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家住杭州善贤地铁站附近的蒋大伯搭乘地铁,总会选择善贤站C口进站。要问为什么,蒋大伯笑着说这是因为C出入口有一把“大伞”,“防晒又避风,遇到下雨天不用打伞了。”
蒋大伯口中的“大伞”,是指杭州为了改善地铁接驳环境而设置在地铁站点出入口和附近公交站台之间的步行通道上,为市民提供遮阳避雨功能的风雨连廊。
据了解,杭州全市首批地铁风雨连廊共有8个试点项目,于2023年年初筹划,去年12月底完工,分布在上城、拱墅、西湖、滨江、萧山、钱塘、余杭、临平8个区,其中钱塘区的地铁7号线塘新线站与云帆未来社区连通,其余都与最近的公交站点或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相连,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
改善地铁换乘的“最后一百米”
“简单来说,风雨连廊能实现雨天不淋,晴天不晒,除了方便市民行走,还能停非机动车。”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金勇说,首批投入使用的风雨连廊主要用于轨道站点出入口与公交站点、非机动车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的连接,改善市民到地铁“最后一百米”的出行体验。
“比如,市民搭乘公交或者电动自行车换乘地铁时,就可以经风雨连廊进入地铁,舒适度更高,同时也是鼓励市民绿色出行。”金勇告诉记者,有了它,无论晴雨,乘客能更自如地切换到下一个公共交通模式。
程大姐对此就很有感触,每个工作日她都会骑着自己的“小电驴”到地铁1号线九和路地铁站换乘。这段时间她发现,大家都爱把车停到新修的风雨连廊里,“来晚一点空位就很难找了。”
潮新闻记者看到,九和路地铁站B1出入口的风雨连廊里面停满电瓶车,程大姐不得不放慢脚步,找了好一会,她终于在风雨连廊的停车白线内停好了车,“‘小电驴’也怕风吹日晒,现在有这个风雨连廊,对我们这种骑电瓶车出行的人来说,比较贴心。”
“从红普路天桥下来,顺着步道走几步就可以进到风雨连廊里面了。如果遇到像前段时间那样的寒潮天气,这个连廊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步行去九和路地铁站搭乘地铁的一位市民觉得,冬季遇到雨雪或者是寒风呼啸的天气,有连廊出行肯定更舒适一些。
建设既要考虑功能性也需考虑“颜值”
其实,这种风雨连廊在杭州还属于“新生事物”。
“建设之前,我们也研究过一些相关案例,国外新加坡有,国内只有广州、深州、厦门等少数几个城市有,真正可供借鉴的并不多。”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认为,风雨连廊看起来不复杂,但要真正建设好、起作用却不简单。
“首先要考虑公众在这个站点的需求,要让大家在风雨连廊投入使用之后愿意走。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综合施工安全、人流量等问题进行选址。”他举了例子,“风雨连廊第一批试点项目基本建设在既有的人行道上,开挖时涉及地下管线问题,还需要考虑到地铁安全。”
由于风雨连廊工程在杭州没有先例,因此审批、建设流程以及后续维护等机制都是从无到有的探索。
杭州市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风雨连廊的建设涉及规划、道路、交通、绿化、城市景观等多个部门,需要统筹协调,“已建成的8个风雨连廊均根据出站口情况制定了‘一口一方案’。”
杭州市建委供图
除了具备实用性,首批地铁风雨连廊也并非千篇一律,它们的“颜值”也经过专门的设计。
“九和路地铁站距离钱塘江不远,因此我们为九和路地铁站的风雨连廊设计了代表江水的波浪式外形。”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风雨连廊与城市景观和当地文化底蕴的融入。通过结合杭州城市特色,8个风雨连廊各具特色,像善贤站的风雨连廊外形就是从宋式建筑元素中获得的灵感。
“到底好不好,还是要老百姓说了算。”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的风雨连廊项目是基于已开通运营地铁站点进行开发建设,且尚处于试点阶段。下一步,将视使用情况,结合地铁站周边实际,继续探索风雨连廊建设。
来源: 潮新闻 | 撰稿:陈颖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