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月30日,湖州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如期召开。洪湖鹏市长向大会作完《政府工作报告》,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走出会场,代表们热议报告,特别是对沪苏湖高铁今年12月将建成通车这一话题格外关注。这种关注背后,是湖州人对新时代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强烈期盼,也是对高铁通车带来的巨大机遇的强烈期待!
是的,这条高铁湖州期待已久。
一
1994年《文汇报》曾刊登过《倾斜的“太湖”》一文,文中提到经过一、二十年发展,太湖北岸几个市的发展明显加快,太湖两岸的发展差距拉大了,太湖“倾斜”了!气候环境相同,经济上都依托上海,差距为何拉大呢?在当年这场大讨论中,时任湖州领导因势利导,重点在思想观念上找原因,引导全市上下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以大讨论促大发展,这样的做法对当下的湖州依旧有借鉴意义。
但是客观来说,影响湖州发展的众多原因中,交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湖州地处长三角的地理中心,从地图上看,湖州到上海的直线距离很近,但开车沿着县道、省道、国道走一趟,实际路途却并不近。“要发展,先修路”,关键得修高速路。1996年沪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一下拉近了江苏苏南和上海距离,媒体更是将沪宁高速比喻成长三角经济腾飞的黄金通道;十年后,随着申苏浙皖、申嘉湖高速公路先后建成,一度在高速时代被边缘化的湖州,重又回归长三角地理中心,展现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奋力追赶的潜在优势,尤其是申嘉湖高速公路延伸段的通车,湖州“十三五”高速公路规划目标提前实现,不少来湖州的客人,称赞从湖州的高速公路看到了湖州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二
但高速时代,不能仅限于高速公路。
1978年,邓小平同志考察日本新干线后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妙语:新干线比风还快,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当时的日本新干线子弹头列车,是全球最早的高速列车,也是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象征。当年小平同志的这句话经媒体报道后,被解读为“这标志着中国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则是在新世纪以后,但成就巨大。2003年中国铁路第一条客运专线——设计时速200公里的秦沈客专建成通车,2008年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投产运营。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只用了20余年时间,中国高铁跑出的中国速度令世界瞩目。
当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没有哪个市、哪个县、哪个区不想搭上这班时代的快车,为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湖州当然也不例外。在《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中,就提出在城市的北部和中部预留城际铁路的通道,为今后可能建设的湖州——上海城际铁路预留空间;2008年湖苏沪城际铁路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方案;2010年10月铁道部组织了湖苏沪铁路的设计竞标工作。
好事多磨,这一磨就是10年。
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指引下,2020年6月5日,沪苏湖铁路开工仪式终于在湖州举行,正式拉开了湖州进入高铁时代的大幕。这条高速铁路正线全长163.7公里,横穿长三角核心区域,连通上海、苏州、湖州等长三角重点城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湖州人的“高铁梦”终于不将是梦了。
三
通高铁是关键,但高铁通往哪里更关键。
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是国际化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以及科创中心,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沪苏湖高铁全面建成通车,改变了湖州与上海的时空关系,湖州将真正融入上海30分钟交通圈,与上海“同城发展”具备了条件。“十年一觉高铁梦”,但是,机遇只代表可能性,要把机遇转化为湖州发展的现实生产力,需要我们积极谋划、付诸行动,因此,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
沪苏湖高铁不仅仅是一条输送人、物的铁路。几位从事规划工作的代表认为,沪苏湖高铁带来的时空距离变化,让湖州与上海从远程异地到沪湖同城,这种经济边界的变化,将成为湖州下一轮发展的战略支点;在资源配置上,依托上海的龙头带动,湖州也应该将目光瞄准更多的高端集聚,从原来的单向接轨谋求更多的双向互动,乃至多元联动。
代表们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对“奋力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的谋划,格外关注。代表们认为,高速公路沿线有多个城市节点,哪个城市谋划深、办法多、动手早,哪个城市就会赢得先发优势,吃得“头口水”。代表们一致认为,接轨首先要有高目标,着力构建湖州“大磁场”,磁吸更多优质资源,让接轨最后演变成并轨;其次要有开放心态,将湖州江南文化与上海海派文化交相融汇,让湖州的“青山绿水”与上海的“浦江明珠”交相辉映;第三要强筋骨,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载产业发展平台、打造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全面接轨上海的体制机制。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辩证两面性,代表们也提醒要看到高铁可能产生的“虹吸效应”或“过道效应”。笔者认为,面对沪苏湖高铁通车的巨大机遇,我们首先要像当年太湖“倾斜”之问一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记小平同志当年的隽言妙语:我们现在很需要跑。跑起来才能强起来,从而让“流量”变“留量”,“通道”变“枢纽”,“过境”变“节点”,更好地把时空关系改变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在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中赢得更大红利,加快湖州高质量发展。
来源: 潮新闻 | 撰稿:湖人轩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