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浙江 > 宁波 新闻详情 A- A+
青年与海:一个半岛县的“向海之路”
发布时间:2023-10-19 10:37:40    

   亚运赛事之后,半岛象山又办了两件“国家级”大事。

  头一件,全国大学生滨海运动嘉年华,来自全国各地50多所高校的600多名青年学子,相约象山最美海岸线,刮起青春旋风。

  第二件,举全县之力、持续九天的第十七届中国(象山)海洋论坛暨2023“青年与海”创新创业大会,让象山处处涌动着青春热潮。活动评选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发布两项关于“中国未来独角鲸”的榜单。

  两件大事,主角都是年轻人,主题都跟海洋有关。那么,在县域发展风云榜上并不出挑的半岛县象山,为何要举全县之力办这些大事?

  形象or流量?答案当然没那么简单!

  放眼全国,特别是区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的长三角,像象山这样的中等县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焦虑感尤其强烈。如何实现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时时考验着当地主政者的智慧。

  产业优势不突出、产业层次不高、人才吸引力不强……种种现实难题,怎么破?象山把破局思路放在了青年和海洋身上——前者是主角,后者是舞台。用象山县委书记包朝阳的话来说:“象山把‘青年与海’人才计划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与长期政策,全域打造成一个年轻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象山和青年共同成长、互相成就!”

  向海之路,豁然开朗。

  “以海洋的名义邀请你”

  作为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与城市的紧密互动乃至同频共振,将深刻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未来。

  放眼全国,近年来,提出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推出青年新政、奋力抢人才的地方,何止百千!?这背后有一个共识: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城市需要青年人才作为支撑。

  在长三角一众强县中,象山既不是经济基础雄厚的明星县,又存在不通高铁等现实短板,可以说是资历平平、中不溜秋。要在如火如荼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一流人才来到这里创新创业,象山凭什么?

  毋庸讳言,这个问题,曾一度困扰象山人。是重新发现海洋的价值,让他们找到了底气和自信。

  在各种场合,象山县委主要领导都反复阐述一个观点:“海洋是象山最大的增量,青年是象山最大的变量。”由此出发,象山千方百计创造青年与海洋双向奔赴的条件,把自带的海洋标签做大做强。

  象山位于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与墨西哥湾佛罗里达、夏威夷同处一个纬度,拥有拥有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988公里、海岛505个,堪称浙江海洋资源第一县。

  在浙江省发规院首席研究员秦诗立看来:“借助生态海岸带建设,能真正撬动城市发展思路变革,使近海成为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空间。”

  海洋与青年,仿佛是一对天生的CP。

  海洋,对年轻人有天然的吸引力。这几年,象山海岸线上的饭桶山、花岙岛、油麻藤山谷等“野生”景区走红社交平台,吸引无数流量。去年,一档意外爆红的节目——《快乐再出发》,因为在象山海岸线拍摄,也让象山成为更多年轻人向往的打卡地。

  最美海岸线以颜值吸引年轻人“打卡”,广袤的海洋则是年轻人圆梦的沃土。这些年,象山持续“讨好”年轻人——围绕海洋强县的城市发展之需,不拘一格、广揽英才——激活一片海,让海洋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最大资源。

  这次“青年与海”活动期间,哈尔滨工程大学刘凇佐教授当选“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这位来自东北的年轻教授欣喜地告诉记者,象山丰富的海洋资源让人兴奋,更看到其中蕴藏的产业合作机遇。“我正在开展水声技术和声纳工程技术研究,希望未来可以应用于象山的海洋相关产业场景。”

  不遗余力展示最美海岸线,推介海洋资源。10月7日至15日,象山全县办会——举行第十七届中国(象山)海洋论坛暨2023“青年与海”创新创业大会,释放强烈信号:希望更多“青年与海”的新发明、新产品、新创意、新观念、新梦想,都能在山海之间竞相奔涌、尽情绽放。

  大会内容十分丰富。全国大学生滨海运动嘉年华、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展示活动同期举办,一大批全国大学生来到象山。象山见缝插针,组织近80所高校的900多位师生打卡最美海岸线和海洋产业头部企业。目的很明确,以颜值和热情给全国大学生留下第一印象。

  象山组织各类年轻人热爱的活动,也是避免从亚运高光时刻瞬间变成“小透明”的尝试。象山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陈淑萍表示:“后亚运时代,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内容建设和输出,让更多年轻人认识象山,玩在象山,生活在象山。”

  对于年轻人,象山充满渴望,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践行这次“青年与海”大会“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的主题口号,这是象山以海洋的名义——博大、活力、包容、充满想象力——向年轻人发出的热情邀约。

  “象山愿意与你共成长”

  象山是懂年轻人的。作为一个中等县域,象山竭尽所能为年轻人高品质生活、成长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从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入手,象山的政策实实在在。比如,针对年轻人现实关切——“票子、房子、孩子、圈子、面子问题”,象山实施“凤栖山海·家燕归巢”半岛青年计划——项目有支持,教育有保障,安家有补助,甚至社交也有安排……

  在工作的“卷”和生活的“躺”之间,象山也竭尽全力提供了各种可能。比如,发布32场“周末嗨象山”活动和27场“超级假期”活动:在影视城体验宋朝美学,在礁岩喝咖啡,在花岙岛野游探险……

  这一切,为了象山更好玩,为了象山更迷人,为了给年轻人提供一个生动的生活与创业的场景。

  要让年轻人把心留下,安心发展,光有这些还不够。在“世界人才大战”已从单一的“价格战”“政策战”逐步演变为综合性“环境战”的今天,一个城市完全可以将另一个城市的人才硬环境全盘拷贝,唯独人才软环境——这一独特的元素,无法被克隆。

  象山的决策层深知,包括人文环境在内的软环境,更容易打动创业者的心。对新生代年轻人而言,这甚至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记者日前在象山采访,就曾听到一段“你懂我”的佳话。

  从事海洋生物研究的海归人才诸辉,因为各种机缘,10多年前来到象山创业,创办了宁波希诺亚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无到有的原创科研成果,在充分理解原创技术理论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工程放大验证,摸索关键参数,借助反复验证试错迭代来完成生产线的建立……这一过程远比想象中来得艰难和漫长。

  与创始团队和投资人一起坚守的,还有当地政府。当合作银行一次次质疑“你们到底什么时候能盈利”,甚至要停贷的时候,是属地政府一次次及时出面,送上政策及时雨,牵线搭桥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十多年等待和支持最终迎来曙光,这两年,企业逐渐步入发展正轨,今年产值有望突破5000万元。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前景看好,尽管规模还不大,希诺亚在业界已经小有名气,以至于不少地方开出优厚条件,想要招引他们。对此,企业负责人一笑:“一路走来,象山对我们投之以桃,我们也将报之以李。公司的发展已经融入了当地,将来企业做大了,我们的根也在象山。”

  “科研有自身的规律,企业成长也需要时间,我们尊重所有真正的创业者。对于县里确定的目标,认准的项目,我们真心帮,耐心扶。象山有耐心,让人才和城市一同成长。”县领导一席话,引发诸多共鸣。

  对于项目的奖励和支持,从资金绝对量上看,象山的投入并没有那么显眼,但象山敢于以“掏空家底”的决心来招揽人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023中国宁波(象山)全球海洋经济高层次青年人才创业大赛,有12个项目晋级决赛。这些项目落地象山后,预计发放奖金3200万元,一等奖600万元。这其中,一等奖项目——高端工业级反渗透和纳滤膜国产化项目颇具“含新量”,有望成为新能源和新材料赛道的佼佼者。

  双向奔赴的化学反应正在产生。大会期间举行的“6618”奇思妙“象”创新发布会上,一艘“会飞的船”引人关注。看中象山创业创新氛围,匹配海洋产业链,“海归”青年潘亦鹏已经把这个项目落地象山。

  再比如,“黑科技”展示活动,全国65所高校的80件优秀作品参与。象山海洋科创平台与企业在这里寻找新机,与16个团队达成合作意向,象山金融单位将为这些项目提供6亿元授信支持。

  对当下有耐心,对未来有信心。今年8月,象山为全县高中毕业生办了一场“毕业派对”,全县超过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参与其中,在家乡来了一场深度游。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一场璀璨的烟火晚会,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一粒“家燕归巢”的希望种子。

  “通过这场活动可以链接、吸引、招引未来人才,把人才工作前置,关切人才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活动主办方、县委组织部负责人满怀憧憬:相信这些象山籍的年轻学子,一定会演绎更多“青年与海”的美好故事。

  更年轻、更开放的象山

  “青年与海”的相遇是一个万花筒,每一次旋转都带来不同的惊喜。象山的“小心思”不言而喻:给这座城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意和活力,最终凝结而成的一张“城市名片。

  满腔热忱欢迎年轻人,他们来了。

  象山目前共有各类人才17.55万人,按照人才规模占常住人口比例计算,该县人才密度在宁波排名第二。仅今年上半年,象山新增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55人、青年大学生3267人,同比增幅57.4%、36.8%。

  润物细无声,年轻人来了,潜移默化中,象山在改变,打开方式也越来越多元。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惊奇发现,象山咖啡馆变多了,不管是在城区还是在农村。作为一种饮料,咖啡很特别,它超越了饮料本身的属性。一家咖啡馆开出,常常带来奇妙的更新——视觉、气质,甚至是社群。

  青蟹咖啡——以海岸线上常见的海鲜命名——坐落在茅洋乡青创共富农场,门口有一颗歪脖子树。这些意象的组合,在年轻人的社交媒体小红书走红。现在,象山的礁石、海岛、古镇、影视城,处处都有咖啡馆的身影。

  咖啡馆的数量和经营状况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区域的发展活力。某次务虚会议,象山县领导选择在海岸线上礁石咖啡馆进行,人手一杯咖啡,畅谈未来。这样的场景轻松自在,迸发思想火花。越来越多的咖啡店,印证着象山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咖啡馆之外,也有很多人发现,象山正在变成一个艺术品——这个地理名词更有温度和色彩。今年夏天,一群“95后”艺术工作者来到这里,利用废旧渔具和石头,创作一系列既有腔调又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点缀在海岸线。

  艺术品与地理环境巧妙融合,在反差感中带来想象力,提供了共情力和体验感。策展人黄海日表示:“驻地创作传递关于美的更多可能性,为象山注入一种新的艺术文化活力。”

  半岛正在改变——活力的、艺术的,这不正是象山这些年努力进行的形象变革——从“老渔船、小海鲜”到“大花园、新经济”——在生活场景中的呈现吗?

  形象变化的背后,根本上是思维的变化。

  长期以来,由于陆海二元思维惯性导致我国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出现了重陆地轻海洋的认知偏差。如今的象山,正在尝试换一个视角:“站在海上看象山、站在未来看象山”。

  走好向海之路,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象山已经成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桥头堡,近年来正全力以赴掘金蓝海、迎“蓝”而上,加速推进国家级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建设。

  可以看到,海洋思维正在改变象山的方方面面。亚运会,让象山干部把眼光投向了世界。“对标濑户内海,学习巴哈马”,正在成为象山干部的一种思考方式。

  格局打开的,不止是干部。借助亚运的东风,象山本地渔民泮振进实现了从船长到艇长的人生角色转换,如今他的新身份是:兰湾游艇俱乐部腾飞东海船东。“从来没想过,还能这样活。”

  象山,因为年轻人而变得更加丰富、精彩,“向海之路”愈走愈宽。

来源: 潮新闻    | 撰稿:应磊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