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旁,长山河畔,杭嘉湖南排工程长山闸正在运行。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滚滚河水向南排入钱塘江。
近期,受冷暖气流交汇影响,自1月29日以来嘉兴持续降雨,全市河网水位不断上涨。截至2月4日14时15分,我市9个主要报汛站水位均未超警戒,其中平原代表站嘉兴站水位达1.30米,距警戒水位0.16米。根据气象预报,市水文部门预计我市河网水位将持续上涨,嘉兴站水位可能接近或略超过警戒值。
为控制内河水位上涨,嘉兴市水利局根据水情预报及时组织工作会商,按照嘉兴市杭嘉湖南排工程控制运用计划,决定于2月2日夜间启动南排工程长山闸3孔、南台头闸2孔,进行杭嘉湖平原水网预排预降。
当天19时20分,杭嘉湖南排工程长山河枢纽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长山闸随即启动3孔进行预排预降,南台头闸也同步启动2孔进行预排预降。“截至2月4日15时,嘉兴南排工程累计排水量为3068.2万方,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该工作人员介绍。
田连阡陌,水网纵横,杭嘉湖之水哺育了一方儿女,却也曾给当地人民带来灾情。
1954年5月至7月,太湖流域遭遇百年少有大涝。太湖水位从汛前的3.05米猛涨到4.65米,历来自南而北、从西向东排涝的杭嘉湖平原,一时间成为汇水之地、灾害重地。
20世纪70年代,杭嘉湖平原开辟向杭州湾排涝通道——杭嘉湖南排工程被列入国家规划。“低水高走、北水南排”的杭嘉湖南排工程应运而生,通过建立一系列孔门闸站,将洪水往南排入钱塘江和杭州湾。
1978年11月,作为南排工程第一“战役”的长山河一期土方开挖工程正式动工。1980年8月9日,长山闸首次开闸排涝。在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中,长山闸开足7孔排涝,农田受灾面积比1954年减少一半。
长山闸显著的排涝作用,催生了南排后续工程的加速建设。至1998年底,南排工程南台头闸、盐官上河闸和下河闸站基本建成,洪水从钱塘江北岸4座大闸奔涌而出,创造了“低水高走、北水南排”的奇迹。2014年至2020年,嘉兴基本建成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和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新增独山枢纽、长山河泵站、南台头泵站,累计建成5座枢纽工程及其配套河道工程。
5座临江口门在流域与区域历次防汛、抗台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次工程调度是2024年首次排涝运行,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嘉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全体水利人将以实际行动防春汛,保障全市人民欢度新春佳节。
(原文标题:两天时间排掉一座小型水库 嘉兴启动2024年首次排涝放水)
来源:南湖晚报 | 撰稿:记者 唐潇伦 通讯员 包潇玮 | 责编:陆姗姗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