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浙江 > 湖州 新闻详情 A- A+
从“龙头法规”迭代,看湖州向“典范”再进阶
发布时间:2024-03-29 15:22:45    

   江南草长的时节,总是孕育着无限生机。

  今天(3月29日)上午,《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即将正式施行。

  图片由湖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生态文明建设,为国之大者。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眼下,湖州正对标“两个先行”,奋力实干争先,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进阶“典范”之路,任重而道远,湖州提出迭代构建立法、标准、制度、数智、理论的“五位一体”制度体系。立法,首当其冲。

  开展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立法,如何助力湖州向“典范”进阶?从中又能窥见这座城市怎样的决心和底气?

  “龙头法规”迭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时间拨回至2015年7月,当时湖州刚获得立法权,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聚焦哪里,全市上下高度关注。

  图片由湖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湖州决定将内容锁定在“生态文明”。2016年,湖州出台全国首部生态文明示范区地方性法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并以此为“龙头”,陆续推出了针对市容和环境卫生、美丽乡村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条例和规定,形成了“1+N”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

  另一个重要坐标刻在2022年——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新目标新定位。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是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升级版,城市未来发展的高级形态。

  目标任务升级,“龙头法规”自然也要迭代。“原有‘龙头法规’里的不少条款已经滞后,难以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湖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迈入新征程,面对更加复杂和艰巨的任务,与时俱进地更新制度化手段,十分关键。新的《条例》应运而生。

  立法听证会 图片由湖州市人大提供

  据悉,《条例》分为十章,共七十九条,基本架构源自去年5月发布的《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纲要》。围绕《纲要》确立的“五个典范”,《条例》设置规划与布局、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保护修复、污染防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等章节,全面涵盖了典范城市的内容要义。

  不忘初心,一以贯之。时隔8年,前后两部“龙头法规”迭代更新,为湖州生态文明建设打下闪亮楔钉。

  要当“全科优等生”

  车行湖州,满目翠色。在不少人眼里,湖州既有天生丽质的好山水,又有生机勃发的好经济,还有成就梦想的好生活,是生态文明的“三好学生”。

  “我们打造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是一个浓缩了‘九个美’的城市。能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湖州市委书记陈浩的设问并非“凡尔赛”。尽管整体表现优异,对照“典范”的新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湖州仍要积极找问题、补短板。

  比如,湖州经济总量小、人均少,转型升级步伐还不够快,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也不高;综合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支撑较弱,高水平人才比较紧缺;还存在着空气质量排名靠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对照这些短板,新出炉的《条例》紧扣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注重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提出了不少破解之道:

  ——针对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落实细分行业新建项目能效标准,对能效诊断达不到基准水平的企业,引导其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并就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等方面分类作出方向性规定。

  ——在科技、人才等“要素保障”上,“拉满”力度。比如,从资金保障的角度,要求完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优化生态保护补偿、绿色产业基金等政策措施,发展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从智力保障的角度,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健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平台,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评价、推广转化等机制。

  ——污染防治方面,则更加强调治污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以大气污染为例,《条例》分别根据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污染等不同污染源,一一明确治理措施……

  “优势学科”常胜不败、“薄弱学科”力争后来居上,显然,湖州立志要当生态领域的“全科优等生”。

  “跳一跳摘桃子”

  “典范”,意味着要走在前列。记者注意到,《条例》注重固化成功实践,融入了不少全国知名的“湖州经验”。比如将碳排放强度纳入“标准地”指标体系,推广运用碳效码;在固体废物防治中,推广“以竹代塑”;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鼓励各地建立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共同体。

  细细翻阅后,记者还发现了一些新名词——宁静城市、暗夜星空保护工程、生态占补平衡制度……大多为湖州首次提及的新要求。

  图片由湖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条例》既关注当前,更着眼长远,为的就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位运行、跨越发展、走在前列。”湖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条例》一方面拉高工作标杆,根据国家和省最新政策文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提出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城市、清新空气示范区、污水零直排区、无废城市、宁静城市、暗夜星空保护工程等高标准目标。

  另一方面则体现创新示范,积极纳入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创新性内容。比如,将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工业园区、零碳交通等前瞻性理念入法;探索建立生态占补平衡制度,建立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初始配额与生态产品价值挂钩机制,推进基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价格评估制度建设。

  立法讲究“抓重点、可操作、得管用”。湖州自我加压,主动圈出“仍需努力”的方向,“跳一跳摘桃子”的背后,勇气和决心都不小。

  身为“典范”,有大格局,也重视小切口。作为促进类立法,《条例》突出倡导、支持原则,法规责任相关的条款并不多,但仍做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比如第七十六条,对扬尘污染防治做出细化规定,未按要求安装监测设备或与主管部门联网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

  以纲带目,久久为功。期待新的“龙头法规”,推动“典范”之城持续进阶、向绿而行。

来源: 潮新闻    | 撰稿:叶诗蕾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