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式住房鳞次栉比、灰色外墙焕然一新、喷泉凉亭、休闲广场、养老中心一应俱全......10月22日,走进云和县白龙山街道大坪社区,桂香缭绕,月季竞放。
来自崇头镇、雾溪畲族乡等10个乡镇4000多位异地搬迁的农民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了“新市民”。
“以前在山里头,一年到头种地养猪补贴家用,不仅辛苦,收入还少。现在住进了新房子,有了新工作,教育、医疗也得到保障,生活越来越有盼头!”雾溪畲族乡水竹垟村的柳李红是首批搬到大坪社区的住户。
2018年,她办起了“左邻右舍”来料加工点,年收入10余万元,还带动了20余位留守老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在云和,像柳李红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自2001年实施“小县大城”战略以来,云和以集聚化手段推进集约化发展、高质量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小县大城”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全国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于10月21日—22日在云和召开,为期两天。
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委和机构,浙江省和丽水市相关部门,四川、贵州、湖北等中西部省份典型山区县代表齐聚云和,深入探讨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论坛期间,全国首个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正式发布。
“‘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和乡村的‘二次开发’,是山区共富路上的一次先行先试。”云和县委书记叶伯军这样说道。
搬下山住,是云和山区群众跨出“山门”的第一步。云和持续推进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大搬快治解危清零”、“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鼓励引导农民采用自建房屋、公寓安置、资金补助等方式下山转移、融入城市,先后建成48个异地搬迁安置小区,完成农民异地搬迁3.88万人,实现58%的农民下山转移,78%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
成千上万的农民涌入县城后,木玩产业成了进城农民就业增收的优先选择。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木玩企业1000余家,直接就业人员3.1万余人,产品总量占全国的56%、世界的40%。
2001年—2020年,全县木玩产值从3.21亿元增加到80.2亿元,年均增长15.2%。除木玩产业外,云和也在做精做优轴承、阀门等工业产业,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深化户籍改革,统一居民户口,农村进城群众也能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权益。
在大坪社区的“街乡共治”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乡事城办综合服务窗口,进城群众的社保、医保等40多项社会事务不出社区便能轻松办理。“我们社区专门制定了街乡共管制度,成立了街乡党建联盟,联合乡镇共同会商社区事项,为进城农民提供服务。”该社区党委书记刘燕告诉记者,社区还推行“同城同待遇”,保障农民进城后的固有权益,实现农村居民在社会救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13类政策上与城市居民的优质均等。
云和还推行“互联网+乡事城办”数字化服务,实现进城农民80%以上原需回户籍流出办理的事项“线上办、跑零次”;推进调整学校布局,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县城所有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开放,使广大进城农民子女无差别享受城区优质教育服务;打造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共建共享;开发“联连帮”智慧救助平台,运用大数据建立群众“幸福清单”,及时发现救助1100余名低收入农户。
进城群众逐渐稳起来,富起来,乡村也迎来了新气象。当下,云和正大力推进空闲农房“二次创业”,允许农村闲置房屋,通过出租或征收出让等方式跨村流转,推动空闲农房从“养老鼠”到“养老板”转变。
“这几天,民宿的房间基本每天爆满!”在云和梯田七星墩观景台旁的“拾光贰号”民宿,老板柳启明忙着打理新改造的花园,不时起身处理携程、美团等平台上的订单。
几年前,看到家门口的景区游客如织,柳启明与妻子决定返乡发展,投入100余万元改造位于梅竹村的老屋,开办了民宿,年均营业额超80万元。如今,全村农家乐民宿已达25家,实现年营业收入超600万元。
“小县大城”战略已迈向2.0阶段,形成了“人与城”“产与城”“乡与城”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据统计,2000年—2020年,云和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8.01亿元增加至86.99亿元,增长了近10倍,城镇化率从30.8%大幅提升至73.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清华大学教授、省大湾区建设顾问吴建平表示,云和“小县大城”战略,将山区大量人口集聚到城市,集中力量为老百姓办实事,是一个资源集约化、效益最大化的有效应用,为其它山区县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范例。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 撰稿:邬敏 共享联盟云和站 程鹏鹏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