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人才,被称为“科技红娘”,扮演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牵线人的角色,是促成科技成果流动和转化的桥梁,也是当下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高质量构建市域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助力嘉兴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日前,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千万”专项行动——嘉兴市“满天星计划”启动仪式在海宁举行。会上,《嘉兴市高质量构建市域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满天星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在科技创新和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更紧密结合,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当前科技工作中急需突破的重要问题。但目前科技领域存在“供需循环不畅通”的现象,一方面是高校、科研院所存在的大量科技成果,有的“无人问津”,有的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是基层的广大中小企业因缺乏足够的研发力量,存在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和大量的技术攻关难题。这时候,技术转移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为他们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技术合作和交易过程中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近年来,海宁在这方面的探索已经走在前列。依托“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海宁打造了“技转之家”应用场景,2022年在全省开始推广应用。“这是一个针对技术转移人才赋能培育的一体化平台,通俗来讲,就是在网上为技转人才建立一个虚拟的家,切口虽小,但对成果转化来讲意义重大。”海宁市科技局党组书记陈洁说。
据了解,“技转之家”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手段,打通培训、资源、管理、评价多个环节,串联起企业、高校、院所、政府、服务机构五大角色体系,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相关技术需求,科技成果也可以发布在平台上,盘活了科技创新资源,加快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形成。
据统计,海宁“技转之家”目前已发布技术需求229项,成果321项,入驻技术转移机构15家,挂靠技术转移人才123人,撮合技术交易总额516万元。海宁还出台相关科技新政,对成功撮合交易的技术转移人才按照实际交易金额的3%给予奖励。
“技转之家”从“学、训、考、评、用”五大层次,为技转人才提供一体化的支撑系统,打造全流程的线上培训—考试—发证平台,建立基于基本信息、交易促成、服务评价等多方面的积分评价模型,从成果资源支撑、需求委托、业务留痕等方面为技转人才提供数字化支撑,助力技转人才队伍体系的建设。
海宁的探索实践,为嘉兴率先在浙江省推动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打下了基础。
嘉兴市科技局副局长吴俊波表示,实施“满天星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充分发挥我市创新载体优势,深耕肥沃的科创土壤,推动更多专业科研人员参与技术转移服务,“通过构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提质—市场激励—监测评价’全流程机制,打造高质量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为我省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嘉兴经验’。”
聚焦优化技术转移人才培育环境,激发技术转移人才动力,《实施方案》提出了3个方面9项举措。比如,在技术转移人才供给结构方面,不仅要推动高层次科技人才、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转移服务,也要培养职业化、特色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建立技术经纪人订单佣金机制,探索建立技术经纪人溢价佣金机制,构建市域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网络等,不断强化技术转移服务的市场化激励;在评价体系方面,建立技术转移人才积分管理制度、服务机构动态评价制度和服务行业支撑评价制度,对个人、机构和行业进行规范和评价,打造初、中、高三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梯队体系。
根据《实施方案》,嘉兴将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以优化技术转移人才供给结构、建立健全技术转移人才服务变现机制、探索构建技术转移服务评价体系为主线,到2024年,基本形成“235”金字塔型技术转移人才结构体系,即培养一支由“20%高层次科技人才、30%企业人员和50%综合服务人才”构成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到2025年,初步完成嘉兴市技术转移人才体系调整,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技术转移人才体系“三个全覆盖”,即嘉兴市“高校院所全覆盖”“重大创新载体全覆盖”“科技金融机构全覆盖”的格局。
(原文标题:以技转人才的“星星之火”,形成成果转化“燎原之势” 我市启动“满天星计划”)
来源:嘉兴日报 | 撰稿:记者 周佩佳 通讯员 邹亦婷 | 责编:陆姗姗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