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浙江 > 杭州 新闻详情 A- A+
“最具幸福感城市”走过14年 为何说今年很特别?
发布时间:2020-11-20 09:16:06    

   11月18日下午,2020中国幸福城市论坛在杭州举行。

  2007年,“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从杭州首发,如今又回到了杭州。

  今年浙江省在“最具幸福感城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榜单中,杭州和宁波入围前十强;在“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市)榜单中,温州位列榜首。

  很多人都关注到了,杭州已连续14年入围,着实不易。

  殊不知,今年的“幸福之约”,其实尤为特殊。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十四五”征程即将起航,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互叠加、环环相扣,这些都给城市运行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也给留住幸福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时,判断一座城市幸福感强不强,便多了三个新维度:

  疫情防控是不是有速度——

  从疫情防控、治疗病患、物资协调再到防控后期的平战转换、“六稳”“六保”等,城市始终是战“疫”第一线。

  因此,今年的评选,特别加入了抗疫专项指数,其中包括新冠疫情关注度、人均确诊病例数、复工复产速度指数、城市市内出行恢复速度指数、城市间迁徙恢复指数等细分指标。

  今年9月,国家博物馆收录了一份特殊藏品——健康码系统“第一行代码”。这一快速面世的战“疫”“神器”,成了浙江精密智控的象征。

  浙江之“快”、之“智”,不止于杭州健康码:率先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提出“十个最”要求;率先向国家卫健委“请战”,驰援武汉;率先复工复产,第一时间包车、包机接回务工者;率先实现经济数据的“V”字形回升……

  疫情防控的速度更快、节奏更准,就越能让人感受到城市的幸福。也正是有了抗疫的优秀表现,在抗疫指数的较量上,包括杭甬温在内都拿到了高分,成为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推动新发展格局是不是有力度——

  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积极应对当前外部环境严峻变化和推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往大里说,关乎产业链稳定安全;往小里说,关系到每一个居民的工作收入。

  作为经济外向型程度较高的省份,浙江提出率先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为浙江各地提升城市竞争力、提升居民获得感提供了路径指引。

  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多地在扩大内需等方面也拿到了高分。

  比如,杭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先进制造三大创新发展高地为导向,在长三角强化了节点和枢纽;而宁波身兼制造大市和外贸大市双重身份,今年实施了一系列颇具成效的强港建设、先进制造业提质等举措,依托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实现了良性循环。

  现代化城市治理是不是有温度——

  现代化治理,是今年的高频词。理解“现代化”,得有系统集成的思维,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的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系统的深化改革,是各领域改革的联动。而杭州城市大脑,正是系统集成了各个领域的改革,提升了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的水平,为打造幸福宜居城市树立了治理的标杆。

  此次评选中,杭州还捧回了组委会特别大奖——新时代数字治理标杆城市。杭州市委主要负责人现场分享道,杭州可以体验万物智联、数字社会,可以感受“一脑治全城、两端同赋能”的城市大脑,可以探索无人驾驶、无人机物流等应用场景,这是一场向幸福生活的“智敬”。

  记者了解到,自今年3月底以来,前来杭州考察城市大脑的,多达2万人次,创造了最高值。当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杭州寻找城市治理的密码,杭州能够连续14年获评“最幸福”,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似平常却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从今年的新变化新挑战不难看出,以杭州为代表的“最具幸福感城市”,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幸福感,与其始终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始终能捕捉新时代背景下新的幸福节点不无关系。而从百姓视角出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需要城市不断调整匹配才能实现,这或许也是“最具幸福感城市”延续的最根本意义。

  【浙江新闻+】

  幸福是怎么被计算出来的?

  除了老面孔杭州,今年入选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多了不少,有的城区也入围了分类奖项。

  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城区能够入选,不少人会问,幸福感是如何被计算出来的?

  以往,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选,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等传统形式。

  比如今年,依然沿用了调查问卷的设计,针对就业、居民收入等9个一级指标,分别从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对政府治理的评价这2个维度,全面测量居民对所在城市的具体幸福感受。

  但从两年前开始,“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榜单,有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支持。今年的榜单,就综合了10万亿条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就可以分析判断城市的居民每天需要什么、关心什么、满意什么,还可以判断城市的整体人员分布、流向等,这些都为评价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来源: 浙江日报    | 撰稿:张留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