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成立之初以家纺、布艺、服装、家居等轻工业为主产业。2012年前后,老板电器、春风动力、西奥电梯等一批制造业企业在此集聚,开始出现转型迭代的新形态。2012年,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确要走工业产业高端化、绿色化的路子。多年来,开发区不断探索,持之以恒坚持工业姓工、立足产业为王,聚焦重点区块、重大项目建设,加大优质企业(人才)引育力度,补短板、强弱项、提能级,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一定成效。今年以来,开发区制造业板块已认定省级“未来工厂”4家、试点1家,数量居全省前列;以制造业为龙头的“2+1”主导产业加快集聚,规模产值跃上千亿台阶,2021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061.7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3.2%,综合排名进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方阵”;先后获批浙江省首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浙江省新智造(区域)示范试点及全省首批开发区智能制造“链长制”试点,荣获浙江省开发区“亩均效益领跑者”称号。
稳进提质,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各类生产要素才有稳定的发展平台,才能通过不断优化配置持续发挥作用。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工作要求,开发区统筹兼顾、稳进提质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四大计划”,对链主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亿元企业、上市企业进行“清单式、梯队化”培育。截至今年10月底,125家亿元企业产值贡献率达92%,52家亿元企业增幅超10%;4家企业上市过会;新增8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及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完成8个项目扎根,供地483亩。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产业数字化,推动产业迭代升级,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开发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培育省级、市级智能工厂以及数字化车间项目;加快“杭州数字港”等数字经济园区建设,打造“产业大脑”2.0版;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对重点企业实行专班专员服务,全力稳企业稳增长。
招商引资,拓宽高质量发展的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招商引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产业链、合作基金与总部税源经济抓招商,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开发区紧盯行业百强、科创板上市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总投资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招引取得新突破;持续深化以商引商,深耕基金招商,高度重视外资招商;充分利用现有国有、民营可出租空间以及近两年即将建成和备案的产业园区空间,认真谋划、打造产业集聚特色园区;深化与工信部电子五所、浙江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以及服务型制造研究院、高端装备制造研究院等平台的招商合作机制,有效积累招商资源。截至10月底,实现实到外资3880万美元,固投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3个(10亿元以上4个)。累计招商洽谈项目146个,前3季度集中签约项目40个,已落地项目28个。重点推进晶盛研发中心、德诺电生理总部、徐工杭研院等项目,小林高科、永创、倍特等“152”项目全部开工。新供嘉熙科技、科汀、微光等9宗合计604亩工业用地,供地总量和速度同比明显提升。
创新引领,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是核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开发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为建设高质量高能级未来智造城提供了强劲支撑。积极推进“红丰创新带”建设,出台大孵化器建设(早鸟计划)三年行动方案,成功申报省级孵化载体1家、市级孵化载体3家,培育企业105家,合作共建浙江省高端装备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获正式批准(全省仅4家)。今年,开发区企业东华链条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科汀光学、杭汽轮机、胡庆余堂等7家企业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浙江省技术发明奖,150家企业完成国高企申报,激活了企业创新主体。创新创业关键在人,开发区做优高层次人才生态,制定实施未来智造领雁工程,成立全省首个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临里汇”,累计新增F类及以上特色人才667名,引进顶尖人才3名、国家级领军人才12名,成功培育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名、省级3名。
城市提能,展现高质量发展新面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开发区坚持认为“未来产业需要配以一流的城市能级,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新跃升”。深化“宅急送”精准就业共富品牌,围绕本地村社新就业大学生、零就业困难家庭、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建设精准就业“云平台”。高标准建好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加快重点区块规划编制、土地出让和市民广场、文化中心、科创中心等重大公建配套建设,确保横塘安置房、公租房等民生保障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玉架山遗址公园(博物馆)、老城区有机更新等重点项目进度。此外,加大企业、建筑工地安全隐患巡查管控力度,遏制安全事故多发势头,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加快包案化解进度。
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行稳致远、久久为功,注重多渠道多方法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为临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更大增量。
来源: 中国网 | 撰稿:今日临平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