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胡须,扁扁的小脑袋,咖啡色的“漂亮衣裳”……日前,在平湖,人们惊喜地发现了一群稀客——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獭。它们在湖中畅游,惬意地休憩、捕食,时而潜水,时而探头,非常吸睛。
作为生态系统重要指示物种,水獭对自身栖息地的破坏和水污染会非常敏感,能够在嘉兴现身,显示的是嘉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近年来,嘉兴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截至2022年底,国控、省控、市控地表水断面三类及以上水体比例从2012年的0上升到2022年的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100%达标,连续两年荣获“大禹鼎”银鼎。
构建人水和谐亲水圈
金秋十月,来到位于海宁市袁花镇濮桥村的万里桥港河道整治现场,只见这里的景色焕然一新:河道开阔顺畅,两岸建成了生态护岸,岸边还有休闲步道、亲水平台,不时有村民来此散步,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
“自从河道整治后,这里的景色美了不少,环境也变得干净整洁了。”村民徐大伯乐呵呵地说。
就在去年,这里还是河道不畅、水质浑浊、两岸灌木丛生的模样。
为进一步加强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提高水生态修复能力,海宁将万里桥港与对方桥港、李家浜共同列入水美乡镇建设项目,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标本兼治,以实际行动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整治提升,河岸功能不断释放,河道淤积、水质差、环境乱等问题得到了彻底改善。如今,这里河流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行,成了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门口就有一个小公园,平时晚饭后我都会来凉亭里跟邻居聊聊天,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特别好。”家住谈桥村的李敬业告诉记者,自从家门口的水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后,大家都赞不绝口。
“当前我们正进一步开展河道整治建设,努力构建人水和谐的亲水圈,让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袁花镇相关工作人员说。
推进稻田退水“零直排”
夕阳西下,走进平湖市广陈镇龙兴村赵家兜灌区,一条条生态沟渠交错相连,织出了一张铺天盖地的绿色网。这是嘉兴探索实现稻田退水“零直排”,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行到底的生动写照。
在这里,“生态沟渠+生态塘”的模式被运用得“炉火纯青”。退养鱼塘串并、打通后,变成一个生态塘,种植水生植物,形成生态缓冲区,池塘水通过泵站依次进入灌溉渠道、稻田、生态沟,最后回流到生态塘,过滤净化后又回用到稻田里,实现稻田退水的循环利用不外排,真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带来节水与水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
龙兴村的叶家浜是一条断头浜,随着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的深入推进,叶家浜愈发绿意葱茏。河浜两侧,水生植物十分茂盛,河中还漂浮着一块块生态浮岛,更有水下森林清晰可见。
“利用入河口的断头浜作为生态涵养缓冲区,创新集成模块化水下森林、结构化浮动湿地,水下森林中的沉水植物不仅能吸收净化大量的氮磷养分,还能提高水体透明度、美观度,形成兼具生态与美观效用的滨水景观。”平湖市治水办治水科副科长方贞介绍。
在嘉兴,龙兴村并非个例。随着困扰多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被破解,嘉兴水质越来越好,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的景象不再只存在于回忆中,正慢慢走进现实。
治水攻坚步履不停。眼下,嘉兴正以建设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为总抓手,进一步走深走实治水新路径。“我们将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和水系重构并重的治水新模式,重现江南水乡风貌。”嘉兴市生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原文标题:碧波荡漾的美景从回忆走入现实 嘉兴全力推进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建设)
来源:南湖晚报 | 撰稿:记者 唐潇伦 通讯员 黄妙妙 王思佳 石佳叶 | 责编:陆姗姗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