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17时56分,随着ET684航班稳稳地降落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圆满完成医疗援助任务,回到了祖国。
500多个日日夜夜,在万里之外的中非班吉,他们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回家,回嘉!一路披星戴月,一路风尘仆仆,这一次,终于可以握住亲人的手,这一次,不用再隔空拥抱。
500多天的思念,化在深情的拥抱中
“还有多久到呀?”7岁的徐可燕手里抱着一件男士外套,早早地开始张望,一刻不肯放下。看到门口有大巴车驶入时,她眼睛一亮,第一个冲到车旁,要给18个月未见的爸爸徐言披上棉衣。徐言是嘉兴市第一医院外科医生。
22时20分许,大巴车开进市卫健委的大门,一群人围拢到车门外。
嘉兴市第二医院检验科医生郭建伟奔向妻子,千言万语都在无声的对视中。“爸爸!”儿子小步快跑,扑到爸爸怀中。“离开的时候他才到我胸口,现在都到我肩膀了。”郭建伟用手比划着。
同一时刻,嘉兴市第一医院放射科医生王佳和母亲、妹妹也相拥在一起。母亲嘴角上扬,骄傲的笑容和想念的泪花一起绽放,“女儿,回家了,你真棒!”
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医生章友美12岁的大儿子章皓宇说:“我想跟爸爸打一场篮球,看看我有没有进步。”9岁的小儿子章承宇在一旁紧紧牵着妈妈的手,“我今天一回家就抓紧把作业写完了,就想来接爸爸回家。”两个孩子见到爸爸反而腼腆了,唯有拥抱表达想念。
……
500多天的思念,都在这一刻深情的拥抱中。
一年半前,队员们也是从这里启程。
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先后派出12名队员,除翻译外的其他11名队员,均从嘉兴市属三甲医院选派。
过去的一年半里,队员们对于亲人来说,是视频通话中的那个身影,但对于中非班吉的病患来说,是他们重返健康的“希望之光”。
跨越万里,不负祖国所托
“儿子,我是爸爸哦。”新手奶爸郝亚波虽然已经偷偷练习了无数次,但第一次抱儿子还是有些手足无措。他离开时,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如今孩子即将满一周岁。
对家人,他带着愧疚,但是作为嘉兴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医生,他不但治疗了许多中非病患,还将中医传播到了非洲。
每一名队员,都有着许许多多难忘的经历。在回来的路上,大家不时聊起的,还是在中非班吉友谊医院的点滴。
曾经,一名5岁女孩因为眼睛受伤感染化脓来到医疗队就诊,经检查需要手术。术后的抗感染治疗对于能否保住眼球至关重要,医疗队毫不犹豫地把“珍藏”的抗生素免费给这个孩子用。
作为队里的兼职“护士”,郭建伟承担起了为孩子输液打针的任务。孩子的静脉很细,而且害怕打针输液,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为了缓解孩子的恐惧心理,郭建伟每次打针都会给她一些来自中国的糖果当做小礼物。
在队长王宝祥的统筹协调和各个科室的通力合作下,最终,孩子的眼球保住了。“看着小朋友活泼可爱的样子和家属满意的笑容,我们觉得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郭建伟说。
王佳的爷爷奶奶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她从小的梦想就是长大后报效祖国。“我们圆满完成了援非工作,架起了中国人民与中非人民友谊的桥梁,没有辜负祖国的重托。”
跨越万里的援助,他们不负所托!
援非的热情,在心中永不熄灭
夜色渐深,队员们互相道别。援非告一段落,但是队员们依然挂念着中非班吉的同事、病患。
郭建伟最放心不下的是检验科助手Gadielle。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已经能用中文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希望她继续学习中文,将来有机会可以来中国进修。”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队员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他们的真诚,也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
“援非的每一天都是难忘的。当患者得知我即将离开,他们送给我一幅他们自己画的画。”郝亚波告诉记者,画上是中非地图,地图上标记着他工作过的地方,地图周围是当地的特色植物和当地人的生活场景,“我想他们是希望我一直记得那里,不要忘记那里的风景和人。”
12月19日下午,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在总统府为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授勋,亲自授予每名队员“军官勋章”或“骑士勋章”。
在中非履职的日子里,医疗队员们宵衣旰食,救死扶伤,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在回来前,他们的工作已经有新的医疗队接手。王佳说:“当我把手中的钥匙交给新队员的时候,就像把接力棒交给他们一样。第20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也是一支医术精湛的队伍,希望他们继续用心用情服务好当地人民,继续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离开前,王佳说,“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够再次参加中国医疗队,再去非洲。”
来源:南湖晚报 | 撰稿:记者 黄 烨 徐杨蕾 通讯员 谢震宇 摄影记者 孟多多 | 责编:陆姗姗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