不仅对现实中可能导致桑基鱼塘系统损毁的行为作出禁止性规范、设定行政处罚,还要求转致上位法规、国土详规落实、强化日常巡查、鼓励公益诉讼,形成了打、防、查、赔有机结合的保护制度体系。
桑基鱼塘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活态化石,保护自然也不能停留在“静态”层面。
为此,《规定》坚持保护传统又革新传统,要求实施建设控制、种养殖技术规范,鼓励建设优良桑、蚕、鱼等种质资源库、基因库,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良种选育和示范推广等活动。
在蚬壳湾核心保护区,新建的古桑园里老树林立,从湖州各地搜集而来的近40株古桑树从此有了新家。
“这些老树看着平平无奇,未来有一天说不定能为良种选育做出贡献。”楼黎静说,除了古桑园,蚬壳湾还建有百桑园、四大家鱼良种基地和蚕丝人家蚕种基地等,专家们将在这里开展种质资源相关研究,努力让桑基鱼塘系统焕发新的活力。
要活,更要火
岁末寒冬,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饭,是江南特有的暖意。上周五,为期三天的鱼文化节在荻港渔庄热闹开幕,村民身穿鱼纹彩衣,写鱼字、唱鱼歌,用千斤锅、百座鱼灶现场烹饪。熊熊鱼火,升腾着鲜香和欢笑。
“3天吃掉20吨鲜鱼。”荻港渔庄负责人、湖州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龙乐呵呵地说,这些鱼都来自桑基鱼塘。
借助农业文化遗产的东风,当地打造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桑基塘鱼”。天然喂养加上自给自足的循环系统,桑基鱼塘养出来的鱼口感好,售价比普通塘鱼贵了50%。
传统种养殖效益不佳的破解之道,《规定》列出不少:支持利用桑基鱼塘系统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研学实践体验等农文旅融合业态,实行集约化经营。同时,要求支持在保护区域内的农产品申报绿色食品等认证,鼓励开发与桑基鱼塘系统有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提升品牌竞争力。
拓业态,打品牌,出圈的不止是鱼汤饭。春天鱼塘的桑果坠满枝头,城里的客人就好这口酸甜;品一杯湖桑茶,清新又养生;再挑上几盒桑陌糕点,把乡野美味带回家……如今荻港古村的打卡点越来越多,村民们卖桑果、晒桑茶、做糕点,不断挖掘桑基鱼塘系统的农业“三产”价值,赚了人气,更鼓了口袋。
村民成为受益者,也纷纷当起了推广者。毛豆贴画、芋艿拼笑脸、土豆上涂鸦、菱角串门帘,今年的鱼文化节上,集中展示了产自桑基鱼塘系统的20余种动植物。这些“土潮土潮”的设计,都来自荻港村民之手。
“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桑基鱼塘是最大的宝库。”荻港村党委副书记杨明说,村里还探索创新,培训了200多户农户成为“鱼桑研学人家”,带着孩子们采桑捕鱼、做蚌壳画,感受原汁原味的鱼桑文化风情。过去一年,荻港村共吸引游客约78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和土特产销售超1亿元。
记者注意到,《规定》还点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五个重点方面,要求进一步挖掘桑基鱼塘系统资源的深层价值,促进可持续发展。传承千年的宝贝,是得好好挖一挖!
不仅“活”下去,更要“火”起来。期待藉由地方立法,桑基鱼塘这块农遗瑰宝能擦亮新的光彩。
来源: 潮新闻 | 撰稿:叶诗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